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戾太子的教训:将自己的命运交于他人、优柔寡断

戾太子的教训:将自己的命运交于他人、优柔寡断

戾太子,指的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与卫子夫所生。在武帝朝前期,一者汉武帝英明神武,头脑清醒,二者卫子夫很受武帝宠爱,三者卫青是大将军,统帅大军,北征匈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在这种情况下的刘据,作为一名太子,虽然他的性格与汉武帝不同,但是他的太子位置还是非常稳固的。

但是到了武帝后期,刘据太子的地位开始动摇。这里面的原因,从外部情况来说,一是因为这时候的汉武帝已是年老昏聩,不再如前期那般头脑清醒了;二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相继离世,卫家的权势已无法再与之前相提并论;三是卫子夫失宠,汉武帝开始宠爱其他妃子。这些外部因素,导致太子的地位在朝中岌岌可危。

但是,外部因素始终是客观的、次要因素,刘据最终失败的主要因素还是其主观的内在原因。

一是因为刘据过于乐观,将自己的命运交于他人之手,而不是由自己牢牢掌握。起初,太子因为是长子,而且汉武帝是中年得子(汉武帝29岁生的刘据,在古代作为一名皇帝,已是非常晚了),所以汉武帝非常宠爱刘据。但是,随着刘据年岁增长,武帝发现他性格、才能都不像自己,就不再那么喜爱这个长子。后来,武帝自己想明白了,觉得不能每个皇帝都像自己一样。因为都如武帝自己这般喜好征伐,那么国家就很危险了,所以再看刘据的时候,武帝觉得刘据能让民休养生息,就觉得他是适合接任自己的人选。

但是,武帝还是不如之前那么喜爱刘据。刘据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为人宽厚,与朝中执法严苛的官员意见不一致,得罪了不少大臣。于是,就开始有不少人去武帝那告太子的黑状。在这种情况下,刘据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主动去澄清,然后再想办法处理好与这些大臣的关系,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待自己登基之后再去收拾这些大臣,反而是听之任之,觉得他父皇汉武帝足够英明神武,不会对他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要知道,古人也说过"三人成虎",可能开始时武帝是真的不相信那些造谣的话,但时间久了,说的人多了,也难免心里会有疙瘩,而心里有了疙瘩,刘据的太子位置就不稳固了。

最终,在这些人的造谣中伤之下,太子刘据被逼得不得不起兵了。

二是刘据过于优柔寡断,行事不果决。太子发兵起事后,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这种情况下,唯一的生路,就是不抱任何幻想,先掌握长安的控制权。而长安的控制权,一是造势,让大臣归附,二是掌握兵权。但这两点,在刘据的优柔寡断之下,一个也没有做到。

刘据起兵后,长安城内尽是传言太子反了,没人肯归附太子。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兵权。当时太子去召北军的指挥官任安,让他发兵。任安接符节而不发兵。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听之任之了,也没有再想办法搞到这支守备军的控制权,致使他最后只能在武帝的大军逼迫下,自缢而亡。

综上所述,戾太子虽然是被人迫害,但其失败缘由不能不说是与其性格、行事作风有很大关系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284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