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骨,养骨先振阳。夏日不养骨,冬日泪两行。”
三伏天位于小暑和立秋两个节气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的季节,就是这样烦闷炎热的天气,对于骨病患者来说,却是治疗保养的好时机。
夏日炎炎里,天地的阳气达到顶峰,许多骨病患者自觉腿脚轻便了,肩背没那么僵硬了,这是因为阳气充足,腠理开,经络畅的缘故。这时期骨病患者们可不能以为是病好了,不再重视保养治疗。而是以喝冷饮、吹空调、吃凉食、冲冷水澡等方式来避暑。这样过度贪凉的避暑方式反而会使体内的阳气受损,寒湿乘机侵入肌体,等到了秋冬时节,骨病疼痛僵硬更甚。
夏天为什么适宜养骨?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要想在秋冬季节有充足的阳气温煦经络,涵养骨骼,关键在于利用“三伏天”充足的大自然阳气,把体内的湿寒赶出去。正是“夏三月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黄帝内经》
于是趁着三伏天这一最热时期人体内气血旺盛,循环加快之时,骨病患者更适宜养足阳气,治疗骨病,消除疼痛。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大特色
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就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人体的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冬日里寒邪上升,使机体易受寒湿侵犯,从而旧疾复发,骨痛难忍。同时机体处于阳气内收之态,接受治疗的效果事倍功半,收效甚缓。所以说在三伏天将骨骼、关节、经络调养好,那么秋冬季节将免除往年寒腿、僵背之苦,也能改善抽筋挛爪,关节不利等症状。
中医学告诉我们,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全身骨骼同脏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所以,我们养骨要有大局观,从上而下,自里而外都要静心护理,特别是和骨爪、经络相关的肝、脾、肾三脏。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饮食上
我们可以适当的温中暖胃,以清补阳气为主。平时里多进食些温宣的食物,如:姜、枣、羊肉,热茶等。利用食物中温热的力量,为您的机体脏腑提供充足的能量,改善寒湿体质,调理气血,温通经络。
日常食疗方:冬瓜虾皮汤、炖大骨、烰蹄筋,多食深绿色蔬菜,瓜豆都是有益钙补充,增强骨骼韧性的食物。
切忌:长时间吹空调、长期吃凉食,大汗洗冷水澡。
在日常保养上
寒湿之气一般聚于肩背、腿脚和膀胱经走过的地方。三伏天里,充分利用太阳热量打通寒湿瘀痛的地方。每天早上,太阳初升,阳气得聚,在无风安静处晒晒太阳,静心养气半小时,把身体和精神都放松下来,晒到微微发热,经络通畅即可。晒的过程中注意多晒晒背部和腿部,让督脉得以温养通顺。这样坚持下来,有利于阳气的补充,湿邪的加速排出。
在专业治疗上
可以用中药涂擦,中药热奄包热敷的方法治疗。这样的疗法是通过“内病外治”的方法,通过按揉,热力和药力打开肌肤腠理,发挥药物性。对穴位,经络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水肿,湿毒症状,增强免疫力。而且,借助湿热、药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还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扶正益阳的功效。
在运动方面
《黄帝内经》“动能升阳”运动让阳气得以生发,运动使人强健,运动让人快乐。在三伏天,适度加强户外活动可以促使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质的吸收。最好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时间选择在工间,课间或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以防中暑。活动的方式以温和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松方式进行,以微微出汗为宜,否则阳气又会随着汗液排泄了。气受损,水湿代谢又会受到影响。
此外,早睡早起,不熬夜,睡前用温水泡泡脚,可除湿助眠,有利于阳气内收,阴气得长。总之,在三伏天里,神清气和,快乐欢畅,注意饮食起居和情绪的养生,加强阳气的储备,防止暑湿、寒湿的侵入,为秋冬储备好能量,才能在秋冬季节少发或不发骨病,免受风湿疼痛之苦。
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一病区传承了中医特色的冬病夏治、内病外治和辨证施治的精髓。有着最专业的医疗和护理团队,将名老中医的经验方传承改进,制成了中药封包,中药药酒以及中药热奄包。可以为您的风湿骨病、腰背疼痛提供最专业的治疗和护理保障。
文字/骨伤科一病区:贺铭珏
指导老师/王海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