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邺城总体面积并不大,留供居民使用的里坊区面积很小?

邺城总体面积并不大,留供居民使用的里坊区面积很小?

本文系作者铿锵玫瑰妙妙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尽管由于史料发掘不足以及文献解读差异等原因,关于宋代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讨论还存在不少空间,可供发挥。相比于乡村而言,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居住方式,上古乡村基于人群血缘关系的管理制度无法在城市推行,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基于地域的管理制度。据记载,中国上古城市行政管理的基层地域单位称“里”。《尚书》记载有“里君”的低级贵族:“越百姓里(居)[君],罔敢湎于酒。”里君,就是管理城市地域行政单位“里”的官吏。管子向齐桓公进言如何“作内政而寓军令”,曰:“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

齐桓公剧照

​即以“里”管理城市百姓,使“通于军事”。管子认为,应该对城郭里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据《说文解字》,闬即闾,就是里门的意思。且“里域不可以横通”,即里之内只能有直通的一条路,两头设门:“置有司,以时开闭,闾有司观出入者,以复于里尉。”在这通道中间还设有中门,叫作阎。《说文解字》谓“阎,里中门也”。战国时期各地城市多实行里制,里的上一级机构为乡。另有一些记载称里之下更设有伍:“其制邑…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近年来的一些考古资料,似乎印证了上述的这些文献记述。

管子

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的秦故都雍城遗址,经多年发掘,已探明城内共有干道八条,纵横交错,东西、南北向各四条,井字交叉排列,呈棋盘状。“八条干道把城内分成二十五个似后代都城中的坊的结构”。又位于山东淄河西岸的临淄齐国都城遗址,全城由大小两大部分组成,小城是宫城,位置在大城(郭城)西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大城是官吏和百姓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东西约四公里,南北约四点五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目前已在小城内探出三条街道,大城内探出七条街道,都与城门相接,并将大城划分出十多个棋盘式方块。

陕西

有学者认为:“其实,这些棋盘式方块的划分,也就是后来都城里坊的雏形。”尽管如此,要证实这些“雏形”与后世城市里坊之间的联系,还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六朝佚名所编《三辅黄图》卷二记载汉代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张衡《西京赋》也说:“街衢相经,廛里端直”,反映的显然是前述城市里制在秦汉时代的发展,“室居栉比”,规整、宏大。其他文献记载可以印证秦代咸阳城与汉代长安城里制的一些情况,如关于里中居民以闾左、闾右相区分的制度,及秦世多次“发闾左”的史实。又如郦食其“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

张衡

西汉末元始二年,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文献中也提到了几个汉代长安城的里的名称,如万石君石奋所居的戚里与他后来徙居的陵里及魏尚所居的槐里等。不过记载很有限,要考明“闾里一百六十”全貌自不可能。数十年来,汉代长安城的考古工作成果不少,如已在汉长安城遗址内西北部勘察出的两个市,且有市墙围绕的遗迹,但对于里制却没有什么发现。学界甚至对长安郭城是否全部包括它的一百六十个里在内,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不少学者在讨论隋唐都城坊市制度时,常常径称其起源于魏晋时期,而忽略其与秦汉城市里制的联系。

秦汉古城

但不管怎样,如果说今人对汉代长安城里制之实况尚存疑惑,从魏晋时代起,中国古代城市终于形成相当规整的作为基层地域管理单位的里坊制度,则可以肯定。学者们对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里坊制发展的几个典型城市,其所关注的侧重面及解说的重点略有差异。东汉末年,曹操兴建邺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对邺北城进行了全面勘察,发现当时的里坊区划还不规整,大小不一。位于中轴街两侧的里坊面积较大,接近于正方形;而外侧的两个里坊,则面积较小,仅占大坊的三分之一左右,并呈南北向纵长方形平面。

曹操剧照

邺都的城市布局设计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它结束了三代秦汉以来以宫庙和宫殿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开创了有城市中轴线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曲英杰认为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不过相比于前代的长安、洛阳等城,邺城总体面积不大,而且由于宫殿官署面积占郭区大部,留供居民使用的里坊区面积相对有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89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