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老人的,应该对“骨质疏松”都不陌生吧。
大部分的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问题,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年人才会有的疾病,而且认为得了骨质疏松,最好不要运动,否则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以上说的两点都是人们对于骨质疏松存在的常见误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说这两点是误区。
在了解误区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骨质疏松。
我们正常的骨骼系统是处于非常平衡的状态,有骨骼在新生,也就是骨形成,与此同时,也有骨骼在老化,老化的骨骼会被破坏掉,这个过程就是骨吸收。
整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对身体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很好的支撑并保护我们的身体。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老化,更年期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各方面的功能也会出现异常。
骨形成的将会越来越少,骨吸收的往往越来越多,减少的量大于形成的量,慢慢的,骨密度和骨头的量就会有明显的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这种情况就是骨质疏松。
误区一 骨质疏松是只有老年人会有这样的症状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绝经后的女性,在体内雌激素迅速撤退以后,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不平衡,而这种情况就容易导致钙质异常的流失,从而引起钙质缺乏、骨质疏松的情况。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部位的器官和骨质会出现退化。
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与原发性相对的,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由多种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
比如内分泌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都可以导致骨质疏松,这部分内容暂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
早期的骨质疏松不会有任何的症状,患者自身也很难感觉到,所以骨质疏松很多时候也被称为”寂静杀手“。
但是当骨量丢失超过10%以后,就会表现出骨痛,当骨量丢失超过20%,就非常容易出现骨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脆性骨折。
骨折容易发生在身体的任何一处,但有一处发生骨折,则需要特别注意了。
如果骨折发生在髋部的话,很容易对老年人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髋部,也就是腹股沟部位。
有数据指出,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之后的死亡率高达50%。所以中老年人绝对有必要了解骨质疏松,并做好防护,避免骨质疏松。
误区二 既然得了骨质疏松症,就应该避免运动。
这是错误的观念。
适度运动能增加或维持骨骼的负荷,在负荷应力的刺激下骨骼会响应性增生,应力传导的地方,骨小梁就会变得粗壮。
用进非退的生物进化规律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
经常运动的人,尤其是运动员,骨骼就会变得强健。
所以,对老年人来说,适当的运动,比如负重运动、抗阻运动以及平衡运动等,不仅不会让骨质疏松更严重,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的流失。
运动可以选择慢跑、跳舞、快走、骑自行车、太极拳,也可以适当举举哑铃,总之,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仰卧起坐和打高尔夫等需要突然用力或者是扭转躯体的动作也要尽量避免。
以上,是大部分人都会存在的两个误区,看完之后,快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了解吧。
肩痛突如其来?可能是这个病...
癌症也会引发肩膀痛?女性请注意
后背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PP疼痛不一定是病,说不定是坐骨神经痛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肌肉与关节疼痛的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