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征服者被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多次打败农耕民族,却最终都被同化

征服者被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多次打败农耕民族,却最终都被同化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这块土地上,并非一直是汉族的天下,在不同时期,都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将南方农耕民族打败,甚至建立政权。今天,我们普遍的观点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相对强大,但在冷兵器时代,经济文化的强大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军事力量的强大;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身强力壮,剽悍无伦,击败自称更文明的中原王朝后,有的甚至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并且,由于本身好战好扩张的天性,往往四处兼并,建立“超级版图”。

冷兵器时代的秘密武器

为什么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往往能把自称更文明的农耕民族打得落花流水?原因当然不能一以概之,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牧民族拥有一种秘密武器——骑兵。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长处在于有较强的机动能力和冲击能力。在冷兵器时代,文明先进不先进并没有落实到武器的先进程度上,武器大家都差不多,刀啊,枪啊,矛啊,箭啊,谁也不比谁强太多,但是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骑兵。至今,我们在形容作战实力的时候,仍有“兵强马壮”的说法,可见,在冷兵器时代,拥有肥壮的马儿以及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强大的骑兵阵容,游牧民族在作战时已经占据先天优势。

细说起来,骑兵是由经过长期训练、能在马背上作战的士兵组合而成的。由于速度快,骑兵通常都是担任侦察任务,或是在敌方部队刚成军与集结时,进行连打带跑的游击扰敌工作。成吉思汗横扫欧亚,拿破仑纵横欧洲,铁甲骑兵均功不可没。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在春秋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说到汉代骑兵,免不了提起匈奴骑兵,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代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作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汉代匈奴骑兵固然强大,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真正令统治者闻风丧胆还是在南宋末年。这一时期,蒙古骑兵在世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剌子模,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

三个超级版

当我们言及元朝,总是在脑海中闪现出这样一些只言片语:那是个野蛮的、英雄的、摧毁的时代……这么一种印象,全都源自于元朝那巨无霸的版图,成吉思汗的威名太过显赫,蒙古西征的洪流太过汹涌。

元朝版图之广大,传说中领土达3000万平方公里,3000万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想想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三倍有余—足足拥有欧亚大陆板块三分之二领地。当时的疆土所及,东至日本海,南到东亚半岛和菲律宾群岛,西至黑海之滨的领地,就连莫斯科红墙的规划设计图,都要报请中国朝廷审核点头方能始建,东欧不少国家均由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封称王。元朝虽只短短100多年,但元帝国横扫欧洲罗马帝国的铁蹄,足令四海震惊,五洲臣服。

这么一个版图超级帝国,是由游牧民族蒙古族创立的。

如果说,元朝的疆域还有些争议,那么清朝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其疆域则相对清晰。具体而言,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所以,清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疆域辽阔的超级帝国,它是由女真族后裔创立的。

再往前,还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毫无争议的超级帝国—唐朝,公元618年,隋臣李渊灭隋,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唐。公元627年,唐高祖李渊子李世民即帝位,称唐太宗。唐时期疆域共有三次显著的变化,唐前期非常强大,尤其是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开阔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崛起,而东北尚无强大政权,不久之后便纳入大唐版图。

公元630年,西北各国归降唐朝,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32年,西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

公元635年,唐灭吐谷浑,吐谷浑分裂为两部,西部归降吐蕃,东部归降唐。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嫁西藏王松赞干布,史称“西藏归唐”。彝族人在云南建南诏国。

公元668年,唐军占领朝鲜地区。

唐朝全盛时,领土东至日本海,西北到达里海,北部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岛,面积大约有1600万平方公里。

这样一个如今常以“盛唐”来代称、被人们无比怀念的超级王朝,其第一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亦拥有游牧血统—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鲜卑族;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至于李渊一方,其血统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即使这样,李世民也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

由此来看,中国历史上三个版图上占尽风光的王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其原因,由之前的“狼”与“羊”的比喻就可以窥之一二:儒家文化浸淫下的农耕民族,讲究的是安稳、中庸、和为贵,而马背上长大、从小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则习惯了征战抢掠,开辟或掠夺新的地盘,当他们强大到足以越过长城,灭掉南边的文化大国的时候,继续东征西战,攻城略地就更难遇敌手。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自古以来,虽然游牧与农耕以400mm等雨量线天然划分,但是中原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觊觎的对象,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地酝酿侵占南方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的老祖宗,虽然文化先进,但是武器并不先进,时不时便不争气地落败给北方马背上的民族。具体说来,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有三次持续时间较长、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时代:五胡乱华时期、金元入侵时期、满清入侵时期。

但是,中国的历史始终是以汉族为中心的,当我们转换角度、站在游牧民族那边,就会发现: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对中原文化、礼仪充满了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这些在大漠严寒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有着比中原人更激情的血性,信奉“弱肉强食”的真理,又对汉人的懦弱充满鄙视。这种双重心理非常微妙。

不管他们怎么想,凡是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结局却只有两个:要么拒绝融入汉文化,最终被赶出;要么慢慢融入汉文化,继而被同化,丧失了民族特性。

两种结局,可谓“殊途同归”,都是汉文化占据主导力量,最终战胜了异族。老祖宗引以为傲的儒家先进文化,确实尤具强大的力量,打不过你,把你拉进我的队伍里,不是一种更微妙的胜利?比如,五胡时的匈奴、羯、氐族由于拒绝融入汉文明,加上凶残嗜杀,最终灭绝于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屠杀之中。

而另外一个民族—鲜卑,从北魏孝文帝始开始了大规模汉化,迁都洛阳,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融入汉族文化对异族来说,可谓一把双刃剑。以鲜卑族举例说明:一方面,汉化使北魏中下层人民生活更好,自耕农民增加,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国家整体繁荣;另一方面,汉化使得少数民族上层开始腐化堕落,丢掉了艰苦朴素的奋斗传统,学习汉人的享受乐趣,如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学习西晋的石崇、王恺,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

这种双重影响导致的结果是:异族政权一旦汉化,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但难以保持长期延续,由于自身腐败堕落,本身赖以战胜汉族的艰苦奋斗的优势不复存在,转而很快就灭亡。北魏很快就分裂,继而鲜卑族人消泯。

宋朝时,北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自“澶渊之盟”后,开始大力汉化。辽圣宗改革法度,大力任用汉人士大夫,削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发展,辽圣宗本人的汉文化程度也非常高,尤其崇拜诗人白居易。这一时期,也是辽国国力发展鼎盛时期,声名远播中亚,乃至于西方以“契丹”称中国。

然而汉化后的辽国短短十几年时间后就很快走向腐败堕落。辽道宗在位长达47年之久,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结果导致“重元叛乱”。此外他还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大修佛寺佛塔,社会风气日趋消极。

之后的蒙古人似乎对中原文化并不感兴趣,他们不效仿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的汉化政策,而是采取与汉文化截然对立的态度。然而,统治中国的元朝政府由于不能产生国民的认同感,拒绝接纳汉文化,不到一百年,就被汉人赶回到漠北去了。

从五胡乱华开始,到辽金元,再到清军入关,历代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结局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赶走。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征服者被征服”。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这个历史很有趣》,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5折包邮~

这个历史很有趣
¥43.6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07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