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2019劳动法:经济补偿工资基数——按实发还是应发?

2019劳动法:经济补偿工资基数——按实发还是应发?

解除劳动合同时,面临支付向劳动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那么经济补偿基数是按照员工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确定呢?

很多HR和劳动者纠结于这项问题。

下面我们从法律规定做个分析,看看经济补偿金基数到底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如上规定经济补偿基数,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这里的工资是应得工资还是实发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对此进行了明确: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各位注意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是“应得工资”。

劳动者每月应得工资与实发工资的主要差别在于各类扣款和费用。

应得工资是指未扣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及其他扣款的所有应发工资总和。

实发工资是指实际到手的工资,即已扣税、社保费、公积金等费用。

由于用人单位代扣的社会保险费、税费、其它扣款等均为个人劳动所得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只是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因此,所扣除的部分实际上是劳动者的工资,该部分款项应当计入工资性收入,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当以税前的、未扣社保等费用的工资作为计算基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15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