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慈善领域的一面旗帜——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工作巡礼

慈善领域的一面旗帜——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工作巡礼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本报记者 王杰)新时期的中国慈善事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近些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10多所高校创建了慈善公益研究所或研究室,成为中国慈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器。陕西省慈善协会与西北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以博士生导师陈国庆教授为院长,刘维隆会长为名誉院长。副会长李荣杰、赵浩义、李和等,以及刘莹、王元琪、杨权利、王有红等高校教授、博士为副院长。

自研究院2011年成立以来,秉承“会校合作、学用结合、创新研究、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深入慈善理论研究,培训慈善从业者和志愿者,开展慈善项目的实践探索,广泛进行慈善交流与合作,以其丰富的慈善文化素养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慈善领域的一面旗帜。

理论引领

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在陈国庆院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4个3”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慈善理论研究搭建的智慧平台。

据介绍,“4个3”模式:一是现代慈善与传统慈善相结合、中国慈善与国外慈善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主动做好会校部署的工作、主动与媒体合作宣传、主动与NGO组织项目合作;三是坚持做好慈善文化研究、坚持办好“中国(陕西)慈善高峰论坛”及慈善大讲堂、坚持做好慈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培训;四是面向基层研究慈善服务方式、面向国际学习借鉴国外的慈善理念、面向前沿传递慈善信息。该博士教授团队深入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宁夏、山东、内蒙古、贵州、深圳等省市区,调研慈善发展现状,交流慈善工作经验;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考察慈善先进理念,邀请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和国内多所大学及基金会、社会组织来院交流合作,丰富了慈善文化底蕴。

截至目前,研究院形成了研究文章、理论专著、培训教材、研究课题四大门类的慈善理论研究成果和风格:建立了“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文库”;出版研究著作《慈善学》等26部,其中《善的追求》等著作入选陕西农家书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较有影响的《试论慈善捐赠的主体间性》等慈善文化研究论文200多篇;编写《慈善学初级教程》《慈善工作者手册》等16部公益教材;承担“陕西省现代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等8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究院在西安、宝鸡、安康、韩城等四地举办了“中国(陕西)慈善高峰论坛”“陕西省慈善公益NGO经验交流会”“陕西留守儿童保护高峰论坛”等11场大型慈善论坛及经验交流会,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趋势,交流慈善创新工作经验,为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引导。

培训赋能

慈善公益事业急需应用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研究院每年遴选一批在任的市县慈善会长、志愿者服务队队长、NGO组织负责人等进行专业培训,8年共培训了6200余人次,使他们能承担重大慈善项目开发及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研究院推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程。分地区、领域、层次,培养45周岁以下拔尖人才,壮大慈善公益队伍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2015年该院在安康开办了“安康达德书院”研究生班,学制为三年,不收任何费用。设有国学、慈善公益、传统文化等课程,并结合慈善活动学习。由王有红博士担任院长,研究院教授授课。教师们都是免费上课,连交通、食宿都是自理。来自当地慈善组织、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企业负责人等70名学员参加学习。目前达德书院已毕业的学生,都在从事慈善公益相关工作,有不少成为团队的负责人,其中杨娅莉已是安康达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她还荣获“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国家级课题优秀主持人”等称号。

陈国庆、薛新娅、刘莹等教授所带的国招近100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慈善研究院的工作,学位论文选题为慈善方向,而且一直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在已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走进了慈善公益岗位。其中,强翠苹、于鸽已分别成为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项目部副部长。陈国庆教授的学生袁粒、张蕾已分别成为安康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宣传部副部长。该院还面向农村开展慈善项目、慈善宣传活动,对慈善志愿者、互联网+慈善、社区工作者、留守儿童服务站长等进行专项培训。迄今共举办培训班26期,4500余人参加了培训。这些学员都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创新项目

针对高校和社区特点,倾情打造“慈善文化进大学”“一老一小”项目品牌,引领高校慈善文化的传承,促进慈善社区大发展。

“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是2013年由研究院发起,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8所陕西高校共同开展的高校慈善教育实践项目。项目包括“慈善征文大赛、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大赛、善语征集、慈善主题实践、校园慈善文化系列讲座、创意公益广告、爱心留母校——衣物书籍捐赠”等8个方面内容,引导大学生理解慈善、关爱慈善、践行慈善,树立奉献意识,在青年学生中形成良好的慈爱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5所高校超过100万大学生参加此项各类活动。陕西省高校教工委书记说:“在大学里开展慈善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文化工程,这个项目促进了大学生德育建设,让慈爱与友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题。团省委号召大学生们积极行动,做慈善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传播者,让慈善之花在大学校园盛开”。

“一老一小”项目是由省慈善协会在社区、乡村设立的“慈善老年大学”“关爱儿童”项目。研究院重点承担了总校日常教务及管理工作。自2016年来,在全省已成立慈善老年大学69所,建儿童之家154所。“没有想到,老了还上了个大学,陈国庆教授专程从西安赶来给我发毕业证……”一位老人手捧着红本本高兴不已。这位老人就是秦岭南麓的汉滨区茨沟慈善老年大学学员,69岁的赵国珍。如今,“一老一小”项目已成为全国关注的品牌项目。

研究院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支教,与全省54个留守儿童服务站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其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陈国庆院长和王元琪、杨权利、王有红等教授,经常开着私家车,到慈善老年大学授课,赴“儿童之家”指导工作。

开发动能

传播慈善文化,是弘扬慈善精神,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院以构筑慈善文化大讲堂为平台,由教授们深入机关、学校、厂矿、社区、乡村举办慈善大讲堂活动。以“大众、大家、大学”为理念,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就慈善公益、社会治理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专题开设系列讲座,累计举办79场,听讲群众达15万人。教授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慈善,参与公益活动。2014年9月27日,安康学院8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听取陈国庆、杨权利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全场阵阵掌声反映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正能量顺利传递,不少听众走出会场时说,这样的慈善公益讲座很震撼,希望以后多举办。

《慈善法》颁布后,陈国庆将其作为慈善大讲堂主要内容宣讲解读,在全省各市区县举办了24场,参加学习的群众达12000多名。榆林市副市长马风岚听了陈国庆和王有红在榆林宣讲《慈善法》后表示,《慈善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启依法治善的新时代,《慈善法》的宣讲很精彩,贯彻《慈善法》要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引导慈善机构从扶贫、济困、助学、助医、助残、扶老等多领域实施慈善项目,让人民幸福生活成为常态。同时,研究院多举措开展慈善大宣传,编印《慈善前沿速递》《慈善论丛》39期、《慈善老年大学学报》11期,《微信公众号》推送“慈善短论”“原创慈善小节目”“跟我读历史”“志愿者在行动”“暑期三下乡走访录”“陕西慈善名人访谈录”“果老朗诵”“慈善讲堂”等系列栏目,共推送数千篇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人次。另外,还在“慈老大”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开办了“慈善学堂”音频课,收听及阅读量超过80多万人次。

担任过西北大学党委委员和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博导陈国庆教授,拥有40多部专著和18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社会学和慈善领域有很高知名度。他说“做慈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物质救助重要,但精神救助更重要,如留守儿童需要吃穿,但他们更需要做游戏,核心是心理复位。志愿者们来了孩子们就高兴,志愿者们走了他们就哭。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需要的是慈善精神、心灵慈善。”陈国庆表示只要自己还有一丝力气,就要与同事们一起把慈善做下去。

由于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院先后荣获“陕西省慈善爱心奉献单位”称号,陈国庆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荣获陕西省最具有影响力慈善项目奖。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表示,“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成绩可圈可点,他们深入开展慈善文化研究,传播慈善文化,为推动陕西创新慈善模式,打造陕西慈善项目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博导陈国庆带领的团队,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各市县区调研,开展慈善大讲堂,撰写工作报告,下农村进社区送温暖,这种不计报酬的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精神尤为可敬。期望研究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98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