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商鞅: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商鞅: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一、史上最睿智的话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这是商鞅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第一句让人惊叹的话,也是他自己人生面临转折时说的话。

当时,商鞅在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将死之时向魏王举荐商鞅,认为他“有奇才”,希望魏王“举国以听之”。魏王不听。公叔痤就又向魏王建议杀了商鞅,免得他被别国所用,对大魏不利。魏王答应了。

公叔痤建议之后,觉得愧对自己的门生商鞅,就把商鞅找来,告诉他原委,让他赶快逃离魏国。

这句话,就是商鞅给公叔痤的答复。

商鞅,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两千年封建体制的奠基者。他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深深烙印在各朝各代。

这样一个牛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炼成的?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他学了什么?遇见了谁?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二、一位恩师

一位年轻人,能在求学的时候碰到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的话,将终身受用无穷。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具备这个特征,商鞅也不例外。

(电视剧《大秦帝国裂变》里没有讲到商鞅这位叫尸子的老师,反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不要不要了的红颜知己——白雪,高圆圆把她演绎的十分到位)

是的,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或者仅仅了解一点。不用怕别人说自己知识面窄,知道的少,也完全不必为不知道这个人而有什么不好意思,因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很多人,也对这个尸子所知不多。

况且,就我们的目的来说,我们也不需要知道他太多,我只是能确定这些:

第一,他是杂家。因为商鞅深入地掌握了帝道、王道、霸道和强国之道。

第二,他是名师。因为经过最起码三百年,还有很多人记得他。如此看来,他不仅是一位名师,而且一定能排在他那个时代的前一百名。

这位名师给了商鞅太多的东西,这点让当今很多年轻人艳羡不已,因为像这样的老师,放眼这个时代,我们或许都找不到一个。

试想,三百年之后,今天的学者,谁还会被后人记起?

尸子给了商鞅各种各样的思想,同时也告诉了商鞅天下的形势,为商鞅在战国那个时代成功准备好了第一块敲门砖。

三、一把利刃

我要说的是《法经》,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说明《法经》对商鞅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无《法经》,不商鞅”。

这就是《法经》对商鞅的决定性作用。

众所周知,《法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以其完整、严谨、实用而著称于世。然而,这本《法经》的意义却决不限于是一本法律书,它其实是一本“完善的治国纲领+具体的治国方略”。

正可谓:《法经》在手,何愁天下不治?

《法经》的作者是李悝。李悝当时在魏国变法,比商鞅稍前。商鞅在魏的时候,《法经》已经成熟运行了三十年以上的时间了。

作为当时魏国重臣公叔痤赏识的门客,商鞅有大量的机会从各个层面了解《法经》的实施、效果、问题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公叔痤处于魏国的权力核心,作为公叔痤的门客和重要谋臣,商鞅也必定从中了解了许许多多六国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君臣、改革、政策、得失等等,这些内容都为商鞅入秦打下了基础。

四、一位庸主

说魏王是庸主,或许有点冤枉,但是在商鞅的问题上实在是昏庸的不能再昏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不识人。不识商鞅,情有可原,因为商鞅籍籍无名之辈,不知道很正常。但是他同样不识公叔痤,如果识,那么他就应该知道公叔痤的识人能力,就应该明白公叔痤临死之时举荐的意义。但是他不知道!

二是不进取。一个进取的君主,对人才的渴求是无限的,而且是极其强烈的。即便不知道商鞅是否有才,但是作为一个君主,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君主,绝不会轻易放弃考察商鞅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说明他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商鞅无疑是睿智的,因为他了解魏王,同样深谙人性。魏王用他不用,杀他不杀,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

昏庸的魏王让他离开了魏国,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即便魏王用他,他也不会为魏王所用。

最终,他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五、一位英主

这样的君王说千年不遇,没有丝毫问题。如果细细考察中国历史,能够做到对臣子如此信任的,屈指可数,其中最突出的有那么几位:秦孝公、刘备、苻坚。

他们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一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家——商鞅,一位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一位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

孝公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历史上能做到这两点的必定会成为伟大的君王。可惜的是,身居高位,没有几个人能“不疑”,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孝公的伟大。

商鞅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岁月,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碰到了这样一位君主。

或许,这就是天命!

天命注定他们君臣际会,成就一番伟业。

六、四次面试

请原谅我用了“面试”这个时髦的词汇,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是真的。

商鞅入秦后,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通过景监直接见到了孝公,省却了很多麻烦。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拉到了景监这层关系,可能不是什么光明的手段!

鞅黑们,抓住这一点,质疑商鞅的道德品质。

可是,商鞅行如此手段,又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大才,这样的手段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步而已。

其次,他是一位有道德的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践行他心中的“道”,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秦国弱小贫穷的面貌,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手段和方式并不具备道德性,动机和目的才具备道德性。只要目的是好的,手段并不重要。商鞅为的是天下,为的是国家,为的是苍生,而不是为了他个人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所以,他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对呢?根本无可指责。

孝公很客气地接待了商鞅,这是孝公的性格,他是礼贤下士的。

第一次,商鞅说的是“帝道”,孝公昏昏欲睡。

第二次,商鞅说的是“王道”,孝公不感兴趣。

第三次,商鞅说的是“霸道”,孝公有了感觉。

第四次,商鞅说的是“强国之道”,孝公“大悦”。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这是孝公的态度。无疑他是一位看重实绩的人,是一位注重实干、务实的君王。幸运的是,商鞅什么都懂,而且尤其擅长强国之道,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法经》。

经过了几轮面试,商鞅知道了孝公的志向:显身于当代,而不是百代后的帝业。

然而商鞅却无形中做成一件既显身当代、又百代之后成就帝业的改革。我相信商鞅是有意为之,因为他是一个富有远见的、胸中有韬略的政治家。

七、一场辩论

辩论的原因是孝公“怕天下议己”,其实质是为变法造势,统一变法的思想。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请原谅我全文摘抄了《商君书·更法》里的这些内容,因为我实在太爱这一段话了,读起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如果我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一定会在这段话的感染下,坚定不移地跟随商鞅变法,矢志不移,宁死不悔!

八、变法

变法是商鞅的重头戏,却不是我论述的重点。

商鞅变法归根到底是两个字:耕、战。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强国之道。没有经济,则无法兵强;兵不强,再富,也没用。我们可以看看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

变法中有一项内容,在我看来,于当今社会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就是“重订社会价值观”。在今天这个拜金主义横行、成功学泛滥、争名逐利的年代,是应该寻找一些东西来唤起全民的道德情怀。

天下之无道德也久矣,天将以谁为木铎?

变法效果很明显,“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终于成了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商鞅得罪了一批人,这些人最终要了他的命。

他本不欲死,但是他不得不死。

他的死仿若注定了从此之后所有改革家的命运。

如果说李悝的改革可以总结为“尽地力之教”,那么商鞅的改革也可以归结为“尽民力之教”。他的改革注定了中国农民两千年被奴役、被剥削的历史地位,这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

或许,怨不得商鞅,这个社会,大多数的,往往是弱势群体。

九、最后的评价

没有人质疑他的伟大,除非他是狭隘的道德论者。

没有人不同情他的悲剧,除非他是那些被损害的既得利益群体。

既然改革必定要剥削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改革也必定会有斗争。如果涉及利益的深度调整,也必定要付出血的代价。

历史将证明这些代价是值还是不值。

商鞅是值得的,因为他的“道”开始大行于中国。

汉朝的刘歆评价商鞅“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并且说“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我以为这个评价是极为公允的。

“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哪?就在于当他拥有掌控一切的条件时,他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谁。政治家是为了他心中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没有包括他自己,甚至没有包括自己的生命。而政客的眼中只有他的一己私利。

商鞅是无疑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悲壮的、值得后人敬仰的政治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709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