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军阀宋哲元: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民国军阀宋哲元: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提起宋哲元,我们就会联想到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喜峰口之战〞,十九路军的大刀队以血肉之躯,多次夜袭日军,造成日军的重大伤亡,第一次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指挥喜峰口战役的赵登禹烈士,也成为国共两党共同推祟的民族英雄。作为19路军军长的李哲元,亦收获巨大声望。

但放在西北军的角度,这场战役又似乎非打不可。因为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被中央军打得灰头灰脸,西北军的领袖冯玉祥也因此通电下野,西北军的建制,其实己经取消

被其他军阀收编的西北军,这次特别被蒋介石放出来,以宋哲元为29军军长,率领西北军旧部,驻守在抗日前沿的京津翼一带,其实是西北军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在抗日战争中能打出成绩,西北军的建制,自然可以继续。如果打得窝窝囊囊,那么,不仅西北军的建制会彻底取消,宋哲元的政治生命,亦可能走向尽头。所以对宋哲元而言,喜峰口之战,是一场不得不打的遭遇战。

宋哲元的旧军阀观念,亦相当的浓厚。因为中原大战的积怨,他对中央军的提防,竟然超过日军。宋哲元认为,日军只不过要点小便宜,中央军却是要吞并你,要你的全部地盘。

强烈的地盘意识,使宋哲元喜峰口之战后,不断地向日本苟且,签订了多个卖国条约,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京津翼地区的半独立地位。按宋哲元的话讲,就是〝给西北军留最后一点底子〞。

但这些卖国协议的签订,让舆论沸腾。当时的民国媒体,竟把宋哲元称为〝民国的张邦昌〞。

放在整个民国史上,宋哲元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既有振奋人心的登峰口大捷,又有同日本的暖昧。尤其是平津的丢失,宋哲元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早年的宋哲元,替冯玉祥卖命,也做了许多伤害人民的事,有些事还十分恶劣。历史当然不会忘记。

(图:19路军大刀队)

一:凤翔屠俘:民国最大最惨烈的屠俘现场。

辛亥革命前后,趁民国建制未稳,中国大地出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军阀。许多民间枭雄拉起武装,〝呼啦〞一下占领一座城池,然后被国民军收编。打上国军的旗号,继续占山为王,作威作福,亦兵亦匪。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有愿接受大军阀调动的,是为〝兵〞,不愿接受大军阀调动的,是为〝匪〞。

占领凤翔的党玉琨,就是这样一个小军阀。他不接受冯玉祥西北军的调度,自然被划入〝匪〞的行列。1928年,冯玉祥令宋哲元带兵对唐玉琨进行围剿。

党玉琨早年做土匪,因为被清兵打伤了脚,走路不大利索,所以人称〝党拐子〞。

党拐子靠盗墓起家。和孙殿英、勒云鄂并称为民国三大盗墓贼。但他盗墓的广度和深度,远非前两者可比。对宝鸡一带的古墓群,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破坏。

因为早年在平津一带做过古董店的学徒,又得到一本鉴定古董的专业书藉《西清古鉴》,使党玉琨对古董颇有心得。他甚至有专门的盗墓旅,类似于曹操的〝摸金校尉〞,日夜协迫地方百姓在斗鸡台一带作业,征用的人手,经常上千人,影响极坏。

党玉琨用这些古董,同南阳军阀岳维峻换取了大量军火,从而有了据关自雄的底气,决定和宋哲元决一死战。

(图:宋哲元将军)

凤翔城城高池深。守哲元费尽了吃奶的力气,从春天打到夏天,耗时半年,除了造成五千人的伤亡外,一无所获,全无进展。

1928年夏,西北军调来张维玺的部队共3万人,接力攻城。张维玺献计,不再强攻,采用挖地道的方法。从城外一家民房内开始,掘地至凤翔墙根下,埋上大量炸药,一边士兵火力全开。随着一声巨响,凤翔城被炸开了一道二十丈的口子,国民军一拥而入。

党玉棍的七千人,被打死二千个,活捉5千,党玉琨在乱军中被击毙。

对被活捉的五千战俘,宋哲元恨得咬牙切齿,决定把他们悉数处决。张维玺觉得这样有些残忍,但在宋哲元的决断下,他也只好同意。

于是在古城凤翔,有了民国最大的杀俘现场。关于杀俘的全部记录,张宣武的《宋哲元杀戮陕西俘虏五千人目击记》一文,有详细记载。

因为张宣武曾任冯玉祥部十三军坑道营营长,时任手枪营代营长。不仅直接参加了凤翔围城,更是凤翔屠俘的行刑指挥官和现场负责人,所以此事的可信度,基本是没问题的。

宋哲元把五百俘虏带到凤翔城东的一家关帝庙,关帝庙前有一口深不可测的枯井。俘虏被两个彪形大汉扭着胎膊,一个个带到枯井口边沿,喝令跪下。五十个刽子手站立旁边,轮番作业。

(图:民国杀俘)

俘虏跪下后,刽子手猛喝一声,手起刀落,头颅直接掉进井里。后面的跟着补上一脚,把尸身踢进井内。

行刑现场严正以待,戒备森严,但宋哲元并不阻止百姓观看,现场围观者人山人海。宋哲元和张维玺坐在不远处的关帝庙下,一边品茶,一边淡笑风生,监察着行刑现场的动向。

五百个俘虏就这样一个个带上来,很快刽子手就溅得满身血污,手酸的换另一个继续来。有的下手偏了,砍到了肩膀上,痛得俘虏大声嚎叫;有的俘虏吓瘫了,缩成一团,刽子手不好下手,就直接一脚把俘虏踢进井里,半死不活的俘虏在井里哀嚎不己;还有的俘虏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纵身一跃直接跳进井里…

其间,也有个插曲。

一个白发老头突然从人群中冲出,牢牢抱住一个俘虏,大声哭喊着说,他的儿是在赶集时被党玉琨抓壮丁抓来当土匪的,他的儿在十里八村名声好,勤劳孝敬善良。你要杀我儿,就先杀我吧。

刽子手不好下手,就请示宋哲元。

士兵把父子俩带到宋哲元他们面前,宋哲元刚要开口,张维玺把大手一挥,冲那父子说,你们去吧!

老头一把拉过儿子,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据记载,这是现场五百名俘虏中,唯一活下来的。

杀完这五百人后,宋哲元下令各部,当夜必须把另外的四千五百人全部处死,不得留一个活口。据载,除了十三军十七师的赵凤祥部外,所有俘虏都被虐杀。

赵凤祥放走了一千青壮,杀了一百个老弱病残向宋哲元交差。

(图:墓葬)

三:私吞文物和盗掘古墓,造成文物流失!

杀俘之后,宋哲元在党玉琨的府第里搜得数百箱古董。除了部分交给冯部换购枪支外,其余均被他和张维玺等人私分。

宋哲元到底私吞了多少古董,这些古董后来又流落到何方?我们先来看看党玉琨留有哪些古董。

党玉琨盗掘的这些古董,共一万五千多件,蔚为壮观。包括大量的玉器、鼎、簋、酒具等等,其中,最珍贵的是铜禁。

铜禁有多珍贵?这么说吧,目前为止,全国共出土的铜禁八件。其中,建国后出土了四件,另外四件,都由党玉琨掘取,后被宋哲元掌控。

被宋哲元掌控的四个铜禁,有两个不知所踪,有一个在美国博物馆被发现。剩下的一件,它的发现既离奇又偶然。

原来在建国后,宋哲元弟弟的后人,因为生活窘迫,就把家藏的铜禁锤掉一块拿去卖钱。收铜的人左瞅瞅又瞧瞧,觉得不对劲,这块铜有点不大一样。他不想惹上官司,于是叫来文物部门的人,一鉴定,发现竟是传说中的铜禁。

于是公安和文物部门直赴宋家,把这块铜禁抢救下来。经过细心修复,这块国宝又重新焕发出光彩。

宋家后来受到了什么处罚,或者有关部门有没有从他家得到更多古董,这里没有更多信息。宋哲元家族留下的古董,到底去了何方,遂成不解之迷。

(图:国宝铜禁)

宋哲元不仅窃取和私吞古董,他的部队,亦是掘古墓的常客。宋部在平津翼地区,就参予多次盗墓。有两次因为被媒体追踪报道,弄得宋哲元很难看。

1933年冬,宋哲元的部队驻扎在北京西郊期间,瞄上了乾隆曾孙绵恩的墓。绵恩是定安亲王永璜的儿子,做过五十多年的清军火器营统领,家积甚丰。

绵恩的墓在密云地区羊山家族墓群。士兵炸天古墓后,把随葬品洗劫一空,取走了福晋头上的一颗珠翠。

不久,宋哲元部又盯上了清朝和勤亲王永壁长子绵伦的墓。绵伦的墓在北京东直门外。为掩人耳目,宋哲元部先通知百姓回避,谓〝军人路过,小心走火〞云云,然后对绵伦墓进行了扫荡。

可见,宋哲元盗墓,应属惯犯了。

三:同日本苟且,私签卖国条约,想做小版〝汪精卫〞。

宋哲元经过喜峰口之战,成为京津翼地区军阀后,他的基本内外策略,就是〝对日妥协,绝不抵抗;对中央军强硬,绝不充许中央军进入西北军的地盘。〞

他所有的方针,都围绕以上策略运转。

(图:日军在中国)

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6月,宋哲元部和日本签订《秦土协定》。〝秦〞,指29军副军长秦德纯。〝肥〞,指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这是一个卖国条约。

《秦土协定》要求宋哲元的军队从长城以北撒出,从而使察哈尔省的土地悉数丧失。《秦土协定》因为充许日本修建从满洲到华北的铁路,使华北门洞大开,为日本侵略华北打开了方便之门。

国民中央政府对《秦土协定》强烈反对,表示不承认该条约。

宋哲元对中央的指责采取〝软对抗〞的方针。因为〝何梅协定〞规定了中央军和中央机构不得进驻京津翼地区,在日本的作业下,这一地区其实成了宋哲元的半独立地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其实对宋哲元也没更多的约束方法。唯指望李哲元的〝民族情怀〞,能抵御日本对华北的进一步渗透。

但蒋介石的愿望又落空了。

1936年,宋哲元为了在日本协助下,巩固西北军在京津翼的地盘,同日本驻屯总司令田代,签订了《中日经济开发协议》。其内容包括日本参予京津翼地区的矿业、水利、港口建设,并修建一条从满洲直通天津的铁路。

蒋介石对这个协定的签订极其怒火,当即去电表示〝中央不会承认〞这个协定。并提醒宋哲元,当年张作霖充许日本在东北修铁路的恶果。

全国舆论大哗,怒骂宋哲元的信函雪片般飞往北平。

(图:日军在长城)

但宋哲元始终对日本有幻想,对蒋介石有戒心。1937年〝7·7事变〞爆发,宋哲元竟然神奇的不在北京,原来他在老家祭祖。匆匆赶回的宋哲元竟然不回北平布防,却直奔天津找日本人谈判。

7月11日,宋哲元对媒体讲话,谓〝此次芦沟桥事变,实乃东亚之不幸〞〝此局部之冲突,事态不会扩大,只要作一点让步,当可随时解决〞云云。

7月15日,宋哲元在天津,亲自接待日本新上任的华北驻军总司令香月清司。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和何应钦给宋哲元的来电非常密集。蒋提醒宋〝勿对日有任何侥幸心理〞,〝倭人不讲道义,别被其谈判所误,此日人缓军之计〞,〝当全民动员,于北平、南苑、宛平诸地严密布防,作好打持久战之准备。〞

宋哲元竟不接电话!

蒋介石电示宋哲元,要求中央军进驻平津,被宋哲元以〝平津苦寒〞为由拒绝。蒋说〝日本侵略己成定局,勿受倭人所欺。〞宋以搪塞应对。

宋哲元一边严防中央军进入平津翼,一边加紧在天津和香月清司〝谈判〞,他整整在天津呆了一个星期。之后,中日协定出炉,史称〝香月细目〞。〝香月细目〞要求宋哲元清除京津翼地区所有抗日力量和抗日宣传。

尽管〝香月细目〞的签字人是张自忠,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张自忠不过〝背锅侠〞,因为亲自签字的《日中经济协定》引起了中央的強烈不满,李哲元在以后的协议中,尽量让部属代签,以保持对日本和中央关系的弹性。

(图:张自忠将军)

7月20日,宋哲元坐日本人亲自安排的专列回到北平。他兴致很高,对协定也非常满意。他对媒体发表讲话,谓〝请勿挑抜中日关系,没有什么中日战争,谣言不可信〞云云。

宋哲元立即下令拆除所有防御工事,打开所有城门,连城内用沙袋堆积的简易临时防御工事也一并撤除。并要求城内防御部队尽速撒离,由保安部队代替。严令部队不得随意调动和转移,一律呆在原处,以免日人生疑。一夜之间,北平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对于全国各地寄往北平的抗战物资,宋哲元一并谢绝。谓〝没有战争,和平局面己形成,请各地别再送物资来。〞

蒋介石一再去电提醒宋哲元加紧布防,不可松懈,宋哲元置若妄闻。何应钦向宋哲元要北平城防部署图,宋哲元竟然没有!

1937年7月26日,随着日军后继部队的到来,香月清司撕破脸皮,向宋哲元下最后通牒,要求宋哲元部立即撤出北平,退到保定一带。不然,日军将对宋军采取军事行动。

宋哲元闻之呆若木鸡。和平幻象彻底打碎。

但为时己晚!

1937年7月28日,日军对南苑发动突然袭击。没有任何防卸工事的南苑,根本无力阻止日军的长驱直入。中国士兵非常勇敢,躲在墙后放冷枪。赵登禹率领他的大刀队,英勇出击。但大刀队的威力在于出其不意,在准备充分火力强劲的日军面前,大力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牺性极其惨烈。

很短的一段时间,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都壮烈牺性。

28日下午,宋哲元决定撤离北平,委托张自忠代理北平市长,自率29军主力,撤退到保定一带。日军飞机对撤退的军人进行低空轰炸,无数军用物资被毁,伏尸遍野。

30日,宋哲元向中央请罪,电曰〝此平津失守,俱因本人事前防务不周,应付不当。向中央请求处分。〞

(图:日军在中国)

结语:

史书载宋哲元年轻时在家乡开私塾,从不收穷人孩子的学费,乡人对他评价很高,很尊敬他。宋哲元攻下凤翔等地后,怜民生之艰,从河北,陕西等地筹来60万石粮食,又自筹资金购买十万石,悉数配发给当地居民,百姓三呼万岁。

冯玉祥赞宋哲元〝忠实勤勉〞,〝遇事不苟〞,这大体是对的。宋哲元对冯玉祥的忠心,远远超过其对蒋介石的忠心。以至于对中央军一直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想把平津翼地区建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如果宋哲元不同日本苟且,充许中央军进入平津,并加强城防,那么,日军想攻下北平,绝不会那样的轻松。

同时,因为北平的丢失,华东门户大开,致抗战极为被动。

平津失守后的两年,宋哲元因肝病和严重的抑郁症,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死后备受尊荣。国民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

但如果粗线条地看一历史人物,则难免失真。历史的细节既让人颤栗,也让人着迷。宋哲元的身上,就有两样不同的特质。

他的一生,有三件事绝不可忘记,即凤翔屠俘,长城抗战和丢失平津。这样贯穿起来,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这个历史人物。

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89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