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哥华的鱼
> 携带末日核鱼雷的俄罗斯潜艇下水
> 福克斯新闻网的标题:俄罗斯庞大的“末日”超级潜艇下水
> 巴伦支观察的标题:比世界任何已知潜艇都长的核潜艇来了
初看到这些明显带有震惊体的新闻标题,我也是吃了一惊:传闻已久的“贝尔哥罗德”号终于下水了,而且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潜艇!在此之前,世界上最长的潜艇是全长175米的台风级。
> 世界战略核潜艇长度对比
这个横空出世的“贝尔哥罗德”号到底是什么来头,我们来看一看。
坎坷身世
塔斯社发布的新潜艇官方照片只有艉部特写,没有任何艇身、指挥台围壳的照片流出,而且螺旋桨也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显得相当神秘。不过即使如此,从艇艉单上垂直尾舵、双下垂直尾舵、两个长长尾椎上的双螺旋桨构型也能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艘奥斯卡级。
> 2008年在浮船坞中维修的奥斯卡II级9号艇“鄂木斯克”号
“贝尔哥罗德”号确实就是奥斯卡II级的12号艇,也是整个奥斯卡家族的最后一艘,它的前一艘就是大名鼎鼎的“库尔斯克”号。
“贝尔哥罗德”号于1992年7月24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安放龙骨,仅比11号艇“库尔斯克”号晚了4个月。此时正是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时期,在1994年“库尔斯克”号完工后,俄罗斯再也无法负担奥斯卡级的高昂造价,“贝尔哥罗德”号和后续2年分别开工的13、14号艇全部停建,10号艇“托木斯克”号拖到1996年完工,为最后一艘建成的奥斯卡级。
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在演习中因鱼雷爆炸沉没在白海,这对整个俄海军的实力和士气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灾难发生后,北德文斯克造船厂重新启动了“贝尔哥罗德”号的建造工程,以填补“库尔斯克”号的空缺,但2006年因为预算短缺再次停工。
> 2002年4月24日,打捞出水后放置在PT-50浮船坞中的“库尔斯克”号残骸,参见:俄罗斯真的丧失航母修造能力了吗?(上)
2012年12月在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后,俄罗斯第3次恢复“贝尔哥罗德”号的建造,不过工程代号改为09852项目,变成了一艘神秘的特种潜艇。
涅槃重生
“贝尔哥罗德”号的改建工程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下水时也没有看到全貌,不过2015年11月俄国官方“第一频道”电视台一个不经意的镜头画面揭示了它的秘密。当时普京正在索契主持一次军工会议,电视摄像机拍摄到向普京汇报的将军手中拿的一份资料,上面标注的是“Status 6 - 状态 6”核鱼雷系统,事后克林姆林宫承认有些不该泄露的机密资料出现在镜头中。
但稍后俄罗斯国营报纸《俄罗斯政府公报》又报道了该系统的细节,确认这种航程近万公里的超级鱼雷将由在建的09852型“别尔哥罗德”号和09851型“哈巴罗夫斯克”号特种核潜艇发射,也就是上图中鱼雷上方的2型潜艇。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宣传被解读为俄方泄露巨型核武鱼雷计划是有意为之,旨在震慑正在力推全球反导防御系统的美国和北约。
现在媒体上(包括《大众机械》这样的知名正规期刊)关于“别尔哥罗德”号的示意图基本上都来自著名的潜艇网站“隐蔽海岸”,见下图。当然这也只是Sutton个人的推测,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我在网上另外搜索到一张2012年12月份的早期工程改造图纸,对比了奥斯卡II标准型和“别尔哥罗德”号的区别。
综合各方面的报道,我归纳了一下“别尔哥罗德”号的改进之处,它搭载的特种设备各具备怎样的用途在后文会具体解释,现在先谈“别尔哥罗德”号本身的变化。
1. 加长艇体,底部吊挂子潜艇
“别尔哥罗德”号艇体舯部被切开,加入了一段29米长的舱段,使全长增加到184米,超越台风级的175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潜艇。而奥斯卡II标准型的长度是155米,放在上面战略核潜艇的列表里只能排到第5位。
当然如果算水下排水量,身宽体胖的奥斯卡II级将排到世界第二,比俄亥俄级的18750吨还要高出650吨。加长后的“别尔哥罗德”号水下排水量据估计将超过3万吨,仅次于台风级的4万8千吨。
美俄两国在改造特种潜艇的时候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延长段都是30米长。在美国海军也有小龟背一文中曾经提过,鲟鱼级“鲷鱼”号在改装中加长了30米,增设大型闸室,底部的巨大沟槽可以容纳四部VDS潜水载具或无人遥控载具。
当时在文章的回复中我曾经留了一个小尾巴,说苏联的特种潜艇在数量上和吨位上都要远超美国,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以后有机会再写,今天这个机会就来了。
水下排水量1万2千吨的“吉米·卡特”号在标准型海狼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一段30米长的蜂腰段 - 多任务平台(MMP)用于储存、布放和回收各种特种水下载荷,上甲板还可以背负ASDS一类的干式微型潜艇。
美国人喜欢把子潜艇背在背上,艇员进出、子潜艇在水下的释放回收作业、在基地的吊放维护都比较方便;而且它们的子潜艇主要用于特种作战,尺寸很小,释放后上浮到接近海面的深度使用。
> 已改造为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俄亥俄”号在背部DDS里搭载的SDV
俄罗斯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把大型子潜艇吊挂在母艇的腹部,这样在水面航渡、进港靠泊的时候子潜艇都藏身水下,隐蔽性高,侦察卫星或者间谍目视侦察都难以发现。俄式子潜艇的主要用途是深海特种作业,释放后向更大的深度下潜,所以底部吊挂方式更加合理。当然这也带来吊挂结构复杂、改造工程量大、收放作业困难、对码头设施及水深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付出的代价可谓是非常高昂的。
“别尔哥罗德”号这个30米加长段的主要作用也是闸室,不过它的载荷要庞大得多,是长度达到70米的Losharik号特种潜艇。加长段底部是一个凹陷的坞舱结构,开口四周有整流罩将底下的子潜艇背部包覆起来;坞舱前部正好容纳子潜艇凸起的指挥塔围壳,有干式垂直通道供人员出入;后半部则是庞大的吊挂装置,用前后2组吊臂吊起子潜艇。这有点像F-14携带不死鸟导弹的半埋式挂架,能够起到良好的整流作用,减少母子潜艇组合体的航行阻力和艇体之间的水动力扰动。
2. 拆除巡航导弹发射管,搭载“波塞冬”核鱼雷
原来奥斯卡级最令人生畏的武器就是在宽大的两舷配备的24枚反舰导弹中的巨无霸 - P-700 花岗岩反舰巡航导弹,长10.5米,单枚重6.9吨,射程625公里。“别尔哥罗德”号在改造中将所有巡航导弹发射管拆除,腾出来的空间在每舷配备了3具令人绝望的“波塞冬”核鱼雷发射管,其体积之庞大可见一斑。
同时“别尔哥罗德”号还保留了艇艏的6具鱼雷发射管和下方的“鲨鱼鳃”中低频主/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具备强大的自卫/攻击能力。
3. 增强携载能力
“别尔哥罗德”号在后背部增加了接口①,可以背负一座庞大的海底无人守值核发电机组!
在聊一聊093攻击型核潜艇(3):小龟背里面到底是什么?一文中曾经提到,奥斯卡级指挥台围壳后面的那个小凸起②内部装载的是“鲱鱼”拖曳式通信浮标。“别尔哥罗德”号扩大了这个舱室,加强了结构,以便搭载“大键琴”系列AUV自主式水下潜航器。
“别尔哥罗德”号的艉部下表面多出了一个鼓包③,上面有好几个开口的缝隙。据估计内部安装了小型伸缩回转式舷外推进器,用于在海底作用时保持精确定位;最外侧的两个圆形口盖也可能用于释放线缆类的特种器材。
“别尔哥罗德”号的2副下垂直尾舵也有变化,底部得到加强,多出一条截面为正方形的底座(圆圈内为标准的奥斯卡II级尾舵构型),右侧底座有开口,还悬挂着半截铁链。
因为上垂直尾舵顶端保留了奥斯卡级标准的拖曳声纳基阵释放口,所以底部这个方形开口不太可能用于声纳系统,而是用于拖带使用深度更大的特殊载荷。
4. 指挥台围壳修型
“别尔哥罗德”号对围壳进行了修型,改为北风之神级那样的前倾设计以优化围壳后部的流场,为特种载具的收放作业提供平缓的水动力环境。
经过这样一番脱胎换骨地改装,“别尔哥罗德”号在开工27年后终于下水,既保留了奥斯卡II级的全套水下探测和攻击能力,又增加了众多神秘的功能和设备。
在饱受经费短缺困扰、各项造舰计划严重拖延的今天,俄罗斯海军宁可放慢一众水面舰艇、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的建造步伐,甚至打算退役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要优先完成“别尔哥罗德”号;抽不出身的普京总统还通过卫星转播远程参与了它的下水仪式,这都说明“别尔哥罗德”号对俄海军和整个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绝密使命
在“常春藤之铃”行动中,美国特种潜艇的任务是在海底安放大型窃听设备(后期型甚至采用了核动力),监听苏联的海底通信电缆。“别尔哥罗德”号最主要的任务也与之类似,不过不是窃听美国的海底电缆,而是布放俄罗斯自己的海底反潜监听网络。
从普通的世界地图上看,美俄这两个冤家相距遥远,西方隔着整个欧洲和大西洋、东方则隔着日本和太平洋。
但如果从北极上空俯视,美俄实在是咫尺近邻,就隔着一条最窄处仅3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
> 环北冰洋各国对北极地区的主权要求
北冰洋就是俄罗斯最大的软肋,没有任何陆地上的缓冲空间,直接面对北美大陆。厚重的北极冰盖令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都毫无用武之地,只有潜艇能够在冰盖下活动,美俄核潜艇在此已经玩了50多年的玩猫抓老鼠游戏。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衰微,潜艇部队的规模和实力也不断下降,要防范如此广阔的海域实在是力不从心。为此俄罗斯开发了一种类似美国SOSUS音响监听系统的海底多传感器潜艇探测网络,部署在北冰洋底,以在超过100公里的距离上发现敌方潜艇。
据2016年俄罗斯媒体的报道,该系统将整合声纳列阵、压力/尾流探测器和声纳浮标等多种水下传感器,通过卫星传输探测信号,系统代号“Harmony - 和谐”。
在冰盖之下精确定位安放水下传感器阵列是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庞大系统的能源供应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水面工程船舶的配合,从岸上拉电缆在冰封的北冰洋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铺设成功也很容易被美国海军探测到,顺藤摸瓜找到传感器阵列的位置。
俄罗斯可能是从美国核动力窃听设备上找到了灵感,也设计出全封闭自主工作的水下核动力电站 - ATGU,为整个“和谐”计划提供动力。
> 1999年苏联在莫斯科卫国战争博物馆公开展出从鄂霍茨克海底俘获的美国核动力窃听装置
> 俄罗斯ATGU水下核动力电站
ATGU内部配备有一体化低密度压水堆、小型蒸汽轮机和辅助设备,全部封装在长14米、直径8米的圆柱型耐压舱内,重达335吨。它实际上是军民两用,也可以用于西伯利亚永冻土带的民用设施。该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水平很高,简化的回路布局降低了流动阻力,在自然循环工况下输出功率仍然能够达到最大值(44千瓦)的65%以上。
它将被搭载在“别尔哥罗德”号的背部支架上运往北冰洋底的指定地点,再由母艇腹部携带的子潜艇安装到位,通过较短的电缆连接附近区域的水下监听设备。“和谐”计划中其它大型传感器设备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运输安装的。
把如此沉重的设备布设到地形崎岖的北冰洋底,普通的小型深潜器肯定是无法胜任的。“别尔哥罗德”号携带的是10831项目Losharik号特种深潜艇,长70米,水下排水量达到2100吨,接近于中国的039常规潜艇,然而它采用的却是核动力,艇员25-35人,下潜深度估计达到1000米。
Losharik号长期以来一直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无人知晓它的内部结构,仅有几张俄罗斯杂志拍摄到的水面状态照片。Losharik的名字来自一匹俄罗斯的卡通马Лошарик,它或许暗示了潜艇外壳之下的特殊结构。
据推测,它的内部由7个直径约6米的钛合金球体串列而成,非常像美国科幻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海鲸”号,只是要庞大得多。艉部的6号球体内是核反应堆,7号球体内是蒸汽轮机。潜艇底部有可伸缩的撑脚以便在海床上着陆,前部下方还有探照灯和机械手。
Losharik号于1995年下水,1997年服役。在“别尔哥罗德”号服役之前,它一直配属另一艘稍小的特种潜艇“奥伦堡”号。后者原为德尔塔III型战略核潜艇K-129号,于1994-2002年间改造,新的编号为BS-136,驻扎在科拉湾口加德日耶沃基地群中的Olenya Guba基地。
> PD-50浮船坞中的“奥伦堡”号,可以清楚地看到艇体舯部加深的坞舱结构
> Olenya Guba基地中有一座非常醒目的白色水上建筑,长144米,宽32米,专门用于停放Losharik号并进行母艇水下装载作业。“别尔哥罗德”号服役后也会部署于此。
和Losharik号配合使用的还有平时收藏在背部小凸起舱室内的“Harpsichord-2P-PM - 大键琴”式无人深潜器。它长6.5米,直径1米,水上重量约3.7吨,续航距离27海里,最大作业深度高达6千米,配备有2具侧推进器,携带有侧扫声纳列阵和水下摄像机,可以精确描绘海床地形的细节,定位船舶残骸或者传感器阵列。
上面这几种装备各个身手不凡,它们放在一起搭配工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相当科幻的场景:
“别尔哥罗德”号航行到北冰洋深处的某个特定海域,首先派出“大键琴”无人深潜器仔细扫描附近的海底地形。在选定合适的安放地点后,从腹部释放出Losharik号,取下背负的ATGU水下核动力电站,下潜到更深的海床上方,安放ATGU后再伸出撑脚坐底,派出饱和潜水员连接电站和事先布放好的传感器。
当然具体的操作程序属于绝密情报,如何取下背负的ATGU,如何安放,是否采用潜水员手工连接都不得而知。如果需要潜水员,那反潜网络的安放深度将受到饱和潜水的深度限制,不会超过500米。
末日“波塞冬”
“别尔哥罗德”号的众多神奇装备中,最引人注目的还不是上面那些,而是因为普京的高调宣传而名声大噪的末日武器 - “波塞冬”核鱼雷,它的名字经过大众征集票选,已经于2018年3月从暂定的“状态 6”改为官方正式的“波塞冬”。
这是一件如同基洛夫级核巡洋舰、台风级核潜艇一般充满俄式暴力美学的超级武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鱼雷系统,被称之为洲际核动力核武装自动鱼雷。它的直径达到2米,长度约24米,重量估计超过一百吨,体积是“布拉瓦”弹道导弹的2倍,标准533毫米鱼雷的30倍。
在2018年的国情咨文演讲中,普京宣称“波塞冬”鱼雷采用核动力驱动,安装在雷身中部的小型反应堆重10吨,泵喷推进,令“波塞冬”的最高速度达到54节,航程1万公里,潜深1千米,搭载的核战斗部当量为200万吨,拥有声纳自主避障系统,这几个参数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惊掉下巴。
不过更加丧心病狂的是它的作战方式,“波塞冬”鱼雷将依靠它超长的航程、超大的潜深、以低速静音方式徘徊在大洋深处(具传它还有一种停在海底的长期潜伏模式),西方国家现有的反潜措施几乎对它无效。在接到作战指令后,“波塞冬”将驶向纽约、洛杉矶这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在近岸浅水区引爆核弹头,制造出浪高超过500米的人造海啸摧毁沿海的一切,人员伤亡将达到千万级。
还有传言“波塞冬”鱼雷的弹头采用的是“钴-60”脏弹,将产生严重的放射性核沾染,持续时间可长达百年。说它是末日武器一点都不为过,一艘潜艇配备的6枚“波塞冬”足以将美国东海岸彻底抹掉。
> 在纽约引爆的一枚1百万吨级钴弹在没有降雨增强效果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沾染区域,将横扫美东直抵墨西哥湾
和以10几倍音速进行主动核打击的洲际弹道导弹相比,“波塞冬”核鱼雷的速度过慢、无法精确瞄准进行空爆,它将是一种全面核战中的二次反击手段,以大胆而决绝的方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作战维度,另辟蹊径对抗美国日渐完善的太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这是一种鱼死网破般的核打击手段,残酷得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但它确实问世了,五角大楼证实2016年11月27日,俄罗斯在北冰洋用绝密的B-90“萨罗夫”号核-电推试验潜艇(参见:俄罗斯真的丧失航母修造能力了吗?(下))试射了“波塞冬”核鱼雷。
俄罗斯官方还多次强调“波塞冬”核鱼雷具备多种作战能力,暗示它也具有针对航母战斗群的战术打击能力。虽然大多数人都怀疑在缺乏目标指示和制导的情况下“波塞冬”是否具备攻击动态目标的能力,但只要有这样的传言就足制造出俄方所期望的战略威慑效果了。
外界普遍对“别尔哥罗德”号为什么同时携带极富战略进攻性的“波塞冬”核鱼雷感到非常困惑,它的主业是携带子潜艇和重型载荷进行深海监听系统布放,这两种任务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或许只是借用庞大的艇体空间进行试验性部署,或者进行战略佯动。
“波塞冬”核鱼雷的真正载艇将是2014年开建的09851项目“哈巴罗夫斯克”号,也就是泄露图上右侧那艘潜艇。它是以北风之神级为蓝本缩小尺寸全新建造的“波塞冬”专用发射艇,排水量约为一万吨,搭载6枚“波塞冬”,技术水平将远高于改建的“别尔哥罗德”号。
当今世界看似歌舞升平,在大洋底下却是波诡云谲。由核巡航导弹潜艇改装、吊挂核动力子潜艇、背负核动力水下电站、携带核动力核弹头鱼雷,“别尔哥罗德”号这只世界上最大的海怪下水服役后,将把持续半个世纪的水下暗战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 描绘冷战期间洛杉矶级“托莱多”号水下追踪“库尔斯克”号的油画,这样的场景或许将会重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6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