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张伯驹:捐了半个故宫,却在病重住院想换间病房,被告知级别不够

张伯驹:捐了半个故宫,却在病重住院想换间病房,被告知级别不够



“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张伯驹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父亲是张锦芳,后过继给了直隶总督张镇芳,还是袁世凯的表侄。

自幼天性聪慧,7岁进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而且过目不能忘,一本《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被人称为“神童”,也深受张镇芳的喜爱。

民国时期,他与袁克文、张学良以及卢小嘉等人一起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平凡的度过一生呢?

1916年,张伯驹前往袁世凯麾下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两年后投身军界,先后担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并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人手下担任提调参议,不过基本都是虚职。

无奈,张伯驹家里太有钱了,看不惯官场之中的贪污腐败的风气,他认为做军人简直是自辱,就脱下军装,赋闲在家,每日只写诗作画,看戏唱曲,每天生活逍遥自在。


不过张伯驹不同于一般的富家子弟,他丝毫未沾纨绔之气。

他生活素淡,也不故作清高刻薄,喜同名士交涉,正因如此,他对书画名品也有一定见识,经常会为收藏名品一掷千金。

有一天,他溜达到一个出售古玩字画的地摊边。突然,看到一幅写有“丛碧山房”四个大字的书法。

张伯驹凭着本身的文学根底,断定此作不俗,马上掏了一千大洋买下,回家后发现,这幅画居然是康熙御笔。

父亲让他打理银行事务,他却漫不经心。

1930年,他还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了“国剧学会”。

为此,母亲整日在家哀叹:“让你做官不去,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就知道花钱买字画!”

2


1935年,时任盐业银行董事的张伯驹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而工作之余,也会到风月场所应酬一番。

后来听说了“潘妃”的名头,于是前去观看。

初见潘素,一身好才华的他立即提笔,写了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张伯驹便暗下决心,发誓要娶潘素。而风流倜傥的张伯驹也很快俘获了潘素的芳心。

但当时的潘素,已和国民党的中将订婚,在得知二人的事情,中将就命人将潘素软禁了起来。

迫于无奈,张伯驹在朋友的帮助下,买通看守的兵卫,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迅速成婚。

这一年,张伯驹37岁,潘素20岁。

张伯驹为与她厮守,以重金遣散了家中旧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三房妻妾。

两人又皈依在苏州虎丘寺印光法师门下,法师为两人起了法号慧素和慧起。

“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此后,她改“潘妃”名为“潘素”。

一个是妻妾成群的富家子,一个是欢场卖笑的风尘女,两人却谱写了后半生的情爱传奇故事。

3


婚后,张伯驹见潘素聪慧,绘画上很有天赋,便引荐她拜在朱德甫门下,又先后为她请来汪孟舒、陶心如等名师教她,将收藏的《游春图》等名作拿出来供她临摹,带她游历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找寻灵感、获取真谛。

潘素果然没有辜负张伯驹的栽培,悉心钻研工笔画法,日后成了颇有造诣的青绿山水画家,连张大千都赞叹不已。

画文物鉴定家史树青曾为她的《溪山秋色图》题跋:

“慧素生平所作山水,极似南朝张僧繇而恪守谢赫六法论,真没骨家法也,此幅白云红树,在当代画家中罕见作者。”

从此,潘素抚琴泼墨,张伯驹填词作诗,琴瑟和鸣。

不过关于张伯驹收藏字画方面的爱好,潘素一向都是选择支持。

这让张伯驹更加醉心于名品字画,整日里四处寻访名家,收集奇珍异宝。

他们既是夫妻,又是知己,在兴趣上志同道合,在精神上旗鼓相当。

1936年,一件事情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物界。

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被与张大千有着“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儒,以一万大洋卖到了日本人手里。


这让张伯驹很气愤,但没过多久张伯驹听说溥儒又要把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卖给洋人。(溥儒是恭亲王之孙,手上有大量字画珍品。)

这下张伯驹就再也坐不住了。

当即托人给溥儒带话表示愿收购《平复帖》;但没想到溥儒一开口就是 20万大洋,一毛钱都便宜不得,奈何实在有心无力,张伯驹也就只能作罢。

20万大洋这在民国时期是什么概念?

根据相关史料显示:民国普通公务员年工资大约在60大洋左右,20万差不多等于他们300年的收入

而且还是不吃不喝那种。

就算张伯驹家里是开银行的,他爸也不能会为他掏出来这么大一笔钱,于是这次求购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张伯驹请了张大千出面帮忙求情,但溥濡仍旧不肯松口,死死卡着20万元要价。

直到1937年,当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正是缺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借出一万大洋,这令溥儒愧叹不已。

次年1月,张伯驹偶然从故宫博物院院长口中得知溥儒的母亲前段时间去世,办丧事急需用钱现在去问或许有机会能拿下。最终张伯驹以4万大洋把《平复帖》给买了过来,为中国保住了这一无价国宝。

此后,张伯驹又陆续买下,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

而其代价,是变卖了家中,在京津两地的几乎所有房产。

4

1941年6月6日,一条新闻轰动了上海滩:文物收藏家、民国盐业银行的总稽核兼常任董事张伯驹被绑架了!下落不明!

寄居上海的张伯驹出门办事,被三个大汉绑架了(有76号的身影),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

绑匪向潘素开口索要300万作为赎金,否则便撕票。

潘素后见了张伯驹,张伯驹千叮万嘱:“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换钱来赎我,我绝不出去。”

潘素含泪应允,她深知于丈夫而言,这些字画的价值远胜于他的生命。

别后,潘素谨遵丈夫的话,宁死也没动过家中的收藏,那一年,她只有25岁。

经过八个月讨价还价,绑票从300万降到40万,除了字画,潘素把能卖的东西都卖干净了,凑足了40万元送了过去。

5

日本投降后,溥仪自身难保,珍藏在伪满皇宫的众多国宝也散失东北民间。

1946年,张伯驹得知拥有《游春图》马霁川,要把“天下第一画卷”之称的珍品卖给外国人的消息后,提出要收购《游春图》。

这幅画布局得当,运笔细腻乃隋代著名画师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


张伯驹很快就找上了门:

“马掌柜,听说《游春图》在你手中,你开个价吧?”

在了解张伯驹是为了保护文物的情况下马霁川决定趁机敲上一笔:

“只要你出得起800两黄金,这就是无价之宝就归你了。要是换做洋人,少说也得1000两黄金。”

赌的就是他无论怎么都会吃下这个亏。

但这次,马霁川猜错了,因为在这几年里,张伯驹为了文物早已经负债累累,无力筹措

无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宫博物院,建议院方致函古玩商会,不准此卷出境。但故宫博物院因经费不足,无力收购。

无奈之下,张伯驹只好故意将此事公之于众,他说:“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

马霁川迫于压力,也害怕事情闹得太大,只得降价了:“200两黄金,有钱来拿!”



最后,为了这张《游春图》,张伯驹卖掉了北京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四合院。

这套四合院可不一般,原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名宅。

马未都当年曾说:“这宅子搁在今天,光拆迁,就得一个多亿。”

结果,马霁川又借口成色不好加价:“还要再追加20两,否则我就卖给别人了。”

无奈之下,只得把妻子的陪嫁首饰也拿去典当勉强凑够。

“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这是后来,南京总统府派人来京,以500两黄金向张伯驹买《游春图》时,张伯驹的回绝信函。

6

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礼:八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这些都是张伯驹夫妇捐赠的,现在件件都是镇馆之宝。

国家给了20万元作为奖励,但被张伯驹婉言谢绝,他曾对朋友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

后来收下了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亲笔颁发了一个褒奖令,留作纪念。


而且在后来的几年里他更是陆续捐献了共计118件文物每件都价值连城!

据相关资料显示,张伯驹一人所捐献的文物,件件价值数以亿计,其中故宫中的顶级书画,一半是他捐赠的。

然而,就在捐赠字画的没两年,张伯驹被打为“右派”,家里被抄。



后来在陈毅的帮助下,张伯驹和潘素来到长春,在吉林省国家博物馆工作。

他将《百花图》等30多件藏品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院,当时的馆员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



等他和潘素回到北京后,家已经被别人占了,只得蜗居在海大杂院内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这成为他仅有的一点房产。

没有户口,没有单位,就意味着没有粮票,没有收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接济,潘素有时还给北京国画厂画5分钱一张的书签。

7

1982 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大红灯笼挂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张伯驹因为感冒,住进了北大医院。

他走进病房一看是八人间,坚决不住。潘素好说歹说,把他暂时安定下来。

寒冬之中,病房里嘈杂非常,条件十分简陋。

随后,她立即向院方申请换房间,得到的回复是:不够级别,不能换。

两天后,被同病房的患者传染肺炎。

2月26日,张伯驹去世,享年84岁。



后来有人跑到医院门口大骂。

“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单人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

1982年3月26日,举行了张伯驹追悼大会,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联,五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张伯驹用了一辈子来保护国宝,其实,张伯驹本人又何尝不是国宝呢!

张伯驹不在了,幸好国宝还在,并且还将留存很多年。如果你有机会在博物馆,见到这些字画,请在心中默默地缅怀一下张伯驹。

永远忘了那一句话:“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人物和事情都不怎么了解和关心,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都很迷茫。

孔孟能教你实现自我,精进工作;老庄能教你超越自我,安顿身心。

它们一个让你变得情味厚,一个让你活得通透

很多人都说这些内容读起来枯燥无味,胜过其中蕴含的大道理。

今天就向大家诚意推荐这套“人民艺术家”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绝对是符合你思维和阅读习惯的最好解读版本。

这套书一辑4本,分别是《精进:极简论语》《原则:极简孟子》《得到:极简老子》和《个性:极简庄子》。

它有王蒙用数十年人生体验做注脚、用渊博学识做解读的大师级专业,语言又不乏风趣幽默,你绝对读得懂,也喜欢读。


书中每页都是独立主题,以年轻人喜闻的语录方式,载录了王蒙对年轻人关心的学习、工作、交际、修养、情感等方面疑惑的解答。


不再是四大经典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也不再是沿袭原文的逐一解读。

每一条智慧语录,硬核干货,你可以随时翻阅,随时放下,更方便碎片化时间阅读。

王蒙,做过文化部长,如今耄耋之年又重回文坛创作。

▲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85年的人生经历,恰让他有了长者的经验

贯彻始终的写作经验,让他有了作家的积累;

数十年的教书经验,让他有了学者的态度;

文化部长期间遍访59个国家地区,又让他有了融汇会贯通的中西方思想。


因此,他讲孔孟老庄,又与别的古汉语、古哲学、古代思想史专家不一样。

他不单是讲,他还要能从自己的那点经历,那点沉浮,那点切骨的感受与独有的体会讲起,要讲点言之成理、思之成精的新东西。


他说:“老庄不能当饭吃,庄子当王老吉凉茶喝喝还行,能当饭吃的是孔子。”

他还说:“要和庄子推推搡搡、搂搂抱抱,给他鼓掌跟他抬杠。”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通”。纵观他的人生经历,确是在实践中贯通了“儒家的进取”和“老庄的逍遥”。

冯骥才说他,满纸游戏语,彻底明白人。

贾平凹题词称他“贯通先生”。

如今他把人生的这点儿经验和感受全部“化”进这套书里:


《精进:极简论语》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升级思维方式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儒家第一部经典。

本书共分九大章,从人生规划、识人待人、学习之道、工作管理、社交表达、家庭关系六大方面切入,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40条精华文字,带你直达《论语》精神内核。


《原则:极简孟子》

不将就自己,不讨好别人

守住原则和底线,辨清利义要害


本书共分十大章,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

是王蒙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得到:极简老子》

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许你站位高远,揽怀众妙

本书共分七大章,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人际关系五大方面切入,重新定义经典解读方法,精心提炼《老子》精华200条。

读完,你能从中获得人生从容的智慧

《个性:极简庄子》

你以为的合群,其实在浪费光阴

本书共分七大章,从世界的哲学、人生的哲学、真我、自乐、自我保护五大方面切入,共串联起235条《庄子》精华文字。

这235条,每一条都是庄子经典中的简练箴言,每一条都有王蒙融入人生感悟的透彻解读,当精华与干货自成一体,你就能更轻松、快速、高效获得《庄子》中个性人生的智慧。

时代在改变,但生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至今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

不止年轻人,任何为生活困扰苦恼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愿你拿起这套书,在“人民艺术家”王蒙重新定义的读法下,能与古之先贤为友,以孔孟精进工作,以老庄安顿身心,最终能以传统文化滋养人格功力。


现货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 极简系列4册
¥80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91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