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少年扬名,十分有才能,与其兄马良一起投奔刘备,刘备领益州牧后,便大加封赏,与诸葛亮、关云长、张飞、赵云一样,马良、马谡兄弟也得到了封赏。
后来南蛮战起,诸葛亮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收长治久安之利。当时任太守的马谡对诸葛亮讲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这给了诸葛亮很大的启示,于是才会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后来马谡又针对蜀国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修养策略,还为诸葛亮献计离间曹睿、司马懿,以达到收姜维、灭王郎、连克三郡的效果。所以说,其实马谡是一个相当有才的人。
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中原,司马懿携张郃来势汹汹,诸葛亮明白必须要守住咽喉之路街亭。在马谡的强烈自荐并立下军令状后,便派马谡前去守街亭,同时唤王平辅助。马谡不顾王平的劝告,执意驻军在山顶,被张郃司马懿断掉汲水之道,后被张郃所破,马谡逃回了军营。至此,街亭已失。
马谡为何为如此轻易就失掉街亭呢,其实是源于此人如同数百年前的赵括一般,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在这场战役中,马谡参考了《孙子兵法》中的两句:"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所以他毅然驻军与山顶,究其原因,只在于他只会在书本上断章取义、寻章摘句、夸夸其谈、自以为是,脱离了实际,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在刘备离世之际,便对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听刘备的话,反而在这个关键时刻用马谡呢?要知道,马谡当年随刘备入川,对于马谡有几斤几两,刘备是最清楚的,已经极力劝阻诸葛亮要慎用马谡,但是诸葛亮却没有照办。当年刘备器重彭羕,诸葛亮劝告,刘备亦听从了,所以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有些固执己见。诸葛亮与马谡每引见谈论,白昼达夜,马谡亦是熟读兵书,但是和孙权拜周瑜为将不同,马谡的本事仅仅限于纸面上、限于参军的层次,没有打仗的实际经验,是不适合在那样的情况下拜将的。按照史料记载,当时另外也有人可担当,比如:魏延、吴懿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但是诸葛亮却任用马谡为将。所以综合来看,这件事情诸葛亮有着很大的过错。
后来,诸葛亮为严肃军纪,不顾大家劝告,帐外斩了马谡,众人都有意见,连后来接替诸葛亮的蒋琬也是十分叹息。如果马谡不在战场上,而是作为一位治国大臣,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国家,都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从赵括到后来的马谡,我们其实可以从中积累很多经验教训。为何两个饱读诗书、又极为聪慧的人会相继在战场上折戟。说明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具备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实际来印证,任何知识都只有落地,才能真正地转化为有用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家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