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满清人口稀少,中原百姓为何甘心被统治,还长达几百年?
一说到清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用腐败无能、不思进取来形容,这是因为近代史与清朝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而近代史的普及程度又很广泛,受之影响所以大家对清朝会有如此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时其国力还是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直到晚清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引发了之后的百年大辱。在当时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内人口达到三亿之多,而满人只有三百多万,那么为什么三亿人口的中原百姓会被满清统治长达近三百年之久呢?
满清在山海关大胜,歼灭李自成后顺利建立了满清国度。由于明朝灭亡时,政权机构未能得到破坏。所以满清入关后基本延续了明朝的的制度,而八旗制度说白了也只是换汤不换罢了。既然制度上没有大改革,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变化。反而之前明朝时,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满清掌握政权后这一情况得到了解决。而且当时建国的清朝,并不像之前的朝代,清朝时皇帝一个人说的并不算,一个国家是由皇帝和各个满权贵族一统治理的。更是延续了明朝取消宰相这一职位的政策,而且因为八旗制度的存在所以文武百官是不敢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更不用说民间起义了。
清朝入关之后,废除了圈地令,将土地还给农民,更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根据多少授予官职。到了康熙末年,全国的荒地基本都得以开辟,可耕面积达到了十八亿亩,突破历史新高。受之影响清朝百姓人口也从满清入关时的五千万,到道光年间的四亿人口,发生了狂暴式的增长。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在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是擅长步兵作战,对待骑兵并不擅长。因为我国属于农耕大国,很少对骑兵有专研,所以对骑兵一直处于无可奈何的局面。满清用六万骑兵把李自成四十万大军打的溃不成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在当时由于清朝的管控寻常百姓是很少接触到马的,即使从军也不会被分到骑兵营。所以在绝对的武力压制下,百姓想要反抗谈何容易,即使有人反抗也都很快被清朝打压下去了,久而久之百姓也就无心反抗了。
清朝统治后,因在疆土的扩张已经达到了顶峰,于是后面更注重的是内政的巩固。清朝统治者为防止反抗,就开始了思想上的禁锢。从个人作品中摘取自居,编织罪名。史称“文字狱”只要有任何在文字上表示对当朝不满,或暗讽之类的内容都会被压入大牢,甚至株连几族。朝廷中的官员也只是听从皇帝的指令办事,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当时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没人敢私自议论朝政,清朝从根本上禁锢的百姓的思想,说都不敢说,哪里还敢谋反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只要能吃饱穿暖,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别的一切和自己都没关系。明朝末年时明朝解除海禁后,就已经开始和外国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了,加上南美农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在当时已经大量提高,紧带而来的就是人口的暴增,中国自古都有传宗接代的思想,在能吃饱饭的前提下,谁家会介意多要几个孩子呢?而在满清接替了明朝后,不但延续海外贸易的发展,甚至还强于前朝。再加上当时满清的主要战斗力还是满人,而中原的百姓很少去当兵,百姓更加安居乐业,谁还管皇帝是谁?
纵观清朝历史,虽然是满人统治,但纵观朝野当官的还是中原人士居多,而且清朝也并没有因为文化差异而限制中原百姓的思想,并且极为推崇儒学。百姓的思想观念和之前一样,国家制度也没变,百姓自然也无心反抗了。
其实总而言之,百姓想要的无非是安定与足食。历史以来大多数民间起义也都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百姓们家破人亡,走投无路,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既然没了生存的根本,就会谋生反意来取代政权。而反过来,如果一个政权给百姓带来的是安居乐业,和平繁荣,那么百姓又何必弃美好生活于不顾,反而铤而走险走向谋反之路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2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