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战事多发区域,公元前六世纪起,波斯人、希腊人、贵霜帝国曾先后占据此处。
贵霜帝国很有来头,是由大月氏人所建立。虽然被匈奴欺负的狠,但其成就非凡,一度和汉朝、安息(波斯)、罗马并称为欧亚四大强国。鼎盛时疆域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
贵霜国祚近400年,之后西突厥、阿拉伯人、花剌子模、蒙古人又先后成为这里的主人。到了十六世纪(对应明朝)波斯重掌此地。直到1747年(清乾隆时期),阿富汗普什图人趁着波斯衰落,建立杜兰尼王朝,这才使统治权回到本土人士手中,阿富汗国家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阿富汗区位图
在十九世纪,阿富汗引起了两大霸主级国家的关注。东面是已经占据印度的英帝国,北面则是拥有中亚、扩张欲望强烈的沙俄。
不过英帝国明显技高一筹,并且抢先动手,对阿富汗发起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别看当年的英国风光无两,在世界各地基本稳赢,但唯独阿富汗令其“伤透了心”。从1839年到1919年,足足耗费八十年发起三场战争,仍然没能搞定阿富汗。
英国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境内80%都是高原山地,干燥少雨、温差极大,不宜耕种也不宜居。英国人什么世面没见过,怎会对这里如此锲而不舍,究竟图什么呢?
这事真不怪英国,怪就怪阿富汗地理位置太好。
地理位置
“人以群分、国以域聚”,除了洲级概念来形容某个国家所处位置,相互邻近的国家也会有个较具地域色彩的细分归类。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被称为南亚国家;乌兹别克、塔吉克斯坦归于中亚国家;伊朗、沙特都属西亚或中东国家。
交通枢纽
那阿富汗归哪呢?都粘着边但又都不算。比如中东的地理概念:“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与北非部分地区”,再如西亚:“亚洲西部,自伊朗至土耳其”。每个小伙伴扎堆的地方都不带阿富汗玩,这有多尴尬……
不过阿富汗的特立独行,恰恰标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该国北邻中亚、南接巴基斯坦、西连伊朗、东部和中国、巴基斯坦接壤。可以看出,阿富汗位于各个地域板块的要冲,因此有人把阿富汗比喻为“亚洲的心脏”。
区域地形地貌图
哪个大国想跨板块、跨地盘行动,必须要通过阿富汗。
当年英俄势力交汇于此,沙俄想经此向南亚渗透,并打通印度洋通道。英国则想染指中亚,更重要的是,掌控阿富汗,就等于拿到通往南亚的“钥匙”。为确保在印度的利益,就必须拥有阿富汗。
环绕南亚的四大山脉
为什么阿富汗是南亚大门的钥匙?
南亚三面被印度洋环绕,唯北面连接亚洲大陆。正北是海拔7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北是海拔2000米的若开山脉(缅甸),且多为人迹罕至丛林密布地区;西北是海拔5000米的兴都库什山脉,另有一条海拔2000米的苏莱曼山脉一直延伸到印度洋。
这些崇山峻岭把南亚次大陆包裹得严严实实,既封闭又安全。但是上天在关上大门的同时,往往会打开一扇窗,这扇窗户就是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
历史上的波斯人、大月氏、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是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南亚。只要通过该山口,眼前就是开阔平原和数以百计的小邦国。这就能够理解,连被匈奴打得逃难的大月氏,都能在此建立显赫一时的贵霜帝国,实在是因为“打野”难度太低。
开伯尔山口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到600米,海拔仅仅是1000米,而且没有大雪封山终年畅通。这和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山脉的险恶环境相比,简直是一路坦途。
开伯尔山口实景
既是连接中、西、南亚的枢纽之地,又是打开南亚的钥匙,同时也是获得更多地盘和财富的钥匙,阿富汗也因此成为大国们争得头破血流的“四战之地”。
阿富汗还有一处要紧之地,那就是瓦罕走廊。当年英俄在此兴风作浪时,特意在帕米尔高原南部划了一条狭长的带给阿富汗,作为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瓦罕走廊
即使在如今,阿富汗仍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意义,谁能掌控此地,谁就将占据主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