导语:所谓"笼络"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之中,对于交往之人采取温和的态度,从而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所谓"控制"则是在交往之中采取比较强势的态度,企图操控他人听从自己的安排。这两种方式是管理学中常见的一种领导态度,而在国家层面的对外交往之中也十分常见。匈奴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支,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原文明的外围区域。他们靠放牧生活,拥有自己的领地和首领,并且对中原虎视眈眈。秦时对待匈奴的态度是驱赶,等到秦末汉初之时,匈奴迅速的强大起来,甚至于威胁到了西汉政权。西汉政府作为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由此开始调整对待匈奴的外交政策,实行笼络与控制并举的措施。不同时期受西汉不同统治者统治风格以及国力状况影响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实际是一种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博弈,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西汉王朝不同时期对匈奴外交政策的变化
1、西汉王朝初期,采用笼络为主的对匈奴外交政策
西汉王朝成立初期,不同于先秦以及秦统治时期,这时候匈奴的势力已经变得格外强大,所以之前中原国家所采取的对匈奴政策和经验对于西汉初期都是不再适用。西汉立国之时,匈奴的冒顿单于收复了秦时失去的河套地区,势力范围和西汉形成重叠,因此战事一触即发。这时候的西汉王朝的统治实际上仍不稳固,后又经历了白登之围,与匈奴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西汉既无法消灭匈奴,匈奴也无法突破西汉的管理。
白登之围
《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中曾经记载,西汉谋臣刘敬给汉高祖刘邦上策,指出现在"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即西汉刚刚成立,整体力量还很薄弱。既然强制手段打不过,不如试图软化匈奴,采取诸如送钱,送公主之类的温和措施,与匈奴建立良好的邦交关系,等日后国力强大了再消灭他们。汉高祖采纳了刘敬的对匈奴策略,因此西汉王朝初期在针对匈奴的外交政策上主要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温和模式,采用的是和亲、赂遗、互市三大政策。
刘邦影视形象
这些政策一直延续到了文帝、景帝时代,《史记》中记载汉景帝曾两次与匈奴"和亲",并送去大批钱财。但是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始终是虎视眈眈,仅仅靠得到这些财物以及和亲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所以到了西汉王朝中期,对待匈奴的外交政策开始产生了一些变化。
汉景帝画像
2、西汉王朝中期,采用控制为主的对匈奴外交政策
伴随着西汉王朝统治的稳固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复苏,西汉的国力日渐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呈现出大国气势,这个时候对外的态度慢慢开始强硬了起来。除此之外,西汉初期对于匈奴可以算是十分亲厚了,然而匈奴却一直不肯满足。《史记》中记载汉文帝三年,匈奴就曾入侵河北地区,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汉初统治者们虽然为此断过和亲等政策,但是不久以后还是会恢复,直至汉武帝继位。
匈奴人形象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又加上汉武帝本身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抱负的帝王,因此,他开始转变对匈奴的外交态度,对外政策也由原本和亲、互市等笼络为主的温和方式,开始转向征讨、压制等强制方式。汉武帝时期多次派人征讨匈奴,也涌现了诸如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征讨的方法打压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让匈奴一度无法喘息,但伴随着战争而来的是西汉国力的消耗和汉匈关系的激化。因此,控制为主的措施是无法与匈奴和平共处的,对匈奴的外交策略仍需要调整。
汉武帝画像
3、西汉王朝中后期,采用笼络为主,控制为辅的对匈奴外交政策
到了汉昭帝时期,西汉国力已经因为战争大为消耗,国库空虚,西汉王朝已经无力再对匈奴进行征讨。因此,汉昭帝对匈奴的外交策略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表示求和的态度,继续采用汉初的和亲等措施;另一方面针对匈奴的侵犯也不一味忍耐,而是予以痛击。《史记》之中记载汉昭帝曾经打败入侵的匈奴两万骑兵。这时候,西汉统治者对待匈奴的策略开始由控制为主转化为笼络为主,控制为辅的方式。
这种笼络为主,控制为辅的策略不管是对于西汉王朝还是匈奴,都是一种制衡的状态,因此一直被沿用到西汉王朝后期,甚至于不断被细化。匈奴在西汉王朝笼络与打压并举的策略下,对于西汉统治者表明了自己的臣属态度,即使在西汉末期日益腐败、外戚弄权的环境下依旧如此,可见这种政策对于汉匈关系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和亲之昭君出塞
二、西汉王朝不同时期对匈奴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1、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
虽然都是笼络与控制,但是西汉王朝不同时期对匈奴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初期采用笼络为主的态度,中期控制打压,到了后期变成了笼络为主,控制为辅。这些政策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归根究底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
西汉王朝成立初期,受秦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影响,国内经济状况凋敝,因此国力十分衰弱,而匈奴却正是强盛之时。这时候,统治者无法在与匈奴的抗衡之中取得胜利,就只能采取笼络的态度,以保证双方的制衡之态,意图等到强盛之时再消灭。等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之前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的国力已经得到了恢复,且日趋强盛。这时候对待匈奴的态度和策略就发生了改变。面对匈奴不知足的嚣张气焰,采取打压和讨伐为主的方式,让匈奴认清中原王朝的实力。然而,汉武帝的作为又超出了打压,穷兵黩武导致西汉国库空虚,所以到了汉昭帝、宣帝时期,国力无力支撑讨伐之时,只能再次改变策略,刚柔并济。
汉宣帝影视形象
2、政策变化的原因与西汉统治者的统治风格相关
除了综合国力因素外,西汉王朝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统治风格也十分不同。西汉初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文帝、汉景帝,主要采用的是道家的无为方法治国,因此,统治风格偏向于怀柔。汉文帝更加是提倡道德和孝义,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对于匈奴的态度则是一种关照。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更加具有雄心壮志,希望扩大西汉领土,一雪当年高祖白登之围的前耻。因而其统治风格则更加偏向于强制,在对外策略上就会多采用征讨等手段,希望匈奴对汉称臣,并且服从统治。虽然这种手段带来的是汉匈关系的恶化和国内经济的困顿,但是确实打压了匈奴气焰,为后期汉昭帝、宣帝的怀柔与刚硬并举做了铺垫。
汉昭帝影视形象
三、西汉王朝对匈奴外交政策的历史意义
1、西汉对匈奴外交政策促进了中原与匈奴之间的交流
自古以来,中原作为文化的聚集之地,对于匈奴等游牧民族实际非常的鄙夷,并称之为蛮夷,而匈奴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于中原文化也十分的不了解。西汉时期的和亲、互市等策略,实际上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匈奴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碰撞。中原虽然文明程度较高,但是在军事、畜牧养殖等方面却不如匈奴,而匈奴对于中原地区的丝绸、日用品等也十分向往。西汉的互市政策让双方可以进行贸易,一些新鲜的东西流入彼此生活之中,大大降低了敌对心态,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
2、西汉对匈奴外交政策为后世提供了参照
除了促进汉匈之间的交流之外,西汉对匈奴的外交政策也为后世的王朝提供了参照的模板。所谓外交策略,更多的是偏向于一种处理的方式,而战争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西汉采用的笼络与控制并举的外交策略,既不会太过于软弱,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又十分的真诚,不仅对于匈奴如此,对周边的国家基本上也是这样的策略,形成了一种友好的外交体系,为后世在解决此类问题之时提供了参照。
结语:西汉王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与匈奴的对外交往中主要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笼络阶段、控制阶段和后期的笼络为主,控制为辅。这三个阶段伴随着西汉王朝国力与统治者风格的变化而产生着变化,最后形成一种体系,为后世提供了参照的模板,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刘彦武,《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