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间,据多家官方新闻报道,在中行此次原油宝穿仓事件之后,开始有中行员工致电投资人并称,其总行决定暂时不再追缴原油宝保证金账户的欠款,暂时对逾期不缴的投资人不计入征信,同时询问投资人是否能够接受本金亏损到20%强制平仓的时点价格。
随着原油宝后遗症的集中爆发,已有多名投资者准备联名起诉,中行官方连续出具2份公告,态度逐渐缓和,昨天晚间的新闻爆料更是说明中行已准备做出巨大让步。
对比此次事件中中行两次公告的内容以及此次内部的爆料,态度几乎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已经出现大反转。此举一出,是否意味着迫于不断升级的舆论压力,中行准备息事宁人?
中行在原油宝穿仓后第一时间发表的公告内容,大概思想是中行原油宝产品协议中明确写在晚上22:00以后停止交易,中行不再负责盯市、强平,所以投资失败是遭遇了极端事件,中行的产品合理、合法、合规。没有推脱责任,但同时强调合规合法性,旨在宣称:买卖公平,交易自由,风险自担。
紧接着,随着事态升级,中行发布了第二份公告,关于原油宝的情况说明,解释了原油宝客户并不是全部都要倒赔,强调了中行已于多日前就进行了风险提示,并且已经有46%的客户主动平仓离场,旨在说明中行履行了移仓和风险提示的义务,只是结果不好仍有54%的人没有主动移仓,最后还表明了中行的积极应对姿态:将在法律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做出这两份公告的同时,中行并没有实质性的“低头”举措,原油宝的投资者保证金账户都已冻结,并且有客服回应,必须追缴保证金欠款,不还就上征信。此时,中行的态度应该来说还是很强硬的,投资本来就会有风险,既然上了这条船,大家就要同舟共进,中行产品说明上明明白白写到,原油宝设计的产品中,中行的角色就是做市商,亏了钱那你投资者必须自担,弥补我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中行会在短短几天内,态度发生大转变?
这里结合已经基本实锤的信息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定位界限模糊
中行一面称自己是“代客交易”,通过发行的产品挂钩国际原油价格来赚取手续费,实际是做中介经纪商,但产品说明中却说中行是做市商,扎差价,到底是做什么界限模糊,其实实际情况是两个都做了。
2.宣传具有误导性
中行在原油宝推广之时,广告语大肆喊出“原油比水还便宜,中行带你去交易”,门槛设置奇低,1桶即可入场,同时产品定位平衡性产品,主观降低了普通投资者对高风险产品的认知,挂钩的既然是原油期货,怎能是平衡性产品?
3.纸原油产品打监管擦边球
中行并没有做期货的会员资格,但中行旗下子公司有,从设计上看以经纪商的角色发行产品,挂钩国际原油价格,让客户自己做交易,没毛病,但实际上国内没有批准过任何一家机构可以代理国际境外期货交易。本来是卖产品,但是实际操作你又扎差价参与交易,这就是打了监管的擦边球。
4.合规操作有嫌疑
除了前面两个值得质疑的点之外,在4月24日中行发布第二次公告的同时,香港证监会就“管理在极端市况下的财务及营运风险”发文,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发现有两家商品期货经纪行严重违反速动资金管理规定,但并没有实名指出,但这一切似乎都有指向,中行旗下的某子公司可能就是其一。当然这只能算质疑,不能算实锤。
5.产品设计缺陷,有漏洞
这一点应该大家最近都了解到了,关于交易机制和交割价格的问题,这个是双向的,既有中行的责任,也有CME新规适用旧合约的“锅”,但在应对方面中行明显没有意识到产品设计的缺陷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中行在本金损失50%的时候应该有警告义务,这个中行在公告中也强调了,多次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在本金损失20%的时候中行有强制平仓的义务,这个中行想做也做不了,那段时间国内已经停止交易了客户操作不了,而在中行方面,国际市场交易还在继续,但是已经没有交易对手方了,该离场的已经离场了,该展期的已经移仓了。没有全面的准备,这是这次惨剧发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一个重大漏洞。
总结
任何剧情的反转总有来由,我认为迫使原油宝事件剧情反转的原因,既有客户流失的压力,舆论方向的压力,更核心的是中行自身不够“硬气”,腰板不够正,才是开始低头的主要原因。
总之一句话,银行纸原油在此次事件以后基本上在银行理财市场上“气数已尽”,工行建行也已经先后叫停,今后这类产品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更要劝一句投资者,中行固有过错,但最终没有让事态持续升级,已经开始有“低头”迹象,投资者本身也有风险意识淡薄之嫌,所以请勿穷追猛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