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藩镇割据,毁灭盛唐的利器,分裂,国家走向虚弱灭亡的道路

藩镇割据,毁灭盛唐的利器,分裂,国家走向虚弱灭亡的道路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央的宦官架空皇帝搞得如火如荼,地方的诸侯大吏也不是吃醋的,既然你皇帝都被架空了,我们干嘛还要乖乖听话?只要有一个人有这个想法,顿时就会影响一大片,因为自家老婆都说,你看隔壁老王拥兵多少多少,你这个没出息的还不练兵?难道你想让老王把你老婆抢去暖被窝?

如此一来,大家都忙着增强自己的实力,这里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自保,有一部分人看到了未来称霸的机会,这就是大唐的藩镇割据,藩镇也叫方镇,就是军镇,原本是用来镇守一方,保卫中央的,和我们现在的军区差不多,最早大唐划出了十个藩镇,这就是著名的“天宝十镇”,天宝十镇中有九个镇的长官是节度使,像安禄山就掌控了好几个节度使,剩下的一个叫做经略使,十个镇的兵力很多,差不多有五十万军队,是中央禁卫军的五倍多,这要是打起来,中央根本没戏,当时的唐玄宗不管这个,也没考虑到这个,也就李林甫考虑了把这些藩镇的节度使换成外族的番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本族人抢夺他的权力。

安史之乱爆发,李林甫换了好多番将,这些人忠于中央的时候是固若金汤,反起来就是砸锅了,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最惨痛的是百姓,任何错误,都是最弱者买单,所幸安史之乱中的反叛分子内部矛盾爆炸,可是大唐的王族并没有吸取教训,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看到了问题,却一时间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我认为,他们是没有看到,没有意识到重要性。



既然大唐还在,宦官又如此怂恿,皇帝就喜欢享乐,心情一高兴,就给手下干活的人封官进爵,这样一来,原来的军镇数量再一次增加,这锅杂烩越炖越烂,等到唐德宗的时候,藩镇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个,而且每个藩镇都有着不小的势力,除了长安城,其他的都是藩镇,你说可怕不可怕?

那如此多的藩镇是怎么来的?第一,就是从中央派出的,为了酬劳那些平叛有功的人,一个人造反,一堆人平叛,这样以来,越堆越多,第二就是安禄山和小兄弟史思明的手下,没错,就是安史之乱中投降的那些将领,他们可不是汉人,而是胡人,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了,可他们并没有结束,依旧在那些胡人较多的地区掌控着权力,中央其实没有实力去彻底消灭他们的,也不现实。

胡人的民风彪悍,汉人喜欢吟诗作对,文化氛围都不一样,可以说,这些胡人有着自己的自治区,在自治区内任命官员都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中央派出去的也不是那么听话,鞭长莫及,拥兵自立,藩镇的老大节度使都要看藩镇的将领态度,可以说,中央已经失去了节度使的任命权,通常节度使都是由地方藩镇自立,然后中央再给予认可,这完全就是中央在保留面子罢了,最重要的是,皇帝管不了他们,他们之间起了摩擦,自然是强者可以欺负弱者,不过都是军阀,弱者往往也不屈服,谁也不能一口吃下对方,于是乎摩擦不断,小规模冲突不断。



中央是没有丝毫面子了,之所以中央还能存在,就是道义上的问题,就算现在把中央给干掉,他们还得混战,就像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没有绝对的力量,是统一不了的,就在唐德宗三年(782)十一月,河北的四个节度使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宣布独立,中央当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就派人前去平叛,派去的这个人叫做李希烈,李希烈出身于安史之乱,他是安史之乱中剩下来的将领之一,可惜的是唐德宗看错了人,这李希烈刚一到河北,就被河北的四个小老弟怂恿一起造反,说我们四个让你做大哥,你做皇帝,李希烈想了想还就同意了,针对于这种情况,唐德宗一下子就想起了之前这李希烈把养父和元帅都驱逐自己上位的事情,上次李希烈自封节度使,中央无奈默认,这次又要称帝,咋办呢?

得派人就去解决这件事,于是乎,颜真卿出马了,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书法大家,在唐代首屈一指,但同时他还是抗战英雄,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直在敌后工作,颜真卿的哥哥叫做颜杲卿也是一个英雄,他死的或许不是那么壮烈,却让人悸动,因为他是在被俘后骂贼骂死的。

颜真卿和哥哥颜杲卿都是刚正不阿的人,让颜真卿去处理李希烈这件事,这有点像火苗进了炸药包,果然,颜真卿一到叛军的军营,李希烈手下的亲兵和养子顿时刀枪相向,破口大骂,颜真卿是何人,他的哥哥可是骂人骂死的,面对这种场面,颜真卿丝毫不慌,李希烈作为将领,自然是好生护着颜真卿,将颜真卿这位太子太师请进军营,然后拿出来河北四个藩镇给自己的信,说四个王同时拥戴我为帝,难道不能说明什么吗?



颜真卿冷笑:“四王?四个凶煞罢了”,四个藩镇的使者还在,说颜真卿来的正是时候,让李希烈做皇帝,颜真卿做宰相,颜真卿则是抬出家兄颜杲卿的名号,说老夫年近八十,只知守节而死,岂能受此蛊惑?颜真卿真是一点儿都不怕啊,他就不怕这群人把他给杀了,就像他哥哥颜杲卿一样,他破口大骂这群人倒行逆施,将来定是死无葬身之地!

李希烈显然不是好好先生,之前客客气气请进行营,就是为了拉拢颜真卿,既然拉拢不来,那就定然不能留着,于是把颜真卿带到外面,让颜真卿看一个大坑,还起名叫“坑颜”,说白了就是埋颜真卿的,颜真卿却说:“何必如此麻烦,拿把剑来就是!”

李希烈已经踏上了叛乱这条路,一个颜真卿自然拦不住他,于是乎,朝廷见来文的不行,那就动手吧,亮剑吧,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按照中央的指示,带着五千人从泾州出发去襄城作战,可惜半路上就发生了兵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是兔子国王,喜欢文章请各位看官点点赞,点点关注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09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