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浮山县志》就记载过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天气至少达到了40℃以上。那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么热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温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温设备,比如人工风扇。这人工风扇并不是找两三个丫环给你用扇子扇风,那点儿风力太小了。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由丫环拽根绳子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此外,还有手摇式的风扇,类似手摇鼓风机。据说古时候还有“空调风扇”。古人使用风扇的时候,还会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功能。还有的人会在风扇前摆很多盆鲜花,这样吹出来的风都是香的。有钱人就是会玩!
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厅,都会有一种“空调”系统——空调井。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凉风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效果。最豪华的当属降温亭——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以达到降温效果。
空调井
在古代,降温最常用的办法是储存冰块。
冰窖里储存冰块
古代取冰
冰块一般是冬天收集好,储存于冰窖,等天气炎热时取出使用。当时拖冰块的工具叫冰船。还记得游览故宫时,最引人注目的保和殿北侧的云龙石雕吗,其选材之巨,雕工之精,堪称古代石雕艺术的瑰宝。在这块巨大的石头上,雕刻着9条凌空飞舞的巨龙,它们或升或降,高高地飞翔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动。据说这块石头重200多吨,是故宫里最大的一块石头,那当时这么大的石头是如何运到故宫里的呢?
就是用冰船,也叫冰床,冰排子。
指的是冬季在运送的途中每隔500m挖一口井,泼水成冰,将巨石置于坚硬木架上(冰排子)在冰面上滑行。重200多吨的云龙石雕就是通过冰船运送的,共征用民夫2万人,调集骡子上千,经数十天才从房山运到京城。
保和殿石雕
冰排子运输
所以,冬季采集冰块储存,等夏季时使用,是最常用的降温办法。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硝石
除了降温设备,还有降温饮食。比如吃冷饮、冰镇水果或饮料。那古人用什么进行冰镇呢?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鉴”。
冰鉴
曾候乙铜冰鉴
冰鉴原理图
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成为冷饮。
宋代的冷饮已经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就有种叫“冰团冷元子”的冷饮很是畅销,其做法类似今天甜品店中的芋圆。
街道小贩卖冰团冷元子
最早的冰激凌--奶冰
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喜欢在冷饮里加入奶制品,称为“奶冰”。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搞笑?
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来自中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