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春秋战国,或许大家的目光还停驻于这样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状态下。或言春秋战国是一个多事之秋,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略显不同的时期,铁器牛耕是它不吟的伴奏,谱写了一曲不朽的历史名歌,也正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代,更是中国官僚管理制度的萌芽。
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官员考核之法也在这时悄然而生,这种考核制度的发展更是悠长,从多情之战国到烟火之清朝,“上计制度”承载的不止有官员个人的能力发展,还有就是历史长河的源源不息,这是一种继承,但何尝又不是一种寄托?由这开启一段不曾寻常的往事之旅,去见证中国历史之博深。与之联系密切的考核制度,它就是“上计制度”,一种于乱世而不败的独特之考核制度。
春秋时期的仁义之师
一、“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在战国这个不平凡的时期,各个国家都渐渐的由原来的世卿世禄继承制演变为古代时期的封建官僚制度,由中央到地方,这一层层大大小小的官阶,包含着许许多多官阶是大亦或是小的官吏,他们按自己的职责及权力分级办理各项事务。处于最高领导统治阶层的君王则是居高临下,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而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地方到中央的绝对领导,逐渐地开始建立及完善一整套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这时在各国中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通的就是“上计制度”。
上计所实行的办法就是中央的重要官吏以及地方上的主要官吏代表,要以年为申报单位,每年将自己所管辖区域的户口、赋税等重要衡量官吏政绩的数字写于木券中,以作为上级考核的一个依据。以上所说到的这些记有数字的木券会编辑成册,这有个好听的名字——计书,这是平平淡淡小天才我的名字啦!
官吏的考核制度
作为这一考核制度的中间“人物”,我所记载的可是一个官吏辛苦工作一年的成绩。如果想要在众多官吏中脱颖而出,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可是不容忽视的。经由“我”这个小载体进而一级一级送于朝廷,也是以我为根据来进行奖赏与惩罚。
虽然我是上计制度的一个载体,但是在这之前上级若要了解官吏在自己职位上业绩时,主要是通过官吏朝见述职这一方法来实现。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实现上计制度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定:一是官吏所书写的“计书”要交由君王,以便其进行查核;二是“计书”必须要在十二月完成编写与上报,这样就更加便于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前面告诉了大家我的重要性,实际上“我”是有区别的,有按照起初所计划的任务来进行;另一方面就是按照自己这一年所做的实际政务统计而形成,从这里就可知计书的出发点不统一的,所叙述的内容也是大不相同。
上计制度——计书
三是考核所依据的“计书”(就是前面所说到的木券)是一分为二的,君王手持右券,而官吏则执左券。到了年终时期,由官吏自行前往君王处实行考核,实现合券,君王从合券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考量,对官吏进行功过考核。
谈及考核一事,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当官为民,但是差一点因为首年成绩不佳而被收回官玺,但后一年再上计书时就表现了他的才能,魏文侯差一点就失去了一个极良之人(这一故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从这就不难看出在战国有上计考核是正确的。正所谓:“上计之制,六国亦有之。魏文侯时,东阳上计,钱布十倍。”
官吏的考核制度与一个朝代的行政和管理息息相关,如果清明之考核会使官员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民心更是随之所向;而若是官官相护之境地,最后换来的也只会是与民相悖,对一个朝代的发展是致命性的打击。
春秋时期的疆域分布
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大家知道我的名字为“计书”,但是我还有一个兄长,他为“上计”,这就是这一制度的主要名称。所谓“上计”则是上报汇总以统计之意,是古代时期管理地方事务以利于上级审视的一种制度,所以有我们两兄弟的存在,对于古代官吏的审查考核有着极大的便利。
据《周礼》记道:“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在这里所说到的岁会、月要、日成是当时进行上计的形式,若有三年上计,则其称为大计。在战国时已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管理制度。
上计制度的推行,很好的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管理需要,正因为满足了需要者之需,才会被广泛推广。以史为据:“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战国时,各个诸侯皆推郡县制,开始以县向郡、郡及中央的逐级来实行上计。但是迫于战国时的经济不稳、各诸侯国穷兵黩武,上计制度的正常推行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环境危机,常处于间断之窘境。而在秦汉之际,上计制度才又开始发挥它的光热……
周礼
秦朝为了更好实现上计,更是推出了《为吏之道》。上计制度与《为吏之道》的相互配合,将官吏之职责规定完善,这些标准让各位官吏在为官时处事有法,而有有迹可循,进而官吏自然是知信念,懂进退。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又激励了官吏的上进心,一举两得之事也。
我,作为这一制度的一个代表,有必要表现一下我们的益处了:上计制度是一项尤为典型的管理官吏的制度,而我们还有一个小伙伴——监察制度,它与我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是以功商为主来考核官吏,而监监则是以监察为主要方式,我们的相互结合就更好的提高了考核的效率。
虽然在前面曾提及战国时期上计制度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但是就当时那个时代而言,上计制度却由此而萌芽,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也是从这时逐步形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上计制度也是日益完善。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会在战国时就出现上计制度这一特别的考核制度呢?
秦朝时期的《为吏之道》
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要对战国为何出现上计制度进行探究,就需要从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的基本状况出发,从这几个基本点中,就会对上计制度的产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首先,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的官僚政治也步入起步之状。在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君主专政的过程中,将国家治理到井井有条就是每个统治者所想要的,但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就是需要其去探索寻找方法。
官员是一个国家尤为重要的群体,而要将其管理如序,就要制定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他,建立以及巩固现在封建之邦是其首要之务。在官员的行政管理上,就格外注意对官吏的管理,正因为如此就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考核,这样的考核制度就督促官员要养成良好的为官之道。
清廉——官员的必备条件
而这样一套考核制度也利于国家的发展以及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扩大,这也是在打破世袭继承后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就为上计制度的正式实施提供一个确实依据。
其次就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争鸣,更是涌现出来了一批富有政治思想理念的政治改革家,比如齐国之管仲等人,他们提出了符合当时发展的管理思想,这就为规范官员考核制度体系奠定了理论性的框架。
在对官员进行考核时,提出了三个重要要素:“德”、“功”、“能”,这与管仲所谈及的“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这样的文化思想对考核制度的规定有着参考性的作用。
忙于公务的官员
最后就是与当时各国都处于变法,为了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机会,以争霸天下,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实行以能力来授予官职的办法。在管仲改革时就对齐国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了整改,参行“参其国而伍其鄙”;商鞅变法则对政治改革有了重要举措,其中就有废除“世卿世禄制”,改以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要改革对象,自此之后则是以人们的军功大小来授予爵位。
以上所述是与战国时政治性改革相关,其实不然,这些也都与当时的为官考核有着密切联系,这下逐步建立的就是“上计制度”。春秋战国时,开始对各个官员实行定期考核,以考核官员治理政务之优劣。
结语
上计制度是众多考核制度中的一种,但是它是历史幻化而成的一只蝴蝶,它所担的是不止有历史多彩的外表,更多的是蜕化后的成熟感。它同样也是考核制度的一个缩影,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接着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诉说着其中的悲秋之情。
古时级级考核
另外,它对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巩固作用,同样对促进国家的政治清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如何正确处理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这对于构建稳定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