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白+黑”,走出舒适区跨专业科研
南航本科生论文登上顶级期刊
南报网讯 (通讯员 包玉洁 张紫略 记者 谈洁) 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登上辐射换热领域的顶级期刊《定量光谱与辐射传输杂志(简称JQSRT)》(JCR一区),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近年来唯一一位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本科生。12月20日,南航2019年度学生表彰大会上,这位被称为“钱学森迷弟”的飞行器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闻仕政获得了校长特别嘉奖。
这篇登上顶级期刊的文章在理论上预测了当前性能最好的热整流器系统。“这算是应用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闻仕政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前期积累的不同学科的知识。
大二一开学,他进驻了学校刘向雷老师的课题组,开展关于微纳尺度热辐射的前沿理论研究,这与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内容重合度基本上为零。专有学术名词不了解、物理基础不够扎实、大量自学内容,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困难并没有挡住他的热情。
“如果不是刘向雷老师及时用自己初到美国时的迷茫和蜕变经历来勉励我,并且随时随地线上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我可能会真的放弃。”闻仕政回忆。
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他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方法。“在阅读外文文献之前,先了解该领域的大致背景和物理机理,再大量阅读英文文献的摘要和介绍部分。有了对一个领域的宏观认识,读起文章来就会更有侧重点,此后再阅读感兴趣的和重要的论文就比较轻松了。”
今年5月,他的研究成果在期刊JQSRT上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是对我学术初探的一种鼓励与支持,同时也坚定了我以后的学习目标与学术态度。”闻仕政说。
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国际化视野必不可少,在寻找海外暑期科研机会时,他拿到了包括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在内的6所顶尖北美高校的邀请。面对这些高校伸来的橄榄枝,是走进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高速产出结果,还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闻仕政选择了杜克大学,投身进入全新的流体力学领域研究。
导师Earl Dowell是当今航空航天领域的殿堂级人物,他给了闻仕政很大的支持,科研中,只要闻仕政有自己的想法,他都会鼓励闻仕政勇敢尝试。又一次的零基础,又一次的从头学习,闻仕政显得更加自信与坚定。在杜克求学的时间里,他的工作变成了“5+2”“白+黑”,活动范围也局限在位于工学院的办公室和所住的公寓楼之间。最终,他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想法:将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用在复杂流动的模态识别上,并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完成论文。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发生震动,对于震动原因,我们的认识有局限。我的论文就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全面解决复杂的动力学问题。”他说,论文正在被航空航天领域顶级期刊《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志》(JCR一区)审稿。这一次,从专业零基础到论文投稿顶级期刊,他花了不到3个月。
“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终的).”在答辩台上,闻仕政引用了钱学森写在加州理工的手稿信封上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他说,科研之路永无止境,本科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交叉领域的重要性,“我之后打算去美国攻读更高的学位,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机会去开创一个新的交叉领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