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那就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从清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历时14年,势力扩展到18省,短短几年时间,军队数量达百万之众。一共攻克城池600余座,统治人口达一亿多。
太平军这支不是职业军人种田农民队伍,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起事,把八旗兵和绿营军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一路北上,进攻湖南,攻克武汉,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破竹,占据六朝古都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接着派两军攻占镇江、扬州,与天京形成掎角之势。又挥军北伐西征,战果辉煌。
太平天国使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铁骑打得抱头鼠窜,眼看清朝大厦将倾,不得不召集民间力量来抵御,于是,丁忧在老家湖南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便在家乡湖南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这就是后来横扫大半个中国的湘军。
随后曾国藩统领这支湘军,经过十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攻克洪秀全的老巢天京,成功镇压太平天国,把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百万大军干净彻底地消灭,连根拔除,连同他的天王府,及其它诸王府,全部都成: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
此时的曾国藩也达到他的人生巅峰时刻,并以立言、立德、立功的“三立”身份,成为清朝立国二百多年来身份最尊贵的汉官,没有之一。曾国藩作为一介书生,也就载入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当然,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手下足足有二十多万湘军,为了体现他的忠,避免清廷称他拥兵自重、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引来杀身之祸的猜忌,他主动上书朝廷,请求裁撤湘军。这目光短浅,人称头发长见识短的慈禧太后,认为灭亡了太平天国,从此天下太平了,便顺水推舟很快答应。
公元1864年8月,太平天国灭亡后的一个月后,便开始实施裁撤湘军,这支军队从此一分为五:一是左宗棠统领一部分,后来参加了中法战争和收复新疆之役;二是归到北方镇压捻军的僧格林沁部下,在内战中消耗掉了部分;三是离开曾国藩湘系投奔李鸿章淮系;四是旧湘军将领、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为主帅,率领一部分;五是比较大的一部分,那便是放下武器,回湖南老家种田。
史书记载,这支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带了些抢夺到财富,还有洪秀全天王府里美女的湘军将领,回湖南老家去享受荣华富贵的天伦之乐人数众多,当年,顺着长江到洞庭湖回湖南的大小舱只,全部装满财富及美女,延绵一月而不绝,可见这批十多年战斗而衣锦还乡的湘军绝不是少数。
经过新一轮分化的湘军,虽然后人也有称他们镇捻军,平西北,复新疆,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军,拒日寇,立下汗马功劳,而真实的情况,与当年的攻打太平天国时战斗力比起来,那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最后一场战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的“牛庄之役”,这支湘军全军覆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难怪后人评价湘军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清廷海陆军节节失利,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一溃千里,李鸿章又避战求和,致使大连、旅顺等地先后被日军侵陷。清廷以淮军不可恃,便起用湘军,命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以湘军宿将湖南巡抚吴大帮办军务,魏光焘率武威军六营,李光久率老湘军五营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行军近万里,终于赶到了冰天雪地的山海关外,于田庄台布防。
中日甲午战争打响后,日军占领辽南战略要地海城,清廷认为海城的得失关系到整个辽南战局,因此,鼓励士卒,齐心并力,拿下海城,结集数万人马的重兵,收复海城,减少日军对北洋水师的威胁。
狡猾日军一边坚守海城,一边派大队骑兵袭击清军的后勤据点,粮草供应基地牛庄。牛庄海城以西25公里,西通锦州、山海关,南联营口、田庄台,为营口、田庄台的后路,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清军各军粮台辎重全部都集中在牛庄,且此地无城墙可守,周围一片平地。清军大帅得知日军大举进攻牛庄,大感吃惊。紧急修筑工事,同时,利用高大官衙和民房为防御掩体,开凿枪眼,为即将到来的巷战做准备。
从数量上来说,进攻牛庄的日军有1.2万余人。从武器装备上来说,日军拥有野炮、山炮等重型火炮。日军对湘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魏光焘所部武威营,极富战斗经验,面对强敌并不畏惧。他们埋伏在河沟间,以土墙为防御工事,等待敌人靠近最佳射击距离时,才猛然射击。同时,湘军利用日军处在平坦开阔地面,实施炮火攻击。
牛庄保卫战打响后,为了顺利攻下牛庄,日军第1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第3师团桂太郎中将,率步兵13个大队、骑兵4个中队,炮兵8个中队、工兵3个中队,合计2万余人,火炮59门,向牛庄猛扑而来,湘魏光焘武威军六营三哨,李光久老湘军五营二哨,共12营5700人,不及敌半数,火炮更不足10门。
战斗开始,武威军以3300人独力抗击近四倍于己之敌。魏光焘“以孤军血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战苦斗,三易坐骑”,“裹创蹀血”,表现十分出色。主帅身先士卒,许多将士负伤不下火线,坚持英勇抗敌直至牺牲。连日人也不得不由衷赞道:“其能久与日军交锋者为武威军,奋死决战,力守至一昼夜,实清军中所罕睹也。”
当时,日军对牛庄势在必得,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令兵士唱军歌而行,势颇壮烈,兵士争先突入”。湘军的外线被突破,被迫转入巷战。湘军据守民房内,继续顽强作战。魏光焘身先士卒,挥刀血战,“裹创喋血,三易坐骑”。
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之子、道员李光久率老湘军数千人从海城前线驰援牛庄,与日寇巷战,毙贼无算,业已败出街外,乃前贼败退,后贼纷来,枪炮雨密。贼又从两旁拥出,纷纷击犯,勇与贼几莫能辨。血战竟日,各街口被贼纵火,断我出路。后血战至“子弹俱尽“,方放弃固守的牛庄衙门,由牛庄城西分散向田台庄突围而出,途中遭到混成第6旅团截击,双方战斗激烈,残存守军伤亡殆尽,牛庄失守。造成反攻海城的清军后路被切断,海城之围,不攻自解,间接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日军占领牛庄后,“执剑挨户搜查,杀人无算。”一日本随军记者描述当时的景象说:“路旁伏尸相枕”,许多民房门前,“尸积成山,尸山之间流出几条浑浊的血河”,“走进门里院内也堆满了尸体”,牛庄沦为日寇残杀的血泊之中。据日方调查,在牛庄市街的2100余名死者中,三分之一是无辜平民。日军滥杀无辜,曾受到一些正直西方人士的鄙夷,指责其“如此纵杀,殊为残酷”。
牛庄之役,仅剩一支老湘军全军覆没,自此湘军这个称谓退出历史舞台,悲壮谢幕。后人有诗写湘军最后一战曰:
东洋小丑犯牛庄,士尽争先血染冈。
大炮长枪何所惧,要凭胆剑斩豺狼。
此役最后一支湘军虽败,也被人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但依然威名不挫,其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慷慨壮烈的英雄气概,惊天地而泣鬼神!还是得到后世的广泛赞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