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及周、鲁关系看礼乐文化的兴衰

从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及周、鲁关系看礼乐文化的兴衰

导语: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有信史可征的第二个王朝,也是大一统的君主专政时代前的最后一个王朝。周朝立国八百余年,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长寿的,而之所以周朝国祚能如此绵延,最主要的原因是成王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为天下准则。礼乐制度既是周王室统治、稳定天下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导致周王室后期固步自封,走向分裂、灭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兴也周礼,败也周礼。周室东迁之后,周天子地位急剧下降,王室徒有其名,诸侯各行其政,皆欲强国称霸,遂渐渐不奉周礼。整个春秋时期,能敬礼存周的,大概也只有一个鲁国,韩宣子曾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鲁国可以说是各诸侯国中与周王室关系最密切的国家,而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鲁国也走向了尽头。鲁国的灭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周王室的彻底衰败和礼乐制度的最终破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周礼在鲁的情况和周、鲁关系的变化,以求窥得时代一貌。

礼器编钟

一、周礼在鲁的保存情况

周朝立国大兴分封制度,将天下分于王室亲族及开国功臣等,封国数量几乎过百,在这数百诸侯国中,鲁国何以能成为保存周礼最多的国家,周礼在鲁又是否能始终奉行如一,其影响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1、周礼在鲁的起源

(1)周公封鲁国

周朝立国之初,疆域相对前朝太过辽阔,周王室尚且没有统一管理天下的能力,只得将土地分封给自己信任的人,让他们代天子狩牧。能得受封国土的人,主要是周王的宗室同姓亲族和随周武王一起讨伐殷商的开国功臣,前者以周公旦为代表,他是武王亲弟,成王亲叔;后者以姜太公吕尚为代表,他是兴周最重要的功臣。凑巧的是,周公和姜太公所受的封地刚好同处于今天的山东地区,周公封于鲁国,大概在泰山以南的内陆地区(以曲阜为中心),太公封于齐国,大概在泰山以北的滨海地区(以临淄为中心),后人称"齐鲁大地"正由此而来。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创始者,他监国摄政七年,为推行宗法制、礼乐制呕心沥血,而他又被分封于鲁国,所以他同时也是礼乐制度的执行者,更兼与周王室有血亲联系,他的后代自然也不会轻易破坏先祖留下的制度。平王东迁,西周覆亡,周室的大部分文物典章都在战乱和迁徙中遗失,而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自然保存了许多有关周礼的典章文献,因而成为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国家。

周公辅成王画像

(2)稳定富足的农耕社会

礼乐制度的最终崩溃,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牛耕铁具的应用和普及,生产力逐渐提升而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继而触动并破坏了作为经济基本制度的"井田制",下层基础不牢,上层建筑自然不能稳定。但在周朝开国的时代,人民生产力低下,而土地开垦又十分有限,礼乐制度是十分符合当时生产力现状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先进、有效的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农业社会的安定。

周公受封的鲁国,自然环境优越,平原开阔,土地肥沃,又不似齐国受盐碱侵浸之苦,且水源充足,农耕便利,物产富足,是最典型且在当时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鲁国靠地吃地,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好静、稳定的状态,由下而上,鲁国上层公卿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措施也长时间的相对处于一种保守的趋势,即使是在天下霸主迭起的时候,鲁国执政者也始终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可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鲁国能够完整保存周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耕文化

2、周礼在鲁的体现和发展转变

(1)鲁国君位继承的尊礼与不尊

古代国家延续,莫过于君位传承,周朝礼乐制度的核心便是保证君位传承有序的嫡长子继承制,从史书中看,鲁国在春秋之前君位传承上虽然曾经有过兄终弟及的例子发生,但大多事出有因,有礼可寻,实质上遵循的仍是嫡长子继承制。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及左丘明所著《左传》都是按照鲁国十二公的年代纪年来叙述史实的,两书的记载都以鲁隐公为起始。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照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隐公本来不当为君,但惠公没有嫡子,于是隐公即位为君,这也是合于礼法的。

但春秋之后,鲁国宗室之中曾多次发生公室子弟为夺取君位而行弑君篡逆之举的,鲁国也因此多次陷入内乱之中。鲁隐公就是死于自己的幼弟桓公和野心朝臣羽父的合谋,羽父也成为了鲁国历史上第一个弑君谋逆的乱臣。庄公末年因未能早定继人而发生了庆父之难,新君不到两月便被杀害,几使鲁国陷于混乱飘摇的境地,故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说。鲁文公末年,襄仲又杀了本该继承君位的嫡子恶和视,改立庶子为鲁宣公。公室的自相残杀使得公室自身的威信和权力也走向衰微,"鲁由此公室卑而三桓强",出现了类似晋国五卿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的现象。

春秋左传

(2)鲁国政事外交的崇礼

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馀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可见崇礼重德是鲁文化的精神特征。鲁人把周礼作为一切行事的规范准则,鲁国在赋税、军旅、朝会、祭祀、畋猎等等一切大事基本上也都是遵循周礼而进行的。如鲁隐公处事谦和,行事从来依据周礼。据《左传》记载,隐公十一年,滕侯和薛侯到鲁国拜见隐公,于是鲁国便按照周礼盛情款待来使。《左传》中也有许多鲁国臣子反对非礼行为的故事,如《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周礼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地位等级的,即尊尊亲亲,如晋国、卫国与鲁国同属周王宗室后裔,同为姬姓,鲁在外交上便会同他们更亲近,而楚国虽然国力强大,未奉天子诏却自封为楚王,但鲁人却始终称他们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3)鲁国礼制的破坏

前面说,鲁国上层公卿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措施长时间的相对处于一种保守的趋势,但随着鲁国财政需求的增加,和诸侯各国纷纷进行一系列的土地、税赋改革制度的浪潮影响下,鲁国也开始实施"初税亩"政策,即无论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要按土地地亩数来交税,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鲁国的税收,但实际上也是承认了个人土地的私有,这极大的破坏了"井田制",而由"井田制"所支撑的礼乐制和宗法制,自然也要遭到破坏,鲁国后来虽然还号称尊奉秉持着礼乐制度,但事实上,礼乐已经变成了原有制度的一种单纯在形式上的苟延残喘。

井田制

3、周礼在鲁的影响

由于尊奉周礼,鲁国的内政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是较为安定的,庆父之乱后,齐国曾经想要趁乱的侵伐鲁国,却因鲁国秉承周礼而最终豁免。即《左传·闵公元年》记载仲孙湫说"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在鲁国国内,即使靠非礼手段而取得显赫地位和专政大权的卿大夫,如"三桓",名义上还是始终奉鲁国国君为尊的。

但随着春秋时期霸主迭兴,纷争突起,鲁国仍秉持旧制,没有与时俱进,如其他国家一样尊重贤人,提拔有功之臣,而是继续沿袭周礼的尊尊亲亲的世卿世禄制度,这在礼崩乐坏的争霸时代就显得不合时宜。

鲁国秉持尊尊亲亲的世卿世禄制度,使那些旧贵族的势力日渐强大,新兴的士族人才在鲁国没有进仕之路,自然只能投靠别国。

周礼在鲁,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文化方面,鲁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礼仪之邦、宗周望国,所以鲁国文化中的礼仪制度基本是对周朝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鲁国国力虽然衰败,但却因此孕育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虽未能改变鲁国衰弱的趋势,但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鲁国礼仪

二、周鲁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度,宠信奸佞,荒淫无道,烽火戏诸侯使得犬戎人入侵时周王大败,又废嫡立庶导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威信大减,许多诸侯已经不再定期朝见天子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周天子成了只是在名义上诸侯尊奉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并不真把天子放在眼里,郑庄公欺周桓王便是一例。但有时周天子的权威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比如诸侯国君想要受封更高的爵位,如果得到周天子的认可那么其他诸侯也会认可。

1、周鲁互重

周公对周王室有振兴卫护的大功劳,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一向为其他诸侯所尊重,享有特殊的礼遇。而周王室也一向对鲁国信重有加,颇多倚赖。鲁惠公去世时,周天子便遣使者来吊丧并馈赠礼物,周室有嫁娶时有时也让鲁国国君来主婚,周天子有困难时往往也会先跟鲁国求助。据史书记载,周王畿曾经发生饥荒,周天子便向鲁国求借粮食,鲁隐公除了筹集本国粮食外,还代周天子向宋、卫、齐、郑等国购买粮食,全力救助王室。

史书中常言"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各国诸侯无一不是为本国的利益而征伐他国,即便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尊奉周天子,实际上也是为齐国谋求霸主的地位。而鲁国却很少主动征讨他国的举动,鲁隐公虽然曾经多次出兵会盟,但他往往是参战而非主战,即便参战也多是讨伐不尊周室的正义之战,比如鲁隐公九年,郑国以宋国不朝王的名义讨伐宋国,隐公参战;隐公十一年,齐国以许国不向王室交纳贡品的罪名伐许,隐公参战。可见隐公心中对王室的认同。

周公旦

2、无心王室

随着周室地位的日益衰微,诸侯国不再朝觐天子,即便是鲁国这样的宗室诸侯,在春秋二百四十余年间也仅仅朝见过周王七次。这一方面是礼崩乐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鲁国国力逐渐衰微,在诸侯争霸的乱世自保尚且不能,更不用指望鲁有余力能够扶助周王室了。

自从齐桓公用管仲而成为诸侯霸主,鲁国对这位老邻居便开始主动交好,并向齐纳币以示亲近,齐桓公多次会盟诸国,鲁国也多俯首听命,甚至亲自前往齐国拜见桓公。但当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又会转向晋国求助,希望通过亲近晋国来抵挡齐国。总之,鲁国始终周旋于齐、晋这样的大国中以求自保,哪里还能顾得上周王室的安危。

鲁国孔子授徒

结语:鲁国作为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周公旦的封国,在王室式微,群雄逐鹿的春秋乱世,仍然长期秉持着礼乐制度,可以说是当时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国家,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固步自封、无意进取的鲁国终免不了走向衰落,它与周王室的关系也从开始的互重互信逐步走向对王室的轻慢,这既是鲁国国力不逮的原因,也是礼乐制度逐渐消亡的明证。然而礼乐制度虽已消亡不存,但其中的精神却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儒家学说的生长土壤,影响后世近千年,也成就了我泱泱华夏礼仪之邦。

参考文献:

朱熹《论语集注》

《左传》

《左传纪事本末》

《《左传》鲁人形象研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13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