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记者调查:您的孩子上兴趣班了吗?您觉得上兴趣班对孩子有用吗?

记者调查:您的孩子上兴趣班了吗?您觉得上兴趣班对孩子有用吗?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妈妈,这学期我给儿子报了画画、萨克斯、国际象棋,这些课程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可能是兴趣班占用孩子课余的时间太多了,我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少了,发现和孩子的关系没有以前亲近了,我儿子从学校回来遇到什么问题也不和我们说了,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我认真想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可是还是一头雾水。我这样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可是如今却和儿子产生了隔阂,又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兴趣班到底该怎么选?我想听一听有关专家的建议。

市民 徐女士

游泳、美术、武术、小提琴……如今的孩子真累,各种兴趣班占据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家长们更累,一听说孩子对什么有点兴趣,立马出钱、出力地报班。为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周身刀,刀刀利”的全才。但令家长困惑的是:孩子没有定性,常常三分钟热度,浪费钱不说,有时候还让孩子对课外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应该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要不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课外兴趣班呢?

多数家长认为送孩子上课外兴趣班能培养其多方面兴趣和才能

近日,记者采访了长春市的小学生家长陈女士。最近,她遇到了苦恼事儿,为了女儿能够把二胡拉好,陈女士是煞费苦心,谁知女儿面对妈妈的苦心根本不买账,让她很失望。

陈女士说,去年,按照女儿琦琦的选择给她报了二胡兴趣班,每周一个课时就需要支付几十元钱的学费。陈女士为了让孩子在闲暇时方便练习,给琦琦买了把二胡。

刚开始,琦琦还能够认真上课,下课后也能按时练习。后来,琦琦对于练习二胡的积极性开始慢慢减退,家人催促其练习时,她总是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有时因疏于练习,有的课程还不得不交费重学。每每看到电视上播出二胡演奏的节目,陈女士催促琦琦去观看时,琦琦就会不屑一顾地说,人家电视上的人都是用相当好的二胡练的,所以才会练得那么好。

眼看着女儿学习拉二胡从最初的兴致勃勃变成了现在的消极抵触,陈女士为了激励女儿,又花高价为女儿买了一把质量较好的二胡,希望女儿能够好好练习。

陈女士本以为为女儿花大价钱买新二胡后女儿会很高兴,也会提升练习拉二胡的热情。谁知让陈女士失望的是,女儿看到新二胡后并未表现出兴奋的神情,陈女士催促女儿用新二胡拉以前学的曲子时,女儿表现得很不情愿,刚拉了两下就开始埋怨说,“新买的二胡有问题,琴弦肯定松了,质量感觉不怎么样,和之前的那把二胡相比没什么特别,甚至还不如之前的。”

“孩子明明是没有好好练习,曲子拉得并不熟练,却把责任都归结在新二胡的质量上,你说这该咋办呀?”说起孩子的表现陈女士一脸无奈,但不改初衷。

陈女士对记者坦言:“家长也是没办法,现在‘流行’上兴趣班,身边的孩子几乎都上,就给孩子报了。我觉得孩子如果热爱一样东西,并且可以从头到尾坚持下来,对自信心、毅力的培养会很有好处,孩子也会懂得坚持的意义。我觉得学生至少要懂一门乐器,可以陶冶性情、对审美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家长们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课外兴趣班

在现实情况中,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兴趣班时,是如何决断的呢?

家长宋先生表示,他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兴趣。“乒乓球和美术课外兴趣班都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我们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孩子学校体育课还不能完全达到锻炼并提升孩子体能的目的,所以给孩子报了乒乓球课外兴趣班;美术课外兴趣班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至于给孩子报的吉他兴趣班,宋先生说:“我看重音乐素质,建议孩子去学,而孩子最初对音乐也表现出了热情,便报了吉他班。”

宋先生认为,给孩子报什么班,主要有三个考虑:时间是否合适;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家长是否愿意担负起监督孩子上课外兴趣班的责任。“现在孩子还小,认知度还不够。等孩子长大成熟了,有了自己正确的想法,再让孩子自己选择。”宋先生如是说。

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曾先生表示,孩子从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跳舞、钢琴,“主要是担心孩子会长太胖,跳舞和弹钢琴都能培养孩子的气质,也锻炼了身体。”说到课外兴趣班的效果,曾先生非常欣慰:“孩子舞蹈已经过四级了,钢琴也有成效,她每天都在练习,还能开发大脑智力。”

一位姓钱的妈妈,她家孩子今年三年级,钱妈妈说:“通过羽毛球课外兴趣班的学习,我家孩子身体得到了锻炼,现在很少感冒,体质得到了提升,我觉得非常不错。”

家长们有没有走入报兴趣班误区?看看专家怎么说

目前,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课外兴趣班,都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办着,很多孩子在三四岁以后,就会被家长带着去参加兴趣班。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孩子在课业不算很忙碌的年龄段开始学习这些特长有好处。但是课外兴趣班这件事,不只是花钱上课那么简单,在如今这个浮躁而且商业化意味很浓的社会中,课外兴趣班反而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关教育专家认为,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不免会让他们走入报兴趣班的误区。

误区一:课外兴趣班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

5岁的雯雯是班级里颇有名气的孩子,别看她年龄小,已拿下了钢琴二级和芭蕾舞三级的证书。但是,现在雯雯的生活成天围绕着课外兴趣班的考级,不仅孩子很疲惫,家长也非常忙碌和辛苦。雯雯的家长经常为课外兴趣班的事情冲雯雯发火,这些都让雯雯丝毫感受不到课外兴趣班学习的乐趣,雯雯小小年纪每天都闷闷不乐。雯雯家长说:“我这么要求都是为雯雯今后升学作准备,因为现在艺术类考生越来越多,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跳级报考艺术类院校,很多孩子的压力比雯雯还要大。”

教育专家分析:现在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输在起跑线、或者想让孩子在某个方面出人头地,而强迫孩子参加某项课外兴趣班。比如学习美术、音乐等,就是为了孩子以后参加考级、升学增加优势。

但由于目的功利,出现的弊端就是: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在成年后就难以具备成功所需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内在的学习动力。而对于真正的成功来说,内在的动力要素,要比才华、技能本身重要得多。

误区二:急于求成,只重结果

娇娇是个很文静秀气的女孩子,娇娇的妈妈想改变娇娇过于文静的特点,让她活泼起来,所以在娇娇4岁的时候带她去学习游泳。娇娇很怕水,在泳池旁边说什么也不敢下水。游泳教练把娇娇强行推到水里,并告诉娇娇妈妈,“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但是从那以后,娇娇再也不肯去学习游泳了,一说游泳就撕心裂肺地大哭,而且更加怕水了,连洗澡都不肯在浴缸里面。

专家分析:像上例这样超出孩子内在发展规律,以及占用孩子的游戏时间和其他爱好,一心让孩子学习某种技能的做法,已经离兴趣培养的初衷越来越远。这不仅会大大挫伤孩子的求知欲,还会对兴趣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最重要的是违背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家长只是努力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这样被家长催促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无法发现自我。其结果是,由于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缺失,孩子的成长过程毫无快乐可言,而当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他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幸福感和生活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在课外兴趣学习上,在普遍的教育中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其结果很可能让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导致青春期叛逆,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定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教育专家还认为,有的学生家长可能是这样认为的:虽然孩子不懂现在学习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会懂,而孩子现在学习的东西对他们的将来会有帮助。这是一种现在“为将来生活作准备”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就像牛吃草反刍一样,孩子的学习也有这样一个过程。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关越

编辑:刘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1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