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谏官”和“察官”的历史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谏官”和“察官”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皇帝的权威是不容侵犯和亵渎的,所谓“君无戏言”指的就是皇帝说过的事情,不论怎样,都必须要彻底执行这么做是对皇帝“金口玉言”权威的维护。

皇帝说话一言九鼎


《吕氏春秋》曾书:“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这是对“君无戏言”最早的记载,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西周第二位天子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耍,玩得兴起随手拿起一片树叶对弟弟说:“弟弟,我将此玉圭送与你,将来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叔虞很高兴便将此事告诉了辅佐朝政的叔叔周公,周公便找到了天子,告诫他天子不可以戏言,否则就会失去人心,所以必须要言出必行,令行禁止,于是周成王就封弟弟叔虞为唐国诸侯,封地100里。

皇帝在古代是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左右整个国家的兴衰,可是古代王朝执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立嫡以长不以贤”这就不能保证每一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的,所以为了防止皇帝任意妄为的行为,保证国家社稷安危,便出现了“言官”这个职务,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纠正皇帝错误的行为和言语,“言官”在我国古代政治体系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如果文官能够死谏,武官能够死战,那么国家必然会强大。

宋代言官形象


言官是对“谏官”和“察官”的统称,在后世可以称其为“谏官”、“监官”、“御史”等等,但是“谏官”和“御史”在很长时间内是分开的。谏官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皇帝,而御史其实是为了监督百官而设,称为“察官”,谏官是不能进行弹劾的,而御史是不能进行言事的。

一、“谏官制度”在历朝的变化

我国的“谏官制度”雏形于上古时期的舜帝,那是称此官职为“纳言”,这种官员在夏商时期也称为“司过之士”,周朝之后周王室内设置“保氏”一职,这就是最早的谏官,而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在改革齐国内部制度时,又增设了“大谏”这一职位,这是专门给君主挑毛病的官。

舜帝


我国进入秦朝之后,标志这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向封建化的跨越,尽管各项制度进行了统一和重新设置,但是类似于谏官的这种职务依然保留了下来,秦始皇设置“谏大夫”一职,西汉沿袭秦制没有改动,到了东汉时期,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又为这个官职加了一个字,叫做“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人员没有定数,是属于专门进行找皇帝毛病的官职,而比如“光禄大夫”等官职则为兼职给皇帝找毛病的官员。

后世朝代基本上沿袭汉制没有太大什么变化。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这番言论看出,李世民在封建帝王里应该算是很开明的,所以“谏官制度”在唐朝伊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时期将“谏官”的职责进行细化,主要体现在分不同的事情进行劝谏,并且谏官的数量和官职比以往朝代要增加很多。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宋朝时期的设置专门的“谏院”,但是宋朝的谏官并非专职,而是兼职“台谏合一”的制度使得谏官不再具有单一的属性,而是兼任多重身份(唯独不能兼任御史)这样表面看似谏官的权力多了,可是相对谏官的本职功能就弱化了,试想一下,一个谏官担任很多职务,那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这是皇帝将强皇权的表现,后世朝代据此皆无专职谏官,到了明朝时期设置的“六科给事中”一职任谏官,这个“给事中”官职很低,但是权力很大,而且不属于任何部门,只对皇帝负责,所以明朝死谏之士非常多,在这一朝谏官的职能充分发挥了。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但是雍正一朝将谏官“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御史”进行了合并,史称“科道合一”,这是一项类似于宋朝时期“台谏合一”的举措是真正意义上的将我国历史由来已久的谏官制度进行了终结。

魏征当朝“廷诤”唐太宗,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谏官”


谏官的工作主要是有两方面,一是“廷诤”就是可以当朝怼皇帝,二是“上封事”用书面文字来陈述执政的过失。

所以,谏官制度说实话还是很科学的,体现了封建社会历史意义的民主发言权,而大多数皇帝因为不想落下杀谏官的坏名声,谏官大多会活的很好,但是也有例外,毕竟人无完人,这完全取决于所在朝的皇帝个人人品了。

二、“御史制度”在历朝的变化

“御史”这一职务的出现最早是在商周时期,而此时的御史担任的角色相当于书记员,是专门负责记录的官员。

御史真正具有监察功能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新的制度和部门,其中就有“御史府”,其中最高的长官称为“御史大夫”,并作为丞相的副手,是文官的二把手,当丞相的位置出现空缺之时,都以“御史大夫”补上,并且在其下设置“御史中丞”、“监察史”等属官,秦始皇“废分封,兴郡县”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可是即便这样秦始皇依然不放心地方官,便派御史出去替自己监察这些郡县,这便是御史具备监察作用的由来。

“御史大夫”最早是位列三公的朝廷大员


汉朝的大部分制度是沿袭秦朝并且加以丰富,汉代的御史最高长官依然是“御史大夫”,后改名为“大司徒”,同“大司马(太尉,主管军事)”、“大司空(丞相,主管政事)”一并位列三公,后期随着发展御史台的主要负责人变成了“御史中丞”,在其下设置很多相关的官职和岗位,并且御史们的权限有了很大的扩展,他们的主要职责有掌握制定国家法令、审理刑狱案件、缉拿盗匪犯奸之徒、举劾过失、监督地方郡县、督运漕粮等等,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御史们的职责进行了相当的细化,且加以完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御史制度并没有太多的改变,都是一些官职上细微的变化,比如晋朝取消了御史大夫这个最高长官的官职,而“御史中丞”则成为了御史们的第一领导,总体上和两汉是“换汤不换药”的。

隋朝结束了华夏大地百年的分裂,再度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御史制度上沿袭前朝之制,复立了御史大夫一职,但废了御史中丞,曾经御史台的中层官员治书侍御史取代了御史中丞的位置,御史们的职责和前朝基本上变化不大。

御史府


唐朝时期是御史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御史有了分巡的功能,这是对御史职权进行再度细化,唐设置十道“巡按御史”监察天下,并且还负责监察朝廷内的各衙门口的事,而且唐朝时期几乎所有地方大员都有加衔,根据官职大小加御史大夫或者御史中丞衔等,并在其属下设置幕僚官职皆由下一级御史来担任这种御史称为“外台”,其实给地方大员加御史衔,又派御史作为其幕僚,表面上看地方大员也是御史,手下的幕僚理所应当也是御史,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皇帝不放心,需要监督他们罢了。

不过在唐朝虽然御史台的长官是御史大夫,但是手下的御史在进行弹劾的时候可以不用听从长官的命令,也就是说每一个御史都可以越级报奏,御史受命于天子而不是受命于长官。

到了宋朝,御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兼职,宋朝的各级御史除了本职工作外,大都兼职,二则是“台谏合一”,就是御史可以兼任谏官,也就是加强了御史的权限,可是同时又规定,谏官不能行使御史的弹劾权力,所以说宋朝的“台谏合一”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言官和察官的结合,不过也算是一个改革了。

明朝御史议事图


在经历了元代的发展后,御史的职权到了明代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与明朝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有很大关系,自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便不信任百官,所以御史作为替天子监察百官的官员,在明朝时期比前朝规模扩大了很多,并且权力极大,分工极细,还专门设置“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以及各部门工作,所以说明朝是御史制度发展最为大的一个时期。

三、清朝雍正时期完成“科道合一”,代表着谏官制度和御史制度的合并,同样也是原本言官和察官制度分离的终结

给事中这个官职早就存在,而且在明朝时期设置的“六科给事中”是其权力最大化的时代,尽管他们的官位品级很低,都给事中才正七品,但是上文说了这个职务不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归皇帝管辖,具体职责除了是专门奏议百官得失,以及对六部命令的审查和封驳,同时作为谏官在明朝时期和御史是分权而立的,御史可以弹劾百官,而给事中可以维持朝廷纲吉,所以在明朝这两个职务是对立面。

明亡,除了天灾和起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祸”“朋党之争”的现象在明朝时期很严重,而具体到谏官和御史之间的矛盾就是“六科给事中”不属于任何部门,御史尚有堂官进行考察,而给事中只受命皇帝,到了明朝后期,这个小官肆意妄为,结成朋党和御史们进行相互拆台,互相攻击,已经完全失去了谏官的意义。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鉴于明朝之祸,清朝虽然沿袭明制,可是到了雍正年间,为了加强集权,国家将“六科给事中”合并到都察院,统一由左都御史为最高长官,这下谏官和察官成为了一个部门的同事了,这便是“科道合一”,其中的道指的就是清朝在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道”,为“十五道监察御史”。

可以说清朝的“科道合一”终结了我国封建历史上谏官制度和御史制度分离的局面,而建立了相互监督的机制,但是同时也弱化了谏官的职能,使得皇权更加集中,当然这也便于皇帝发布政令,可是这就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的执政能力了,所以说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帝都是很辛苦的,因为权力过于集中。

总结:

谏官制度和御史制度的分离到统一,体现出了我国封建社会对于制约皇权的制度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这样的现象说明封建社会注定衰亡的现实情况,“科道合一”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起到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丰富监察制度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存在其弊病。


毕竟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谁都会犯错误,皇帝失去了监督,就会错上加错,独断专行,而这种现象是落后且不科学的,所以说谏官这个官职的历史意义是很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思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97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