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
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地高温屡创记录,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同时,高温少雨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严重旱情。
入夏以来,河北省气象台发布了首个高温橙色预警,石家庄、邯郸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6℃,局部地区达40℃以上。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表示,进入到夏季以后,各地高温可能还会频繁出现。
截至5月27日,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中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与2000年和201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进入到6月份以后,我国黄淮、江淮、新疆等地也陆续出现了高温天气。
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湖南中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和西南部、云南西部、天津南部、河北东部、山东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50~90毫米)。
最近的我国南方地区的雨下得已经非常多了,中央气象台的监测数据显示,仅仅是从6月2日-6月9日的这一周的时间里,我国南方的长江以南地区,很多地方累计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
而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和湖南的很多地方累计降雨量则超过了250毫米,在这当中,部分地区近日的雨势就更猛了,可达到500毫米以上!
尤其是广西桂林灵川,监测数据显示1周里累计降雨量高达694毫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北京一整年的平均降雨量也不过600毫米,桂林灵川在一周内就下完了北京一年的雨。
而广东惠州龙门就更加夸张,1周内降雨总量高达852毫米,逼近1000毫米大关!如此多的雨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降下,已经导致不少地方洪涝灾害加速发生,且河流水位暴涨。
截至6月9日14时,南方洪涝灾害造成广西、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1省(区、市)262.7万人次受灾,22.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00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40.4亿元。
北方高温,南方暴雨。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表示,春末到初夏,华北高温、长江中下游强降雨是南北方天气遥相关响应的特点之一。
在中纬度地区,贝加尔湖至华北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中低层,大陆高压异常发展,盛行下沉气流,华北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同时,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强降雨。甚至冷暖空气势均力敌,稳定在南方地区,形成较长时间的长江中下游梅雨季。
中国其他一些机构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未来极端天气气候引发的灾害将趋多趋强,高温、洪涝、干旱等灾害风险加剧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大。
世界
近几年全球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种极端天气,连北极圈的气温甚至也突破了32摄氏度;还有瑞典高温创百年记录;英国出现50年来最干旱夏天;肆虐美国的飓风“弗洛伦斯”,让620万人只能眼看着自己家被飓风吞噬;大阪出现57年来最强风力——15级大风,让全城陷入瘫痪……
2020年的开端,全球各地在变暖的气候环境下,上演着一幕幕的极端环境事件:
2019年9月开始的澳洲山火,火灾面积已近1800万英亩。
躲过大火的考拉,最终还是被安乐死。
整整持续了7个月的大火终于被暴雨扑灭,这场澳大利亚历史性的火灾造成了至少34人死亡,烧死了多达10亿只动物,并且毁了成千上万的房屋。可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没过多久,难以控制的暴雨随之带来了洪水,这又成为另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
2020年1月17日,加拿大的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遭遇罕见暴风雪,不少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家的大门和车都被雪埋了,积雪最厚处可达178厘米。
2020年1月21日,西班牙东北部地区遭强暴风和大雪袭击,供电中断,几十万人无电可用,暴风和大雪至少已造成8人死亡,4人失踪。
2020年2月9日,超强暴风雨西亚拉(Ciara)袭扰英国、爱尔兰和欧洲西北部地区,狂风暴雨不仅让英国超过3万家户停电,西北欧各国的航空与陆上交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数百架次航班取消。气象专家认为这是七年来席卷英国最严重的一场暴风雨。西娅拉已在欧洲各地已造成至少8人死亡,并被不少欧洲当地媒体形容为“世纪风暴”。
更糟糕的是,2月15日新登陆英国的暴风雨丹尼斯(Storm Dennis)带来的破坏恐怕更大。截至2月18日,暴风雨丹尼斯已导致5人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淹。天气预报显示,当地时间2月19日傍晚,英国部分地区可能迎来更多降雨,引发更多洪水危机。
2020年2月9日,一位巴西的科学家卡洛斯·舍费尔(Carlos Schaefer)在南极地区检测到了20.75℃的气温。这是该大陆有史以来所记录的最高温度,也是首次突破20℃的壁垒。来自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证明了南极是地球上变暖最快的地区之一,其西海岸约87%的冰川已经“消退”。
南极洲的面积大约是澳大利亚的两倍,它巨大的冰原含有世界上90%的淡水,如果全部融化,足以使海平面上升约66米。如今,南极冰原的加速融化正在威胁着各个沿海城市和一些岛国。
2019年出现的蝗灾,在啃食完东非的近4000亿只蝗虫,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移动,抵达了印巴地区,在迁移的过程中,上千亿只蝗虫沿途破坏农作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印度的农作物被迫减产30%
人类很早就发现,严重的蝗灾往往伴随着干旱的气候,我国古代的相关书籍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尽管暴发蝗灾的原因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是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干旱肯定是重要原因。而厄尔尼诺现象和非洲干旱的环境为沙漠蝗虫提供了温床。
2020年5月20日,孟加拉湾有史以来最强大飓风安潘,又从正面袭击了印度西孟加拉邦,造成高达13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20年5月26日,印度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拉贾斯坦邦楚鲁地区出现了50℃的“死亡高温”,造成了数百人的死亡,而蝗灾、洪水以及高温可能导致的干旱,都会让印度的经济进一步恶化。
珠穆朗玛峰6159米处竟然长出了绿色植物。 珠峰的6000米高度之上,原本应该属于积雪冰川带,但目前科学家发现了有植物生长。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而珠峰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因为寒冷,应该属于生命禁区。而现在生长出植物,意味着这里的温度变暖了。
气候的变暖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这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
厄尔尼诺
2020年5月9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正式官宣:太平洋上已经出现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9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分别为 0.6℃、0.5℃、0.5℃、0.5℃和0.5℃。根据厄尔尼诺的识别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
受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即"厄尔尼诺"潮流。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会说,听起来厄尔尼诺现象现象距离中国很遥远,不必担心它会影响到中国。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因为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存在而遍及全球。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997年5月,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在年底达到强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中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引起了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国际气候研究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就有所表现了,菲律宾、印度等地区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强干旱现象,我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持续强降雨的现象,这是因为西北太平洋的水汽不断往亚洲大陆输送。
毫无疑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会让大气、海洋系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居住在陆地上的人类。
极端气候会带来什么影响?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这份报告引用超过6000篇科学文件,全球数千名专家和政府审稿人为其贡献了力量。
报告拉响了警报,强调当前迫切需要采取严厉措施,防止全球变暖超过1.5°C。报告称,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世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
联合国发布的这一报告直接将地球给人类少之又少的升温额度又减少了四分之一,那现在人类已经用掉多少份额了呢?极限值的三分之二:1℃!这意味着,假如人类再不做出改变,以现在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到2040年足以毁灭人类的气候大危机就会上演。
我们已经目睹了全球升温1°C的后果,各种极端高温天气、暴雨和干旱的发生频率都在增加,其产生的直接效应我们已经看到了,还有就是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等隐性问题,这些潜在的变化已经在改变我们地球。
全球性气候危机
一项由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生态学家、气候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地理学家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进一步展现了全球气候危机与人口分布的动态关系:除非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否则在50年后,地球上三分之一人口居住的地区将如现在的撒哈拉沙漠腹地区域一样炎热,这将让35亿人处于几乎无法生存的环境。
结语
像新冠病毒一样,预防温室效应并没有国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以一己之力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胜利。但新冠疫情防控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各国的紧急动员能力,这给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希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