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球时报2020年会的夜话上,我向参会学者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对外部世界是硬了还是软了?中国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世界相处?现在的方式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调整?
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大概六成专家学者认为是硬了,两成认为并不硬,两成认为要分情况而定。虽然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现摘编一些精彩观点。
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赵小卓曾在澳大利亚国防大学待过一年,当时班上有42名学员,来自48个国家,基本都是亚太地区的,来自中国的就他一个。赵小卓表示,他当时有一个挺深的感受,就是周边国家有点“怕”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强大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中国更强硬了。赵小卓认为,中国正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强国,软硬实力都要跟上,实力到了,有什么话不一定非要高调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赞同赵小卓的观点,他补充说,中国手里已经有了棒子,更要把话说好。中国不能做一个情绪化的大国。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开玩笑说,现在中国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感觉腰板硬了,过去在菜市场跳,现在都跳到故宫去了。他认为还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我们对外表达的时候,需要追求“信达雅”,讲的话不是说越硬越好,不能自己爽了,吓到了别人,要“润物细无声”。张家栋强调,尤其不能放空炮,讲了很多狠话,但最后也不能落实,反而伤害了中国的威慑力。
海军研究院研究员张军社则不同意中国变得强硬了。他说,很多问题要看事实,中国并没有强硬,只是做了必要的措施,尤其在行动上不算强硬,海上维权都是我们在被动的反制、反应,我们从不惹事,也不怕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田文林认为,硬还是软,都是一种手段,不能说强或者软就是好的,要分清楚。准确地说,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看是否涉及到我们的正当利益、合法权益,尤其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力量又能够购得到。如果我们不采取强硬态度,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好处。田文林补充说,现在中国该软还是该硬,要分对象。美国2017年已经把中国列成战略竞争对手,这些年出了好多杀招。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中国作为大国,连基本的国家利益都不能捍卫,何谈大国崛起?
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我也谈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我认为,到底是软还是硬,要看跟谁比,比如说环球时报跟CCTV比,肯定没有CCTV强硬。如果华姐姐和蓬佩奥比,远没有蓬佩奥强硬,蓬佩奥不仅强硬还很粗暴。如果中国跟美国比,既在国家实力上远远没有它的强大,在对外姿态上也远远没有它强硬。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对外强硬姿态,其实都是冲着美国说的。这都是防御性质的,都是因为美国先骂我们,美国又比我们强大,我们感觉受了美国欺负,要回骂过去。但本来是骂美国的,没想到墙角下蹲着一堆人偷听,比如日本等等国家,他们听见后就紧张,觉得中国很强硬。
这首先要提醒我们,中国人现在说话一定要注意,真的不是对着一个人说,是对着一堆人说,对着世界说。内宣和外宣的界限已经不清晰了。另一方面,存在一个外界对中国误判,过于敏感过度反应的问题,它们往往过度解读了中国的对外姿态。
我认为,外宣绝对不能是讨好别人,非得让别人高兴。我们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很多人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外宣。对此我很不赞同。本来你很不高兴,却表现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这不是虚伪吗?不是让别人误判吗?所以,对外表达就是要真实地表达中国人对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情绪。
最后,我认为,现在不少人说中国太强硬了。但等到中国的实力超过美国的时候,就是中国像美国今天这样强大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一定比今天的美国更温柔,我确信这一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2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