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由来
锦衣卫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都尉司",最终改为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成为上十二卫之一。 朱元璋在建国后,因循历代稗政设锦衣卫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其下有专司侦察的官校。锦衣卫于是开始兼掌缉捕、刑狱之事。特别是在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对臣下更加不信任,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明成祖朱棣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构成及职权
"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这一句话就包括了锦衣卫的两大执行机构与职权:
一、大汉将军
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另有红盔将军、明甲将军等。(名为将军,实非官职) 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可以说和一般禁卫军毫无不同(只有职掌廷杖此项为锦衣卫独有)。
"凡早晚朝及宿卫扈驾俱执金瓜,披铁甲,佩弓矢,冠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如大朝会则披金甲、金盔帽,列侍殿庭。"
大汉将军最初叫“天武将军”,初期从有功勋的军户选取,也有公侯子弟入选,中后期就是世袭,有些有一定品级(五品到六品)
二、经历司
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同世袭的武官不同,经历是文职流官,由吏部选授。(七品)
三、北镇抚司
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员秘密监视、肃反肃贪,独立侦讯、逮捕、判决、关押权力(专理诏狱)以及反间谍事项。
四、南镇抚司
主管一般卫、所部队人员之犯罪侦查、审讯、判决、情报以及军事武器之研发事项。(内部监察及军事方面)
编制构成
指挥使:正三品,(名义上的锦衣卫长官,寄禄官(明目张胆吃空饷),并且可以同时有多人领有该衔。)
指挥同知:从三品。(二人)
指挥佥事:正四品。(二人)
南、北镇抚司镇抚使:(从四品,各设置一人)
千户:正五品。(十四人)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将军、力士与校尉:普通军士。
服饰配置
明初期,正二品都指挥使(金牌腰牌)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是正二品),才能穿绯色飞鱼服佩绣春刀,而千户、百户只能穿青绿锦绣服。
并不是每位锦衣卫都能穿飞鱼服,飞鱼服绣春刀也非锦衣卫专属装备,而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而各王亲公侯官员蟒袍补服也非天天可以穿戴,有严格规定,更偏向于礼服性质。中后期比较随意,参将,游击将军都得飞鱼服。民间僭越之风也较为普遍。
顺带提下明朝衣服颜色制度
一品至四品 绯色
五品至七品 青色
八品至九品 绿色
官吏不许用 玄 黄 紫
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 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出警入跸图》
《出警入跸图》
牙牌标示
依据职务锦衣卫牙牌大抵有两种。
锦衣卫领导级官员
"朝参牙牌"为长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云纹) 正面中上刻有横写(锦衣卫)三个字,接着竖刻官衔不刻名字(如:右千户所百户) 左侧面刻有此牌的字号(如:武字贰仟玖佰玖拾壹号); 背面亦不刻朝代年月日、只刻四行竖写"使用须知""朝参官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出京不用"。 而因锦衣卫为武官、故锦衣卫朝参牙牌使用武字号牙牌。
颁给锦衣卫基层人员
出入宫廷使用的"锦衣卫缉事旗卫牙牌"(其格式为八角形、长10.8mm、宽8.2mm、上端有云纹及花卉纹接着刻有横写"锦衣卫"三个字、中间刻有 竖写的"关防"九垒篆大字、左方为竖刻编号"OOO号"、背面为两行竖写"使用须知""缉事旗卫悬带此牌.不许借失违者治罪.")。
锦衣卫小知识
一、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需由刑科给事中签批"驾帖"才可行事,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令(并非牙牌)。也就是说皇上要拿人,需要刑科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发下"驾帖",一贴抓一人。并非影视剧里面的吊炸天。
二、早期加入锦衣卫都会经过严格地审查和考核,要求良民,无犯罪纪录,后经过训练与挑选最终决定。后期若有锦衣卫逝世,他的亲属,如亲儿或是亲兄弟,可成为其替补,无儿或兄弟则会于市上选择合条件的人作为代替。(军户制)
影视剧漏洞,如某衣之下。
锦衣卫经历,七品小官,没资格穿绯色飞鱼服,配绣春刀。手下的马仔更不用说,而且经历是文官,搞文职工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7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