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叫做《庆余年》的电视剧火了,甚至在播出不久,便被人们誉为了2019年的最后一部国产大剧,虽然因为盗版和播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争议,但是就单论剧本身来说,它的口碑和收视都在节节走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该剧构建于一个架空时代,讲述了一个少年如何历经磨练考验最终成长的故事。其中故事高潮迭起,剧情翻转之大另观众大呼过瘾,加之现代观念与古代传统思想的碰撞令人深思。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架空剧,并没有真的随意发挥,可是充分的借鉴了我国的历史,将一些真正的历史元素融入其中。
《庆余年》辛其物
记得在剧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由傅迦南庆鸿胪寺少卿辛其物在向范贤介绍如何谈判时表示要有礼貌、展现大国风度等等。
然而当来到真正的谈判时,“大国典范”鸿胪寺少卿辛其物则张开了他的血盆大口,翻着白眼,丝毫不顾大国礼仪与对方“开骂”。
这一场戏令广大观众捧腹大笑,而鸿胪寺,这一个真实存在的古代掌管外事的重要机构也被更多人熟知。
西汉有大行令
外交,与其他国家如何更好的聊天,这一个事情在每一个组织诞生的时候便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夏、商、周、秦,随着华夏民族与周邻各古代族群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来往变得日益频繁 , 对外事务如何更好处理是每朝每代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主管外事、 蕃务的行政建置也越来越完善。
西汉景帝像
大行,最早其实出现在周朝
周曰大行人, 秦曰典客 , 汉景帝曰大行, 武帝曰大鸿胪。——《旧唐书·职官志》
但是,让它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却是西汉。
西汉时期,大行令的主要职责一般是处理外事,但是现存的资料中显示在汉景帝时期大行令已经具有了干预王朝继承的机会,这在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由于皇帝的信任以及外事在王朝中的重要性让大行令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当时的大行令地位确实很高,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 与大司农等平列。
《汉书·外戚传》 记:“长公主日誉王夫子男之美, 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 文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 。” 帝怒曰:“是乃所当言邪 !” 遂案诛大行 , 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与此同时,与一般的职位不同,大行令既然是负责外事处理,那自然是要对边境之事十分熟悉者才有能力担任了。所以,在西汉历史上,有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担任过大行府的职位。武帝前期力主抗匈奴派领袖人物王恢所任官职就是大行令 。苏武使匈奴归国后 , 任职的典属国也是大行令的下属官员。在李息之后, 出使西域的张骞继任为大行令。也正是由于将军们的加入与西汉对匈奴等外族的强硬政策,这里的大行令已经区别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普通礼官了。
大漠风光
大鸿胪的故事
谈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了出现鸿胪寺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鸿胪寺的前身——大鸿胪。大鸿胪的设立在一定时间内是与大行令产生了交集的,它们不只是简单的称谓替换关系。
大鸿胪始见与汉景帝时期,当时的大行令依然还在外交场上叱咤风云,而大鸿胪则是大行令的属官,听大行令的命令行事,而后为什么大鸿胪会实现了反超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人物了——田千秋。
西汉武帝
田千秋,西汉人。战国时齐国田氏的后裔,原为高寝郎,也就是供奉高祖陵寝的。后来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被陷害被迫起兵最终身死,田千秋替其上书诉冤,武帝感悟,于是将他擢用为大鸿胪。
在田千秋成为大鸿胪后,他开始插手本来应该是大行令职权范围内的外交、番务等工作,大鸿胪与大行令的职务范围随着大鸿胪的“尝试性越权”产生了交叉,后来大鸿胪又被授予了兵权,在外事处理上的任务渐重和军事上的军功,大鸿胪的风头逐渐超过了大行令。
昭帝始元四年 (公元前前 83 年)“西南夷姑缯、叶榆复反······ 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昭帝始元五年 (公元前 82 年)“秋, 大鸿胪广明、军正王平击益州, 斩首、捕虏三万余人, 获畜产五万余头。”
西汉末年,大行令废除,大行、典属等成为大鸿胪属下,大鸿胪自此完全取得了包括外事、蕃务、领兵在内的对外全部职权。
东汉时期,基本上完整继承了西汉的一整套制度,大鸿胪主礼九宾的同时兼理外事、番务,进一步提高政治地位,与丞相、御史大夫在实际已经达到了平列,甚至还有大鸿胪被封为司空位列三公。
和帝永元十六年 (104 年)以“大鸿胪陈宠为司空。”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以己为正统,大体上承汉制,大鸿胪领大行、典客等传统自然保留了下来。
《三国志·魏书》记 , 汉献帝的丧礼中以 “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副。”
两晋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熟知外事的大鸿胪自然在此中有了别样的舞台,与和平时期的协议外交相比,这一时期的大鸿胪显然有了“马上打江山,马下守江山”的需要。应“草木皆兵”这一成语而被我们熟知的秦王苻坚便曾经拜大鸿胪张天锡为大将军,授凉州牧,封西平公,镇守边境。
晋朝地图
《庆余年》中的“鸿胪寺”
在电视剧《庆余年》中出现的外事机构鸿胪寺正式名称的出现则是始于北齐,兴于隋唐,终于清末。
从大行令到大鸿胪,此前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在外事活动中的作用,但终究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面临一个更加辉煌的王朝时更是如此。隋唐时期,我国版图相比此前更为广阔,面对的周边邻居更为繁多,外事处理更为复杂,原有的大鸿胪及其下属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工作所需,外事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内部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鸿胪
隋朝时期,大鸿胪的官号已正式改为鸿胪卿, 其所主衙署已正式命名为鸿胪寺,并在鸿胪寺下设四方馆协助工作。与前朝不同的是,虽然四方馆主要是负责管理胡商贸易事宜,但其实也承担起了向周边国家政权进行情报收集刺探的任务,他们在完成政治侦查后将信息呈报于鸿胪卿,最后由鸿胪卿向统治者汇报。
唐朝时期的鸿胪寺机构更为庞大,机构内设鸿胪卿、鸿胪少卿、鸿胪丞等官员、领典客署、司仪署等。鸿胪卿官拜从三品,鸿胪少卿从四品上,鸿胪丞从六品上,在鸿胪寺任职一时间风光无限。
除此以外,鸿胪寺既然是处理外交事务,那么自然也有接待外宾之责了,因此鸿胪寺下面还有专门用以接待各国使节和番客的建筑群,也被称为鸿胪客馆。
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咸安公主和亲 , 回纥可汗遗公主“及使大酋领等妻凡五十六妇人来迎可敦,凡遣人千余, 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 , 其宰相首领皆至, 分馆鸿胪 。”
一次接待数百人的使节团,该需要多大规模的建筑群可想而知,鸿胪卿可以说是官方的“房地产大亨”了。
不过鸿胪寺终究还是一个外事机构,确实难以与地方政府机关相提并论,但是不是就说鸿胪寺的手就伸不到地方上面了呢?显然不是的,唐朝在可参与通商的地区都会设立互市监。
“互市监 …每监监一人, 从六品下 ;丞一人, 正八品下 。掌蕃国交易之事。隋以监隶四方馆。唐隶少府。贞观六年, 改交市监曰互市监, 副监曰丞, 武后垂拱元年曰通市监。有录事一人, 府二人, 吏四人, 价人四人, 掌固八人。”
如此一来,通过在互市监中增加某些官职设置,使得这些地方番务机构同时接受尚书省与鸿胪寺的管理,由此可见,鸿胪寺在唐朝时期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在随后的南宋、元朝时期,鸿胪寺因为其他机构或是统治者意愿等的原因并没有设立,但仍然以另一种形式或名称存在于世界之上,直到明朝时期才重新以鸿胪寺这一名称重设,但一个正式机构对于外事处理的重要性显然已经成为了政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参考文献:
《旧唐书·职官志》
《汉书·外戚传》
《三国志·魏书》
《新唐书·礼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