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把钱放在哪里最安全?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有些人会购买珠宝、贵金属保值,有人会投资各类基金增值,有人会放在支付宝里,有人会换成现金铺满了一整面墙还说:“我一分钱都没敢花”。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哪种存放方式,都没有存在银行里更安全。这不是全球行之有效的规则,但起码在中国,存放在银行中可能在货币保值方面不会太理想,安全度则是最高的。
那么如果银行倒闭了呢?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银行还能倒闭?”,答案是肯定的,银行会倒闭,在国际上银行倒闭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摩根大通、雷曼兄弟这类的投资银行都曾几度面临倒闭的风险,我国的国情有所区别,因为最早银行都是国有的,所以很难出现倒闭风险,但在银行监管政策放宽之后,有许多银行不再是国资,所以,我国的某些银行也会倒闭。我们以我国首家倒闭的银行为例。
我国第一家被人民银行宣布倒闭的银行是海南发展银行,这家银行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金16.77亿元,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43家大股东,包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
在20世纪90年代,海南的房地产先于内地进入了火热模式,炒房、炒楼的疯狂一点也不亚于如今房地产市场。“要挣钱,到海南;要发家,炒楼花。”这句顺口溜也在诉说着当年海南房地产的兴盛场面,不到2年时间,海口的土地出让价从十多万一亩被炒到了几百万。在这种风气之下信托机构把大量资金投入进了房地产,并通过高额利息来募集资金。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其中一家。
但房地产就像一阵风,刮过去之后大批的高额利息储蓄资金没办法收回,当储户向银行兑付存款时,海南发展银行已经无力兑付大额取款业务了。得知这一消息的大批储户涌到银行大厅要求兑付存款。挤兑现象导致银行资金更加紧张,储蓄额急剧下降,房地产没有了银行的支撑瞬间崩盘,房地产的崩盘又直接导致银行信用危机,债务无法清偿。
最终,国家特殊拨款34亿救市,但海南房地产在当时已经成了一个填不满的大窟窿,海南发展银行最终走向了倒闭的结局。
通过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非国资银行由于资金池有限,并且以商业运行为目的,为了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往往会以高额利息吸引储户储蓄,或开发某种高额利息的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这就是为什么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的利息低,且条款不那么友好的原因,因为没有资金困扰,又并非是完全为盈利的商业银行所以存款利息相对较低。反观平安银行,给出的利息就让人欣慰的多,是因为银行会利用储户资金来“钱生钱”。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旦银行投资失败导致储户挤兑,最终都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你在银行的贷款还要不要还?储存在银行中的钱还能要回来吗?答案很可能对储户来说不太友好,贷款是正常还款的,而储蓄最高只能拿回50万元。
一般来说,倒闭的银行债务会有第三方银行接管,债权会转移至接管银行,你欠银行的钱只是换了个债主子,该还多少一分钱都不能少。而根据《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银行破产后储户最高赔付50万元,储户存款小于50万的可以全额兑付,高于50万的只能拿回50万。但从海南发展银行的案例来看,因为是海南省政府作为银行主体法人,所以最终这笔钱会由海南省政府解决。海南发展银行高于50万的存款也是全额兑付的。
所以,银行破产后,储户的利益能否全额保障,其最根本的条件还是要看银行主体,如果是平安银行破产,平安银行的股东主体即不是国资,也不是某地政府,甚至不是中国企业,而是摩根大通和其他外资机构,那么储户极有可能只能拿回50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