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帮主视频版讲解》》》
内部方面,我们在本期内容中从资金需求端、供给端和充裕度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二季度的情况。
资金需求端,先看新股发行。原先比较担心的是注册制的推进速度,证券法修订完成之后,理论上3月1日就可开始实施注册制。今年以来每周核发IPO平均2-3家/周,科创板注册平均4-5家每周,总体相比去年三四季度大幅回落。由于新股发行与市场环境相关度较大,预计二季度全球经济和市场仍维持弱势格局,A股市场二季度新股发行速度总体目标接近于一季度,注册制在二季度加速推进的概率偏小。
限售股解禁一直是长期问题,好在2020年全年限售股解禁压力不大,尤其二季度解禁量属于全年中最低的一个季度,平均每周解禁金额在4-5百亿左右。考虑到当前市场平均股价水平总体偏低,即使解禁减持压力相对较小。但会对过去两年涨幅较大的科技股构成冲击。
再来看资金供给端:
1、 新增投资者:
今年前两个月新增投资者环比小幅增加,但新增投资者数量与市场活跃度相关度很高,二季度新增预计环比出现回落概率偏大。春节后因疫情原因导致的开户高峰难以再现。
2、 基金发行: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前2个月,新成立基金149只,发行份额共计3164.23亿份,平均发行份额21.24亿。与2019同期来看(2019年前2个月115只新成立产品发行832.62亿份),发行产品数量及份额大幅增长。
展望二季度,新发基金规模同样跟市场走势关联较大,二季度新发基金预期会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随着外资趋势性流入,机构业绩持续跑赢个人投资者,使得基金销售持续火爆。此外,一季度基金募集资金有配置需求,正是二季度的一股确定性的增量。
3、 基金仓位
当前基金仓位相比年初高点有所回落,但总体都维持相对高仓位,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水平维持在8.9成附近,而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也在8.5成之上。
目前机构资金仓位总体较高,预判二季度存量基金加仓空间不大。但不排除基金利用市场调整调仓换股,因此二季度更多呈现结构性特征,较难出现普涨行情。
4、 产业资本增减持
今年以来产业资本总体呈现减持下降而增持规模不断上升的情况。截至3月23日,2020年以来,已有646名重要股东围绕433家上市公司开展了共计984次增持行动,涉及资金超过212亿元。其中,高管是增持的重要力量,共计增持718次,公司共计增持213次,个人增持53次。增持之外,举牌频现。根据Wind及公告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已有仁东控股、兴蓉环境等13家A股上市公司被重要股东举牌。此外,险资扫货也成潮流,今年以来险资已耗资数十亿举牌7家上市公司,多为H股公司。
考虑到当前A股及其港股的投资价值明显,尤其是港股尤其具备吸引力。二季度产业资本增持同样可以期待。
5、 杠杆资金
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降低,融资余额环比回落,截至3月25日,沪市两融余额5812.39亿元,深市两融余额4995.30亿元,两市两融余额合计10807.70亿元。当前两融余额水平仍处近两年的高位水平。
6、 北上资金
截至3月23日陆股通持有A股总市值1.22万亿,2月下旬以来北上资金明显净流出。我们看到1月和2月分别净流入394和137亿,3月净流出765亿,3月末趋于平衡稳定。
怎么看外资流出?
第一,外资受境外市场波动引起的悲观情绪传导,也就是外资认为全球下跌,A股难以独善其身。
第二,流动性紧缺,被动减仓。外资是机构资金,但机构资金的背后主要是广大的普通投资者。在大的波动面前,普通投资者自然会选择赎回部分资产,因此机构必须留有充足现金来应对赎回,不然很容易发生爆仓,所以减仓是必然的。
从成因占比来说,外资流出更多还是被动减仓的因素,因为外资目前仍持有1万亿以上的A股,3月流出的规模不足其持仓的2%,和海外市场相比,这个资金流出规模确实是最少的。
展望二季度,我认为,北上资金净流出的最大冲击期可能已经过去,原因在于:第一,年初以来北上资金已经减配,目前陆股通持有银行市值规模1040亿,回到2019年3季度水平;第二,海外市场超预期波动,流动性敏感型资金已经抛售,3月9-20日两周资金流出45亿,在外围流动性预期缓解后,资金流出冲击边际减弱。
随着3月第三批富时罗素纳入完成,接下来MSCI第二批纳入将于5月前后启动,预计二季度直接纳入概率不大。
7、股权质押风险:
由于国内股权质押市场警戒线一般为150%-170%,平仓线为130%-150%。为观察最近一年股权质押融资总体风险,假设取警戒线为160%,平仓线为140%,质押率为40%,融资利率为0,则截止2月10日近一年股权质押中高于警戒线质押市值15672.47亿元,占比98.15%,其中高于警戒线10%以内的质押市值371.78 亿元,占比 2.33%;跌破警戒线而未破平仓线的 质押市值190.25亿元,占比 1.19%;跌破平仓线的质押市值105亿元,占比 0.66%。总体上目前股权质押融资风险小,在逆周期调控加大力度,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交易整体上不会因少数爆仓风险对市场波动造成大的影响。
二季度流动性方面,实际上,大家更关心的还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从定调上看,2020年央行虽然还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疫情面前,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是必然选择。新年伊始,央行于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短期资金与税期以及春节期间的取现形成对冲。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并席卷全球,央行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2月3日和4日,央行开展巨量公开市场操作,两天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下调7天逆回购和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BP,并在2月17日下调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10BP,至3.15%,金融市场开市后运行平稳。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于3月16日再次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5500亿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资金利率大幅下行,3月20日创历史新低至0.79%,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展望2020年二季度,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增加流动性等宽松政策,也给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留出空间。一季度经济的挖深坑后,预计会有所反弹,但会以何种节奏和力度,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停滞,对于需求端和产业链下游也产生拖累。央行货币政策虽然在量上不断投放,但是在价格上却保持相对谨慎,更多是通过市场利率的下行引导银行负债成本的降低和实体融资成本的下降。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继续“以我为主”,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复工复产的进度把握节奏,央行将综合运用结构性工具、降准、MLF、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市场也将继续保持宽松。同时会通过LPR报价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但按照3月LPR和MLF利率政策未变来看,也不排除3月底四月会有全面降息的可能性。
但总体上因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经位于市场极低水平,隔夜利率已经达到历史极值,未来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不大。可以确定的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二季度流动性宽松仍将持续,这将有利于A股市场的走势。
最后,从季节性因素看,除去股指异常波动的年份,A股市场二季度的成交额往往小于一季度,美股有sale in may的规律,A股也有无穷六绝七翻身之说。预计二季度市场整体活跃度将有所减弱,市场回归理性,市场风格或由资金情绪主导转为基本面主导。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