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数学或者物理的时候往往会应用到一些学科思维,比如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物理中的模型思维法、图像思维法、等效思维法、临界思维法、守恒思维法等。今天我们简单谈谈地理学习中必备的几种思维。
1
逻辑思维
地理学习必须具备逻辑思维,可以说这是所有学科都具备的思维。讲到一种地理现象的时候,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研究清楚为什么,因为什么导致了什么,然后再导致了什么。比如:渔场的成因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等。
2
时空思维
可以说,时空思维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研究一个区域,既要研究该区域在时间序列的变化,又要从区域的尺度上看它在整个大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区域之间以及与整个大区域的关系。比如研究一个区域的气候,既要研究历史时期该气候的变化,又要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对其他区域甚至是全球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地图研究。
3
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体现在地理要素的整体以及区域之间的整体。例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影响。
4
差异思维
差异思维主要体现在地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具体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就是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政府相关部门具体发布政策措施时,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区域差异性思维,灵活的采取科学措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5
学科综合思维
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很明显,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不可避免的需要其他学科的参与。掌握中学阶段的其余学科,比如理化生、政史等学科的主干知识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
6
平衡思维(守恒思维)
能量守恒(比如全球热量平衡),物质守恒(比如水量平衡、全球碳守恒)等思维。
试题链接
【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地理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2017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地理试题】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 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 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 坡面 B.洪积扇
C. 河谷 D.湖盆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 湖盆蒸发量增多 B. 盐湖面积缩小
C. 湖水富养化加重 D. 湖水盐度增大
7
内因和外因思维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我们分析地理现象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会应用到内外因思维。比如分析河流航运价值的时候,除了从河流本身适合航行的角度分析(内因),还要从沿途经济发展水平,对航运的需求迫切程度(外因)进行分析。
再如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的时候,既要从大气受热的根本热源太阳、直接热源地面进行分析,还要从大气本身(薄厚、温室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试题链接
【2014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地理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8
自然和人文(人为)思维
分析任何一个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时,要形成一种习惯,既要从自然本身的角度分析,还要从人为的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哪一个因素是占主导的。比如荒漠化的成因。有时候,自然和人文思维和内因外因思维是统一的,即自然为内因,人为是外因。
试题链接
【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图7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2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