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仅拥有一州之地的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战略上以防守为主,故此蜀汉辖区内的四大战区也称之为四大防区,它们分别为汉中地区、巴郡地区、巴东地区、南中地区,其辖区内一把手称之为都督,四大都督为汉中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庲降都督。
前三个都督均以地区名或地名为命名,为何单单南中地区都督命名为庲降都督?通常一个地区最高长官均以地名为命名是常态,如益州牧、荆州牧、陈留太守、河内太守等等,反之含有其他赋予的意义。
蜀汉的根据地巴、蜀
益州北部地区
蜀汉政权的根据地是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和江州(重庆)为中心的巴地,即巴、蜀是蜀汉的大本营,其之南的南中地区是辅助地区。故此,蜀汉四大战区中,巴、蜀地区就有三个战区,北部汉中战区、中部江州战区、东部永安战区。
北部战区以南郑为治所,设置于刘备攻占汉中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北部大门,其与强大的曹魏关中地区、陇右地区相连,故此它不仅是蜀汉政权的第一战略防区,也是讨伐曹魏的根据地。诸葛亮向曹魏发动的五次北伐均以汉中为出发点,因其重要性以蜀汉政权的重臣良将担任汉中都督。
其第一任都督为与五虎上将齐名的魏延,第二任都督为蜀汉人主刘备大舅子吴懿,第三任都督为后起之秀王平,第四任都督为官至右骠骑将军的胡济均是当时蜀汉政权响当当的人物。
魏延、王平、李严、邓芝
东部战区以永安为治所,刘备夷陵之战败退永安之后,为了防范东吴入侵而章武三年(223)设置,是四大战区中最晚设立(李严从江州都督征调为永安都督,此时已设置汉中战区、南中战区),其都督依次为李严、陈到、宗预、阎宇,其战略地位仅次于汉中战区。
中部战区以江州为治所,具体设置时间不是很清楚,其都督依次为费观、李严、李丰(李严子)、李福、邓芝。身处益州中部的江州地区,发生战争的概率是最低,假如发生战争,则前沿阵地应在汉中、永安、南部地区,其次才蔓延到江州地区,那为何设置江州战区呢?
身处嘉陵江和长江交界处的江州是益州的交通要地,其水、陆路四通发达,可以南下南中地区;顺着长江可到达永安;从嘉陵江逆流北上至汉中、涪城、阆中 ;从长江逆流西行可到达江阳、雒城等地区,可以支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战略要冲地,故此设置此战区。
南抚夷越
南中地区
诸葛亮在《隆中对》向刘备明确提出"南抚夷越"的战略方针,故此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次年(215),就设置南中战区,其一把手称之为庲降都督。
三国时期南中,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之地,因其位置在蜀汉根据地巴、蜀之南而称为南中,其管辖有建宁、牂牁、越嶲、永昌、兴古、云南、朱提共七郡,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且很多少数民族还未归顺而经常发生冲突,可谓反叛、暴乱是家常便饭,故此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南中地区是放置在后院的火药桶,随时可引发爆炸。
当务之急是稳定南中地区秩序,故此刘备入主益州后马上设置庲降都督,其意义就如"庲降"乃招徕、降服,就是软硬兼施让南中地区民众归顺蜀汉政权,防止后院起火,带来不必要的变故。
治所迁移
治所迁移图
庲降都督的头一个治所在朱提郡南沧县(云南镇雄),原来朱提郡的前身是犍为属国,建安二十五年(215)改名,并提拔原犍为国都尉南郡人邓方为朱提太守,还任命为安远将军,第一任庲降都督,任职至章武元年(221)共六年。
万事开头难,邓方为人轻财、果断英勇而是深得汉、夷民众敬佩,很有威信,他"当难不惑,以少御多。"不畏困难,以寡敌众,逐步平定叛乱,为蜀汉政权征服南中的打下基石,在职期内去世,从治所的位置来看,还未深入到南中地区的腹地,说明征服才刚刚起步而已。
之后治所迁至牂牁郡平夷县(贵州毕节),由建宁俞元(云南澄江)人李恢,担任第二任都督,其任职时间较长,共十年(221-231),建功甚多。
刘备去世之后,南中地区叛乱此起彼伏,豪强高定在越巂郡闹事、豪族雍闿在益州(后来建宁)郡反叛、郡丞朱褒在牂牁郡造反。
建兴三年(225)春三月,丞相诸葛亮亲征南中,同时,庲降都督李恢和门下督马忠率兵协助,同年秋,系数平定叛乱,因立功最多李恢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安汉将军。虽治所往南迁移,但还未到达南中腹地,征服南中革命事业道路还漫长,需要更加把劲儿。
历任庲降都督
建兴九年(231),李恢去世之后由犍为武阳人张翼担任第三任都督,治所未变。因其"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导致南夷豪帅刘胄反叛,讨伐失败而建兴十一年(233)年,被召回成都问责,并让马忠担任其职。
第四任马忠是巴西阆中人,临危受命的他,不负众望平定刘胄之乱,因功加封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为博阳亭侯。为了更好管理南中,将治所迁移至南中腹地,建宁郡味县(云南曲靖)。
马忠为人宽容有度量、随和,处事当机立断,恩威并施,使蛮夷"畏而爱之", 延熹十二年(249)马忠去世后,管辖内民众"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不言而喻,深得当民众人心。
从治所迁至南中腹地,说明征服南中地区事业,基本达到所设定目标值。之后,还有安南将军张表和右大将军阎宇,担任第五人、第六人庲降都督,其治所未曾再迁移。
结语
刘备、诸葛亮
身为益州大本营巴、蜀之地后院的南中地区,其战略意义甚大。若后院起火将导致大本营的不可预测的变故,故此刘备入主益州之后,立马设置庲降都督开启平定南中之事;诸葛亮北伐曹魏之前,事先平定南中。
蜀汉政权"南抚夷越"方针是千真万确,平定后的南中地区,成为蜀汉政权的后方根据地,大量输送物资和兵力,如征收南中产金、银、漆、耕牛、战马,以及挑选能征善战的兵卒万人编入蜀军等等,大大增强了蜀汉实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