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北京市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一)

北京市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一)

中国政法大学



坐落于北京,有昌平校区、海淀校区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教师968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导师201人、硕士生导师61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9.25%,5位终身教授;有5人荣获“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有8人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7人荣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2人,4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法律翻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双一流”建设学科:法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法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1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5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737名,其中两院院士240人,博士生导师6600余名。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2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

博士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北京大学医学部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具有高级职称2834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人,青年千人计划16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5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

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5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博士后流动站: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科学技术史

专业博士授权点: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生物学、护理

专业硕士授权点: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应用心理、临床医学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临床医学(北大医院)、临床医学(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北京

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589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3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

双一流: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

博士后流动站: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北京林业大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教职工1888人,其中专任教师1204人,包括正教授302人、副教授5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获奖教师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25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人获全国林业教学名师称号。

16个学院,开办61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一共30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72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双一流:风景园林学、林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林业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植物学、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土壤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经济管理

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

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草业科学、土壤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生态环境地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园林、农林经济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科学、风景园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英语、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北京语言大学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29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7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6人 ,入选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现有33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史、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英语笔译、法语口译)

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对外汉语、汉语言、英语、汉语言文 学、日语、阿拉伯语、法语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北京中医药大学



目前有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教职工5233人,专任教师147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1.8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4.64%,有博士生导师346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岐黄学者”9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下设14个教学单位,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8个,教学医院8个,设有12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双一流: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民族医药、中医五官科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脑病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东方医院)、中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肺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内经学、金匮要略、古汉语与医古文、中医脑病学(东方医院)、中医痹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男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中西医结合临床(东直门医院)、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循证医学、中医体质学、中医药英语、中医国际传播学、中医药管理学、医药卫生法学、航天中医药学、航海中医药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人文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护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针灸推拿学

北京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针灸推拿学

首都医科大学



院士7人;正高职称2596人,副高职称4164人;教授944人,副教授1303人;博士生导师689人,硕士生导师1124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4名市级教学名师、1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24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

北京市一流专业:护理学、床医学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假肢矫形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生物学、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儿科学、神经病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针灸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急诊学、临床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络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神志病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生物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学、药物分析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首都经济学科群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与语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



有校本部、北一、北二、海淀、东校区、良乡、通州等校区。

教职工2510人,在1,657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380人,副高职称人数669人,博士1049人,硕士488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2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2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6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30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16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09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8人。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2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含36个专业领域。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8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软件工程、西班牙语、俄语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世界历史、英语语言文学、心理学、俄语

北京市“211工程”重点学科:首都基础教育创新与现代化、中外历史与文明、中国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化 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研究、艺术教育与艺术理论、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遗传与生物工程、城市地理信息技术与首都圈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光物理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基础数学、植物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史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美术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数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俄语言文学、音乐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遗传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美术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宗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心理学、光学、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分析化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数字文献学、数学与信息技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近60%。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2人。

本科专业44个(其中有26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翻译专业)。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文化贸易、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韩国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硕士、工商管理、会计、旅游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点:翻译(美国宾汉姆顿大学),旅游(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共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

国家级特色专业: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日语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翻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0196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