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蒙古要做永久中立国?从地缘看大国战略夹缝中的蒙古国

蒙古要做永久中立国?从地缘看大国战略夹缝中的蒙古国

蒙古

蒙古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东连东北亚西接中亚。其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达3484公里,与中国的边界线长约4700公里。

蒙古地表起伏程度图

从地缘政治看,蒙古国有两个重要的属性:内陆国、只有两个邻国。世界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国家有:蒙古国、不丹、尼泊尔、安道尔、摩尔多瓦、列支敦士登、斯威士兰。

中蒙俄

如果内陆国家多于两个邻国,起码还可以在三四个国家之间现平衡术;如果只有一个邻国,那就认命了;只有两个邻国又没有海岸线,非此即彼,就没有多大的博弈空间了。

蒙古地方

审视国家地图,我们雄踞在亚洲东部,同时占据着亚洲制高点,崛起于世界。但在其他方面,21世纪的我国仍然是不完整的,存在隐患点。在北方,外蒙古高原,这个巨大的领土板块的南、西、东部与我国接壤,看起来就像把我国版图上咬掉一口一样。

蒙古地形图

游牧农耕的融合

游牧生活方式

天山和阿尔泰山朝西北方突出的弓形和与之相对的、喜马拉雅山朝南突出的凹形合起来把蒙古高原包围起来并使之与其他地区隔离,似乎让它们悬于四周的平原之上,同时,这一区域又处于欧亚大草原带的东部,这也就意味着,它作为高原可以占据周边文化生态区域中的制高点位置。

蒙古人

而作为草原,其纵贯无垠的内部交通又成为沟通周边各大文化生态区域的桥梁与纽带,因此这块区域本身在历史上一直是欧亚大陆游牧力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周期性地与周边的区域形成互动融合局面。

蒙古草原牧民

蒙古高原的位置并不是孤立的,在这一区域的周边,紧邻着环境各异的各大生态区域,其北部和东北部是广袤的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其中生活着以狩猎与驯养鹿群为生的各个部落。在历史上,这一区域由于生态和人口的限制,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政权形式,往往只能受源自蒙古草原或者其他区域的力量的控制。

蒙古游牧生活

在其南部,则是中原的华北区域,一般以长城为界,但实际上,这条界限并不清晰,因为“它横跨着一个过渡区域,这一区域既生活着游牧民,也生活着农民。尽管这里没有牧地以吸引游牧民,但是中原的富庶使得这块边地成为将草原各处的部落吸引过来的一块磁石”,这一界线以南的中原地带在历史上是以农耕农业为主的文明区域,其具有发达生产力的社会样态。

我国农牧交错带

将华北与蒙古地区从东到西围括起来的是东北和西域,由于其各自的混合经济,这两个地区无法明晰地归入任何阵营之中。当中原与草原联合形成强大的帝国时,这些地域就成为边疆大争斗的中心,而当帝国统治瓦解时,就形成各自为政的国家。这些王国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因为大多数成功的外族统治者并不来自蒙古高原,而是来自东北边地。

蒙古帝国和意大利商人联手建立了亚欧大陆的经济圈

大一统治理

蒙古帝国疆域图(彩色)

在这当中,尽管蒙古草原并不是边疆地区最具经济潜力的区域,也没有像东北地区那样成为力量的策源地。

示意图

但凭借着后起的蒙古游牧力量,首次将中原与内陆亚洲广阔地域纳入一个统一的政权控制之下,形成了历史上的元朝,并在之后进一步为清朝疆域版图的拓展与巩固提供了思想与实践基础。

蒙古地缘

“在十八世纪,清朝与蒙古、蒙古居民以及建构出的‘蒙古’历史的关系表明了清朝统治权及其受众之间的紧张而复杂的关系。尽管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暗示出清朝前辈们深知历史对展现合法性的重要性,但是在权力的具体实践上,蒙古第一次被构建为黄金家族后裔的所在地,并通过反复灌输黄金家族的意识,而且蒙古语言作为历史叙述的媒介已完全制度化并具有规劝性。清廷于十七世纪晚期和十八世纪对所有必需的重要任务(利益以及历史书写)加以改进,并力图在确定他们的历史性追随者的过程中加以实践。”

蒙古的扩张

在传统北部游牧地域与南部农耕区域的关系方面,格鲁塞曾有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判断:

“凶狠掠夺和定期贡赋交替出现,大体上已成为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蒙古人与中国人之间关系的固定模式”。

金南宋 蒙古 克烈等部

但蒙古帝国的崛起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草原-中原关系模式,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政治实践空间与关系视野,从此之后,具有极-极关系指向的草原-中原关系被内化为皇朝-国家的内部治理关系。

蒙古兴起

寒风来自北患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高原因地理上的原因分为内外蒙古,内外蒙古的分别在明末清初便开始形成。靠近中原,也就是当初拥立清帝皇太极兼任蒙古大汗的各部被称作“内扎萨克”,也是清朝认为地位最高的蒙古人,而且他们最为忠诚可信,内扎萨克蒙古各部历来都有和清朝皇室联姻的传统。内扎萨克蒙古和八旗察哈尔这些内属蒙古之外的,分布于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被称作外扎萨克蒙古。

汉朝-漠南之战

内外蒙古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是戈壁沙漠,戈壁沙漠的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众所周知的漠南漠北,沙漠以西成为漠西。

蒙古地形

沙俄东侵以来自然就盯上了蒙古高原这块战略宝地,早在叶卡捷琳娜时期,俄国院士就上书女皇宣称“戈壁沙漠是内外蒙古的天然分界线,要力争使戈壁沙漠成为中俄两国的‘天然边界’,把外蒙古纳入俄国版图”。蒙古的独立是对我国安全负面影响最大的一着。

示意图

苏联时期,斯大林把外蒙古“看得很重”,他曾经“推心置腹”地说“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战略的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

《俄蒙协约》签字期间合影

说干就干,1963年7月,苏蒙签订了旨在对付我国的《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接着苏军就开始大量进驻蒙古,苏联军队还在蒙古境内构筑军事基地,建造军事设施,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1965年年底,苏军实际上已形成了对蒙古的军事占领。

为什么?

峰回路转,苏联末期“新思维”改革的“瞎折腾”,自然无暇再顾及外蒙古。

苏联兵与蒙古人

1987年1月11日,苏联宣布,驻蒙苏军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几支独立部队开始撤出蒙古。1989年,苏联宣布,他们将在1990年从蒙古撤出5万驻军的75%,1990年和1991年分别执行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撤军计划,到1992年年底以前撤出全部驻蒙古部队。

1912年11月18日蒙古国外务部致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比利时、日本、丹麦、荷兰、奥匈帝国各国宣告

如今,历史的烟云虽已远去,但是以军事地理的标准衡量,蒙古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古铁路

中蒙边境距离我国700公里的弓形范围内涵盖了我国的三北地区,距离从东北、华北到西北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都很近,我国重要的基地,酒泉、太原等航天基地,东北地区的航空、钢铁、能源等重工业基地,华北地区的钢铁、煤炭等工业和能源设施以及政治、商业中心等均包括其中。

蒙古寻求俄国支持

由蒙古西出可以切断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东进可以使关外的东北与关内地区隔离;如果南下,扎门乌德距离北京直线距离600多公里,且除了燕山山脉几乎无天险可守,正适合“斩首掏心”。中苏交恶时,前苏联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借演习之机出兵蒙古,使其成为遏制的前哨站。

雅尔塔会议

随着苏联解体,我国陆地地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学者格瑞吉尔写到“中国陆地边界的稳定,可能是过去几十年来亚洲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化之一。”

蒙古地缘

他认为,中国长城本意是为了防范匈奴人的入侵,15世纪北方蒙古人侵犯,迫使明朝中断其在印度洋的远航,当前中国陆地边界的有利形势使中国可以腾出手来,建设强大海军,重新把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纳入其地缘政治的一部分。

中国地缘政治

第三邻国:蒙古的永久中立政策

蒙古成为民主国家,并且在1992年通过新宪法,将国号变更为「蒙古国」

苏联解体后,蒙古对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调整,1994年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改变了以前与前苏联全面结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向“多支点”外交转变,确立了“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的外交方针。

蒙古

蒙古国除了平衡发展与两大邻国的关系外,还将发展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第三邻国”的外交关系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

湖泊

朝鲜战争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中长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而朝鲜战争后,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使蒙古被困在中苏“如来合掌”之中。

蒙古

失去大海,蒙古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蒙古的物流要与太平洋连接,就需要暖港,这样蒙古的发展便在朝鲜战争后与中国产生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正如在朝鲜战争之前,蒙古的发展必然与掌控中长铁路的苏联产生天然联系的道理一样。

1947年中国地图

然而,我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让斯大林利用蒙古独立中间突破中国这步“活棋”被变成了“死棋”。外蒙古出海路线由苏联转到中国这一变化又使外蒙古的发展与中国产生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蒙关系的未来走向并必将产生有利于我国的重大变化。

蒙古人

蒙古“第三邻国”战略离开中俄支持自然收效甚微,改弦更张,蒙古又推出了“永久中立说”。2015年9月29日,蒙古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希望成为永久中立国,并呼吁国际社会各方予以认可和支持。

2015年宣布后,学生在成吉思汗像前合影

2016年初,《蒙古永久中立法》正式出台,标志着蒙古永久中立政策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实施。对此国内有种看法认为:推动蒙古国永久中立化,有利于维护我国北方地缘安全,同时,加强在蒙软实力,影响中立偏向性。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从长远看不可取。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经验。

蒙古人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法国与西班牙结成盟友,试图干涉拉美的独立运动,以俄罗斯为首的“同盟”也准备插手美洲的事务。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建议英美两国联手发表声明,反对他国在拉美恢复殖民统治。

蒙古地形图

坎宁的建议在美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此反应不一。当时杰斐逊写信给门罗,认为与英国合作对美国有利,有了英国的支持,欧洲列强会对美国有所忌惮。

蒙古

但是,作为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卿,昆西很清楚英国的目的,一方面英国强大的海军能够有效隔绝“神圣同盟”对美洲的干涉,另一方面,如果与英国联手发表声明将会在未来束缚美国手脚,不利于以后把拉丁美洲纳入美国势力范围。

地形

所以昆西力主撇开英国,由美国单方面来阐述对拉美独立运动以及外交政策的态度。

蒙古-唐努乌梁海

1823年12月2日,美国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宣布:

“美洲大陆由于已经获得独立,从此可以保持自由状态,不能再被认为是任何欧洲国家可以用来殖民的地方……对于现存的任何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或属地,我们未曾干涉过,将来也不会干涉……但是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且维持独立的政府,如果遭到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干涉,我们只能认为那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蒙古语俄罗斯

必须了解的是,门罗主义是美国单方面宣示的一项外交政策。这意味着它的出台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及自利性企图,并无顾及美洲其他国家利益的考虑。

蒙古

所以基于美国的经验教训,如果我国支持蒙古的永久中立政策,将来必会束缚我国对蒙古的行动自由。156.65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但人口只有三百余万的外蒙古对我国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确保今后的行动自由,所有选项都应摆在桌面上。

内外蒙古

蒙古国的地缘

蒙古周边

历史不会停止脚步,地缘的优势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近代铁路和火器的出现,蒙古草原上游牧力量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受到极大限制,周边文化生态区域的力量开始占据相对优势,欧亚大陆的力量策源地整体性地移出了蒙古草原,转向周边地区;而随着来自海洋力量的压力,又使得传统的欧亚陆上力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新压力,但欧亚陆上力量的内部整合又提供了反击的能量。

蒙古南部煤矿

“蒸汽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增加了海上强国相对于陆上强国的机动性。铁路的作用主要是远洋贸易的供应者,但是现在横贯大陆的铁路改变了陆上强国的状况;铁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闭塞的欧亚心脏地带,像在没有木材或不能得到石块修筑公路的广大地区内所发挥的这种效果。”

蒙古马

这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如今依然继续着,而蒙古草原及生活中这块地域的人民的未来,也将随着这种较量的推进而逐渐获得一种新的位置。

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位于俄罗斯乌拉尔重工业基地和交通命脉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南面,冷战结束后,其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也凸显出来,由过去俄罗斯远东战略后方的南方屏障变成了前进基地。赤塔、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等俄罗斯重要的军事工业重镇;俄罗斯能源输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通往中国大庆和远东港口海参崴的油气管线等均直接暴露在外。

蒙古高原-长城

今天,大兵团摩托化机动作战的战争理念虽已在现在局部战争的实践中显得陈旧落伍,但是蒙古在信号情报侦察和战略威慑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

蒙古地形图

一旦象美国这样的外部军事力量渗透入蒙古,平时便于打探中俄两国的动静,一旦有事,则可以占尽地利,上击熊腹、下压龙背,取得战略上的先机。如果在蒙古设置基地,只需部署部分机动部队,即可起到由北亚、东亚、直至 中亚地区的战略威慑作用。

地图

正是由于蒙古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其自上世纪初以来就一直成为大国角力和兵家争夺之地。我们未来应该与蒙古建立一种特殊关系,确保我国国家安全,永除后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16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