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一月乙末,唐玄宗颁布诏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白衣长发会”的出现。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亲自下令取缔的白衣长发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这个组织又有着什么样的力量,竟然让一国之君亲自下场来收拾。
然而,这些内容在《新唐书》中都没有记载。
唐玄宗剧照
一、唐玄宗的禁令
不过,万幸的是,《唐大诏令集》中收录了唐玄宗所颁布的敕令的具体内容,而在敕令中列出来为什么要取缔白衣长发会的原因。
白衣长发会经常"假托弥勒下生",并以此来吸引信徒,在吸引大量信徒之后就会"妄说灾祥"或是"别作小经"或是"辄畜弟子",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眩惑闾阎"、"蠹政为甚"。
在敕令的最后,玄宗皇帝还要求各地刺史县令在今后必须对这一组织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朝廷也会派按察使到各地去检查打击效果。如果一旦发现有的地方没有严厉打击这一组织,那么负责这个地区的长官就会遭到处分。
大明宫三清殿
有人认为唐玄宗颁布这一法令是因为其本人崇信道教,为了进一步提升道教的地位故意颁布这一法令来打击道教的老对头佛教。
其实不然,在这道诏书的开头,唐玄宗便直接点明所谓的白衣长发会不属于正统佛教组织,而是属于邪教组织,即"释氏汲引,本归正法;仁王护持,先去邪道。失其宗旨,迺般若之罪人;成其诡怪,岂涅槃之信士?"从而把白衣长发会与官方支持发展同时也积极拥护唐朝统治的正统佛教分割开来,同时也点出如果不对这一组织进行打击,最终会造成"遂废津梁"、"相陷坑阱"的后果。
今日弥勒佛形象
总的来说,就是在统治阶级看来,白衣长发会已经威胁到了王朝的统治,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打击取缔。
二、弥勒降世
那么所谓的白衣长发会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还是只是统治阶级的大题小作。事实上,这还真不是玄宗皇帝的大题小作,"白衣长发会"的称呼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那么它的另一个称呼,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就是"弥勒教",其在中国古代王朝后期逐步演变最终形成了"白莲教"。
影视剧中的白莲教
弥勒教创设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 527 年),其创始人为佛教徒傅大士(本名傅翕),该教的基本教义只有一条,即"弥勒下生,救度世人"。弥勒教的教义初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只是在宣传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由于世人苦难,所以弥勒佛特地降临人间来度化世人。但问题是在傅大士创立弥勒教之前,另一种关于弥勒的思想早已经传入中国,那就是关于弥勒救世的思想。
弥勒救世的思想大约在西晋末期传入中国,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宣传的就是在未来人间会有大劫,众生皆苦,在这种情况下,弥勒佛会下凡普渡众生。
弥勒教的教义和弥勒救世的思想一结合,就演变成了只要弥勒下凡,就代表着人间已经进入大劫时代,佛祖也要发生更替,一个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将到来。同时,这种解释的背后也隐藏着反对现有秩序,推翻现有秩序,建立新秩序与新制度的含义。
世界最大的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
这也就使得弥勒教带有极大的煽动性和吸引力,也带有极大的反抗性和战斗性。从此以后,弥勒教就成了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一个造反宗派,在中国古代后期还演变成了"白莲教",而弥勒佛也成了中国古代造反的一面旗帜。
三、沙门起义
事实上,在弥勒教还未创立之前,弥勒救世思想已经被有心人用来造反起事了。北魏时期便经常有沙门利用弥勒救世思想来发动起事。比如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公元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并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沙门刘僧绍自称净居国明法王并起兵于幽州。
在这几起沙门起义事件被相继镇压之后,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 515 年),北魏又爆发了由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惠晖和勃海李归伯等人领导的大乘教起义,此次起义便充分体现了弥勒救世的思想。在起义的过程中,法庆等人宣称"新佛出世,除去众魔",其中的"新佛"指的就是从兜率宫下凡的弥勒佛。
此次起义持续了两年,但最终也被北魏政府镇压了下去。然而,此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弥勒救世思想却没有被消灭,仍在世间流传并有着不少的信徒,最终这种弥勒救世思想被弥勒教所吸收。
到了隋唐时期,多次发生弥勒教徒造反的事件,而且其中还有几次就发生在首都。隋朝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的正月,便有几十名弥勒教徒"素冠练衣"、"焚香持花",并且自称为弥勒佛直接由皇宫的建国门冲入皇宫,而建国门的护卫不仅没有阻拦还主动行礼让他们进去。等进入皇宫之后,这几十名弥勒教又开始争夺皇宫侍卫的武器,打算趁机作乱。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皇宫的侍卫还是没有阻拦。这个时候,正好齐王杨暕也在皇宫里并且发现了这一事件,在他的率领下才将这几十个弥勒教徒斩杀。此时,朝廷也发现弥勒教的危害性,于是在处理完此次事件后,便在都城内大肆搜查,"与相连坐者千余家"。
但是三年后的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弥勒教起事事件。先是唐县(今河北唐县略北)人宋子贤自称弥勒佛出世,并且聚众千人打算起事,但是消息泄露最终被官府镇压。之后在扶风(今在西安以西)又出现了沙门向海明自称弥勒佛出世并举兵起事,但最终也被官军给击败。虽然弥勒教在隋朝屡次被政府镇压,却没有被消灭,继续存活了下来,到了唐朝时仍有较大的势力。
四、余波
唐朝永隆三年(公元681年)弥勒教徒万年县女子刘凝静乘白马,著白衣,并率领几十名男子闯入太史局勘问灾异一事。事实上,这几件事情再和唐玄宗颁布的禁令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弥勒教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穿白衣并且崇尚白色。
但是佛经里面在涉及到弥勒佛的时候,并没有说过弥勒佛所穿的袈裟是白色的。此外,袈裟的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就是以其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并且佛教典籍明确记载袈裟要避青黄赤黑白五正色,其中便包括了白色。
布袋和尚
不过佛教并不是没有出现白衣袈裟的时候,事实上在佛教看来白衣袈裟是末法的象征,《佛说法灭尽经》便记载在末法时期"沙门袈裟,自然变白"。由此可见,弥勒教只所以会崇尚白色,其目的仍是为了宣传末法时期已经到来,弥勒已经降世,天下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就这样,弥勒救世思想和弥勒教的教义使得"弥勒降世"成了古代造反者常用的口号,而白色袈裟的象征意义又使得弥勒教徒崇尚白色,并且进一步证明"弥勒降世"。从此以后,白衣弥勒便正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起义的一面旗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