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略目的大致为:蚕食凉、雍地区,进而占领关中。此时的曹魏可谓是战事不断,曹休在皖城与陆逊交战,司马懿在平定上庸孟达反叛。诸葛亮选在此时对曹魏突然出兵可谓是占尽了优势,况且曹魏负责西防的大都督曹真的主要兵力都在长安附近,陇右的防御非常薄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然而,即便如此,蜀军的分兵作战能力实在太弱了,魏军的驰援又非常迅速,在陇西郡、广魏郡顽强抵抗的同时,张郃的援军已经快到街亭了。于是诸葛亮部署了街亭防守战,参军马谡负责统兵。最终结果,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败于张郃,致使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那么街亭之战蜀汉为何会失败呢?这究竟是诸葛亮在用人选将失误了,还是马谡真的只能纸上谈兵呢?
马谡篇
马谡作为军事参谋,还是为诸葛亮提出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军事建议的。在诸葛亮平定南中期间,临行前马谡就曾提过建议:南中蛮人地区难以治理,攻心为上。此后诸葛后在南中恩威并用,杀了雍闿,收了孟获,收服孟获正是七擒七纵的攻心之计。
此时,面对街亭危机,诸葛亮委派马谡带兵前往据守。我想马谡并不太喜欢打这种防御战,他素来参谋的内容都是征服敌军、开疆拓土的战役,守街亭这样的防御战即便是胜利了,功劳也远不如攻下陇西、广魏二郡。
马谡剧照
在街亭防御中,诸葛亮还派遣了王平做马谡的副将。论经验,王平远在马谡之上。在街亭的防御部署上,王平建议扎营在平原路上,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当然王平也有自己的想法,王平的1000无当飞军只有在平原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优势。
马谡也有自己的想法。以五千蜀军对阵五万魏军的防御战,路中扎营无异于螳臂当车,最终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当然他也打心底不愿意听从王平的建议,毕竟在他心中自己是和诸葛亮是一个水平的。
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张郃这种身经百战的悍将,马谡被围困在了山上,王平仅有的1000人马也太少了,什么都做不了。然而,胜败本是兵家常事,即便是韩信也有垓下之败。但马谡早已习惯了在纸上论兵,此时面对曹魏五万大军竟然慌了神,丢下士兵,自己逃跑了。
诸葛亮篇
诸葛亮在派遣马谡统兵防守街亭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刘备那句临终遗言“马谡之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或许想到了而故意用马谡统兵前往。
诸葛亮剧照
无论诸葛亮是否能预测到街亭之败的结果都不重要了,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自白帝城托孤以来,除了平定南中之外,这是第一次对曹魏用兵。南中叛乱,南中的蛮人作战几近蛮打,没有任何战术可言,这算不上正儿八经的两军对垒。
第一次对战曹魏,诸葛亮至少两次失误。第一,只知道张郃之名,却不知道张郃的实力究竟如何;第二,对街亭地形的考察存在问题,部署的防守兵力太少。以五千兵力防守空旷的街亭,抵御张郃五万兵力,蜀汉恐怕只有关羽能做得到。
当然,或许孔明有另一层意思。自刘备病逝之后,蜀汉除了南中叛乱,还有益州地主、富豪与蜀汉政权的矛盾再次加剧。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算是基本缓和了各方之间的矛盾,但这也仅仅是在强大军事面前,各方的无奈妥协罢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如果诸葛亮不想矛盾在再次升级,只能依靠外力,此时的北伐便可以让大家一致对外,毕竟拥有了共同的利益。但是北伐,诸葛亮不能有错,错了就会再次升级矛盾。一两个将领的冤死也是无奈之举,毕竟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
诸葛亮对街亭防守战用的委派将领的方式。在《三国演义》中有说道委派马谡,魏延不高兴,也说了在收到王平送来的街亭兵力部署后,杨仪主动请求前往替换马谡,但尚未出发,便传来了街亭失守的消息。但,在正史中没有提到魏延,更没有杨仪的主动请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概只有三万军队,其中一部分赵云分兵到箕谷,来到陇右的最多不过两万。防守街亭是为了平定陇西、广魏二郡,诸葛亮能够分兵给马谡的最多不过五千,当然其中有蜀汉最精锐的无当飞军,但也仅仅只有1000人。
三国地图
兵力如此悬殊,失败是在所难免,只不过诸葛亮不能承担失败的罪名,因为他的一切都关系到蜀汉政权的是否稳定。
仅就街亭之战来说,诸葛亮没错。当然,马谡也没错,他没有实战经验,面对张郃的五万人马,慌乱是在所难免的。刘备也没错,在荆州利益驱使下,蜀、吴之间的必定会有一战。谁错了?三国的格局错了,土地贫瘠的益州,只有有限的资源,地主与蜀汉政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为了平衡各方的矛盾,为了使庞大的蜀汉政权稳定,诸葛亮的无奈之举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