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在商不言商,明代商人群体是如何成为文艺界的雅士和政界清流的?

在商不言商,明代商人群体是如何成为文艺界的雅士和政界清流的?

引言

中国古代社会,自耕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名,自耕农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因此国家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来保护自耕农,让更多的人停留在土地上,让其一直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情况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发生转变,北宋时期开始,商业在时空上不再被政府控制。商品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到了明代更是达到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人阶层壮大,商人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加上市镇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商人数量明显增加,国家放宽抑商政策,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确立起来了。从此小农经济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任何经济形态能够冲击它的地位。但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壮大起来,开始试图冲击小农经济。

明朝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最发达。江南地区在三国时期得到开发,到了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别优越,降水量非常丰富,土壤也特别肥沃,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这样的地形或许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但是非常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明朝初年的时候,朱元璋曾经让普通百姓缴纳棉和麻。所以导致种棉和种麻的人特别多,再加上地理环境的优越,导致了江南地区大量农民选择种植棉麻等经济作物。

土地是有限的,当农民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的时候,那么种植农产品的土地就会减少,粮食的产量已经不能够自给自足。湖广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少的问题,于是大面积的种植农作物。

当农作物成熟以后,就沿着长江运往江南地区。这样江南地方的人就普遍选择买农产品,农产品成为一种商品开始被交换。江南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他们更是放弃了粮食作物的生产,因为获得的利润更大,所以转而继续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仅种植棉和麻,茶叶、花卉等也是他们选择的对象。

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得男耕女织式的模式出现了漏洞,人们纷纷选择一种副业,来添补家用。如果副业也能赚取更多的钱,很多人就不再选择农业了。他们会选择参与到经济作物的商品交换中,主要从事商业生产,从农民转身变成了商人。

不仅仅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商人,在手工业领域也出现了商人。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政府本身实力的下降,对经济的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原来是国家自己经营的,现在不得已下放到民间。

比如盐铁行业,向来都是国家专营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特权阶层看到了卖盐的强大利润,于是偷偷地卖盐,倒卖私盐按理说是违法的,需要砍头,但是明朝官员非常腐败,他们售卖盐的贿赂,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后来国家直接征收盐税,允许私人买卖盐。国家的这一默许行为,导致了私营手工业的兴盛。从事手工业品买卖的商人也越来越多了。

商业需要交换,原来的交换场所仅仅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市”中进行,随着农产品的商品化,商业不仅仅局限在富贵人中,也和广大农民有了接触。在农村没有专门的市可以供商品交换,人们往往在田间地头进行交换。

后来人们就想到为什么不把这种田间地头固定下来,于是草市就诞生了。草市最典型的职能就是经济职能,后来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商人会选择住在这里,市镇就兴起了。市镇的兴起,证明了商业发展的繁荣,也为商人团结在一起提供条件。

据统计,苏州吴江县,弘治年间为3市4镇,嘉靖年间发展为10市4镇,崇祯年间为10市7镇,嘉定县,常熟县,正德间15个市镇,嘉靖间为22个市镇。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力量越来越强大,也导致了社会思想领域发生了转变。在民间重商主义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生产,时人何良俊以正德为界,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

二、商人拥有丰厚的财力,追求社会享受,带动了市民活动的发展,尤其是小说得到了巨大追捧,在商人阶层的推动下艺术买卖兴起,艺术作品走向民间

随着商人阶层壮大,其经济实力也在增强,所以他们更注重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市民文化越来越受欢迎,小说更是他们最喜欢的形式。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并没有把过多的金钱转化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是追寻享乐,奢侈之风盛行。在物质上的追求享受重点体现在修建各种园林,这些园林依然留存到了现在,成为了江南的一大景点。

商人不仅在物质上追求享受,也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由于商人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欣赏原来的诗词歌赋。很多人为了迎合商人这一特色,专门写一些雅俗共赏的东西,小说在这个时期开始诞生。

因为小说的构词方式,没有唐诗宋词那么精致,小说的语言比较靠近日常生活,有利于人们欣赏。而且很多小说都是迎合当时社会现实所写的,所以得到商人群体的追捧。

明清之际市民文化的发展,与商人的喜好是息息相关的。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所有东西都可以买卖,连原来只供人们欣赏的书法绘画作品也可以买卖。

明清时期的绘画家,所画的作品追求个性,很受商人的喜欢。商人往往为了显示自己的品位,经常从市场中购买一些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来装饰自己的庭院。同时也会收藏一些手工业品,比如说瓷器,这些使得明清之际收藏行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通过商人的收藏,刺激了很多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输出。因为很多读书人并不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达到仕途,而他们只能利用笔杆子来谋生,所以为了迎合商人这一广大市场。

他们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作品,出现了职业小说家和职业画家。通过商人的购买,很多作品流向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实力强大的商人形成一股清流,反对宦官专政,给明朝黑暗的政治带来一缕光明,商人大范围建立会馆,促进了经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明清之际,由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导致了长途贸易的兴盛。长途贸易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也需要商人的团结互助。

因此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商帮。他们活跃着国家经济,走南闯北,促进了各地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长途贸易不仅仅需要交通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在各地建立补给。

因此很多商人结合起来,专门建立了为商业服务的会馆。会馆不仅仅是临时的酒店,也是商人在异地的精神联络场所。往往过年过节的时候,一个地方的商人会在会馆举行祭拜仪式,来说明他们是同宗同族的。

因此会馆也有一定的慈善功能,就是在商人受到飞来横祸的时候,其他商人就会伸出援助之手,让他来渡过难关。会馆的建立,表明商人在社会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强大。

商人不仅仅追求在社会上的地位,他们也开始要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呐喊。明朝末年,明朝皇帝的统治非常腐败,很多皇帝经常不理朝政,国家的大权全部掌握在宦官手里。

宦官飞扬跋扈,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很多商人参加到了一些由知识分子组成的社团中,直言指出社会政治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学习读书和治理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群人在明朝末年成为一股清流,他们积极的评价政治,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改变明朝末年的黑暗。总之,商人开始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市镇的兴起,使得商人的数量越来越多。

商人的经济实力越强,他们追求经济上的享受,修建了大量的园林。他们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促进了小说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收藏行业更是在他们的手中发展到高峰。

商人们不仅仅在经济上建立会馆,促进全国经济的交流。也在政治上参与了知识分子的社团,形成了明朝末年的一股清流。

参考历史文献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万历十五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40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