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背了几千年骂名,现代为赵括洗地的历史爱好者不少,作者细细研究“长平之战”来龙去脉发现,赵括确实没有那么不堪。作为赵括前任的廉颇至少要为赵国的战败负20%的责任。让我们来从头分析一下。
长平所在的上党区域,本来是韩国的领土。后来由于秦国进攻韩国割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使上党地区成为了韩国的一块“飞地”。上党太守冯亭拒绝将上党地区依照韩王的命令给予秦国。反而转身向赵国投降,这引起了秦国的极大不满。这样秦国派大将王龁进攻上党地区。赵国作为回应派大将廉颇驻守上党。廉颇用兵十分稳健,在上党地区修筑了三道防线:空仓岭,丹水,百里石长城。
廉颇的三道防线,空仓岭,丹水,百里石长城。
第一阶段,王龁的养精蓄锐新到的秦军一鼓作气突破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丹水以西包括战略要地光狼城在内的土地全部被秦军占领。廉颇最开始的想法是把秦军引入空仓岭和丹水之间的泽州盆地一举歼灭,但是此战廉颇说好听的领教了秦军的威力,说不好听的被秦军吓破了胆,直接退回了丹水东岸。
第二阶段,王龁与廉颇隔着丹水进行长期对峙,双方兵力达到秦国60万左右,赵国45万左右,其中包括一多半的运粮民兵。这期间秦赵双方的军队消耗大量的粮食,两国都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三阶段,秦国为了与赵军决战,用了所谓的“反间计”,使赵国主帅换成了赵括。这时候秦军主帅也秘密换成了白起。
第四阶段,赵括率军渡过丹水进攻秦军,秦军大败。后来秦军发动反击,赵军被赶回丹水东岸。这一阶段战斗秦赵基本伤亡1:1。这也体现了赵括的才能,正面硬刚进攻赵括还是有一套的。
赵括40万大军被压缩在韩王山为中心的三角形地区
第五阶段,赵括将大部分兵力调往长平、韩王山附近,泫氏大粮山附近兵力空虚、没有主将,却有大量的粮草。而此时白起派2.5万精兵从西北侧长平关通过,从北侧形成了包围圈。白起另派5000人从泫氏渡过丹水,从东南侧形成包围圈。这样赵军士兵和粮草被隔离开来,没有了粮食饿肚子的赵军战斗力急速下滑。
第六阶段,赵军被围困断粮多日,史书上有一些杀马充饥的记载,最后赵括率军突围,不幸被传说中威力巨大的“秦弩”射中阵亡。没有了主将的赵军全部投降,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40万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坑杀”。
从整体来看,赵括当然要为战败负主要责任。为什么将重兵调离粮草重地大粮山?
有可能是想集中力量渡河反击,也有可能是误判了秦军的渡河地点。但是赵括来的时候就肩负了赵王进攻的使命,赵括也善于进攻,所以不太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防守的布置上。一旦赵军转为守势,考验的就是廉颇在前期的防守布置。
廉颇的布置至少有两个致命弱点:1.为什么长平关附近没有重兵让秦军轻易绕后。2.粮草放在大梁山是照顾前期顶在最前面的空仓岭防线,空仓岭防线丢失后,粮草没有后移明显是不安全的。这两个致命缺点直接导致赵军陷入被动。
重点说一下空仓岭防线失守后为什么粮草不能继续放在大粮山。大粮山其实是在泽州盆地内,泽州盆地像是斗兽场的中央,秦赵两军一个背靠在空仓岭一个背靠百里石长城,都像是看台上的看客,谁都可以派人下场决斗。你赵国把粮食放到斗兽场中央,人家过了中线能不打你粮食的主意?
最后我为赵王开脱一下,都说赵王中了反间计。我不信世界上有两个人看同一个人,一个人慧眼识人,一眼看出来他就是傻子,而另一个人昏庸到把傻子当天才。赵括肯定是有一定名气和实力的。渡过丹水进攻中和秦军能够伤亡1:1交换,能力没问题;绝境中率军突围,中箭而亡,气节没问题,如果不是粮草和军队分离,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即使赵王是中了反间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又能保证赵括不是后来的李牧?自行百度一下“郑国渠”的故事,韩国派出间谍水利专家郑国,本来想用修建“郑国渠”来削弱秦国的国力,但是修好以后非但没有削弱秦国国力,秦国国力反而因为“郑国渠”大大增加。
这就是战国时期所谓的“反间计”。可想而知,一旦赵括成功,这又是翻版“郑国渠”的故事。
历史就是这么偶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