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流寇四起,致使民间凋敝?明思宗:平寇务必找准目标,要赏罚明速

流寇四起,致使民间凋敝?明思宗:平寇务必找准目标,要赏罚明速

序言:

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登基称帝,但是迎接他的却并非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之景。而是自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就饥荒不断,流寇四起,以至于民间凋敝,百姓大多流离失所,继而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流寇势力更是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凤阳,“焚皇陵楼殿,留守硃国相等战死”,使得局势更为严峻。因此,为了解决“流寇之祸”,明思宗在权衡利弊之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平寇举措,明文要求平寇务必要找准目标,赏罚明速。——《明史·庄烈帝一》


大宦官魏忠贤示意剧照插图

众所周知,明思宗朱由检在即位之初,就“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自上任伊始就对明朝为祸已久的“宦官势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将大宦官“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并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且励精图治,颇有“中兴之主”的风范。——《明史·庄烈帝二》

然而明朝“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赫然早已面临着风雨飘摇、积弊成疾的不良政治局势,因此,即便明思宗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但改革进展却是举步维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明史·庄烈帝二》

崇祯年间百姓生活困苦示意画像插图

崇祯年间天灾不断,导致流寇四起

再加上崇祯年间的气候条件又恰好处于“小冰河期”,气温低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遭到破坏,而封建时期的种植条件又普遍落后,从而也就导致明朝北方连年大旱,说它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都一点不为过。

就好比灾情较为严重的陕西一带,自崇祯元年开始(1628年)开始,“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百姓赫然连最后的立足之地都没了,只能外出逃亡,流离失所。——《汉南续郡志》

再者,百姓要谋生,就得吃饭吧?但在这连年且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下,土地产不出粮食,那“饭”从何来?只能是食用树皮、蓬草一类比较抗旱的植物,可这些东西也并非源源不断,所以势必就会有很多百姓甚至连树皮都吃不上,只能去弄一些“观音土”来充饥。


观音土示意图像插图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观音土”并非食物,而是一种化学成分相当稳定的“粘土矿物”,虽然咬起来软软糯糯如“糯米”一般,也能起到暂时缓解“饥饿感”的效果,因而这“观音土”还有“糯米土”的别称。

但是它无法被消化呀,更加无法被人体吸收。继而也就使得很多人食用观音土以后,身体却得不到需要的营养,只能继续食用观音土,直到最后因腹胀而亡。

正如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所说,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百姓民不聊生,十室九空,不可谓不凄惨。

如此一来,在这种饥寒交迫的大背景之下,那些不想被饿死的百姓谋生无路,自然也就只能铤而走险上山为匪,靠为非作歹、四处劫掠谋生。崇祯年间“草木俱尽,土寇并起”的现象也正是因此而出现。——《明季北略·卷十六》

换句话来讲,从崇祯元年开始,明朝的社会体系就已然呈现出一副“极为脆弱”的崩溃之势,且这种局面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一种积重难返的程度。


明朝边关战事吃紧示意画像插图

明朝财政亏空无力赈灾,导致流寇势大挑衅皇权

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既然百姓生活的如此困顿,明朝廷为何不想方设法的救济灾民呢?

不过大家想过没有,赈灾需要“钱粮”,而明朝的财政税收本就对百姓的“赋税”极为依赖,但在这连年大旱的情况下,百姓尚且无米下锅,又哪里还能如期缴纳赋税呢?

更别提崇祯年间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只是天灾,在北方边关同样面临着皇太极的大举入侵,且战事极为吃紧,对于“军费”的需求自然也就更为庞大,就这都还没算明末那事态严重的“海寇”之祸。

就好比崇祯年间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所说,“诸边年例,自辽饷外,为银三百二十七万八千有奇。今蓟、密诸镇节省三十三万,尚应二百九十四万八千。统计京边岁入之数,......凡三百二十六万五千有奇”。——《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顾名思义,崇祯年间每年的财政税收仅有327万两左右,但诸边驻军所需要的军饷消耗却已然达到了328万两左右。这还没算战事最为吃紧的辽东驻军,其所需要的军饷数目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也就是说,光是军费上的支出,明朝廷的财政就已经入不敷出,财政亏空现象极为严重,又哪里还能拿的出多余的钱粮来赈灾呢?


皇太极示意画像插图

再者说来,如果把“民心离散”和“政权覆灭”这两种结局放在一起,大家说明思宗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哪个?毫无疑问,必然是后者,毕竟民心离散还有机会挽回,但政权一旦覆灭,等皇太极入关之时,那可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所以明思宗在想方设法充实“国库”之余,也就只能尽量优先满足军事上的需求。如此一来,即便明思宗不止一次的救济灾民,但那些从军费中硬挤出来的一点点“赈灾钱粮”,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无疑也是杯水车薪。也就变相等同于忽略了民间凋敝的困顿局势。

从而也就导致明朝境内的“流寇”愈加猖獗,众多饥民为了谋生而聚在一起,逐渐凝结成了以张献忠、及“闯王李自成”等为首的农民暴乱军“流寇势力”。

甚至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还发生了流寇势力突然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凤阳的事件,直接就导致明思宗迎来一个“焚皇陵楼殿,留守硃国相等战死”的结局,明朝“皇权”遇到了空前的挑衅。——《明史·成祖一》


明思宗朱由检示意画像插图

明思宗下诏“平寇”

对于流寇的种种挑衅“皇权”之举,明思宗自然是无法容忍,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很快就顺应时势的制定出了一系列“平寇”举措,于崇祯八年(1635年)同年八月,委派洪承畴负责督剿西北,卢象升负责督剿东南,正式拉开了崇祯年间清剿流寇战事的帷幕。

  • 一、平寇务必找准目标

明思宗认为,“盖贼数虽多,真贼原少。真者就歼,其余自靡。”,意思就是说,流寇势力固然猖獗,但真正的流寇其实并没有多少,其意所指无疑就是“张献忠”、以及“李自成”等为首的流寇势力核心成员。——《国榷·乙亥崇祯八年》

故而,明思宗在派遣洪承畴以及卢象升督剿“流寇势力”的同时,让他们只需要剿灭这些“真贼”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流寇”,无非就是一些谋求生路的“饥民”,“不忍尽杀,量开生路,预行晓示”,让他们自行散去即可。——《国榷·乙亥崇祯八年》

明思宗此举无疑有着“擒贼擒王”的想法,一旦李自成等核心成员被剿灭了,那些“饥民”没了追随的目标,自然也就散去了。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明思宗制定这项举措的原因之一,因为对明思宗而言,财政亏空才是影响“平寇”成败的最大难题,而此举无疑就能最大化的减少“军饷”上的消耗,以点破面,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战略成果。

崇祯年间的“流寇”示意画像插图


  • 二、平寇要赏罚分明

至于明思宗举措的第二点,则是明文要求在“平寇”之时要赏罚分明,当然,不仅仅只是针对明朝大军自身,对于“流寇”势力更是如此。

除了“贼首必诛不赦外,其胁从蚩蠢”如若“投戈散去,准免追求。或乘间来归,即与安置”,顾名思义,除了“流寇”势力核心成员罪不容赦以外,至于其他的“饥民”,如若选择投降的话,便一概免除其罪责,如若有愿意归降的,明朝也会及时对其进行安置。——《国榷·乙亥崇祯八年》

这里的意思就很明显了,除了实现明思宗节约军费的目的以外,还能借此机会实现对明朝军队的“扩充”,“有堪杀贼愿从征者,许另队随营”。——《国榷·乙亥崇祯八年》

如此一来,间接提升了明朝军队的实力不说,还能变相的实现对百姓的救济,毕竟百姓之所以追随“张献忠”、以及“李自成”等人发起农民暴乱,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谋求生路,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罢了。

而明思宗虽为帝王,但终究也只是一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自然灾害等气候条件自然不会听明思宗的指令,所以,既然无法实现缓解灾情的目的,何不如从这些饥民身上入手,给他们提供生存物资,然后让这些饥民去上阵杀敌,报效家国呢?

并且,如果一切计划都顺利推行的话,凭借这种对百姓的“以德报怨”之举,还能让明思宗更快的实现“稳定民心”的政治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洪承畴示意画像插图


  • 三、“平寇”要务必迅速,避免拖延

除了以上两条以外,明思宗还曾对洪承畴、以及卢象升等督剿官员三令五申的要求“平寇”务必迅速,“以免沈延幸冒之弊”,而明思宗之所以会明文提出这一点,其实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与上面第一条基本类似,都是为了能够实现“节约军费”的目的。——《国榷·乙亥崇祯八年》

就像笔者曾在前文所说的,明崇祯年间的财政亏空状况极为严重,每多耽误一天,自然也就多一天的消耗,那边关战事的保障也就多减少了一分。

因此,不论是为了尽快清剿流寇,实现政权内部的安定;还是为了能够多给边关将士一分胜利的保障,这条“务必从速”的指令都属实有着提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闯王李自成示意画像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虽然最后明思宗彻底清剿“流寇”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张献忠、以及“闯王”李自成等流寇势力依旧势大,甚至李自成还建立了“大顺政权”,且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犯京师,京营兵溃”,直接就攻陷了京师,导致明思宗自尽身亡,“崩于万岁山”。——《明史·庄烈帝二》

但结合笔者上文所说的崇祯年间天灾不断、财政亏空、以及内忧外患等诸多不良政治局势来看,明思宗的这一系列“平寇”举措,在大方向上面无疑还是比较正确且积极的。

因为明思宗能深刻的意识到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同时还能针砭时弊,顺势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平寇务必要找准目标,赏罚明速的方式来尽可能的缓解这诸多政治困局。


明思宗朱由检示意剧照插图

然而,奈何明朝“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即便明思宗提出的“平寇”方案在思想上还算是正确且积极,但无疑跟崇祯年间救济灾民的赈济举措一样,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效果。——《明史·庄烈帝二》

正如《明史·庄烈帝二》对明思宗的评价,“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然“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明朝积弊成疾,气数已尽,属实并非明思宗一人之过,也绝非明思宗一人所能挽救的。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着重注意明思宗“平寇”举措的成败,那样也没有任何的意义,而是要从明思宗推行这种举措的意义及思想层面去加以辩证和分析。

因此,若是暂且抛去明思宗“平寇”失败的结局,单就当时那混乱的政治局势来看,明思宗朱由检的“平寇”举措,无疑在思想层面上对巩固政权、缓解内忧外患之困局,甚至是救济灾民等诸多方面,都属实存在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90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