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

看完龙镇的《春秋国真有趣》这本书后,对这段历史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这个乱里面既有整个社会局面的动乱,也有各国纷争的战乱,还有每个国家内部人员血缘的混乱。社会局面的动乱,源于周室王朝的衰落,王权的衰落,引起各诸候对皇权的觊觎。于是诸侯们各怀鬼胎、各自为政,继而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导致战乱不断。

诸侯们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诸侯之间又相互通婚,以联姻的方式结合各种政治势力,以寻求更大的政治利益,通婚又产生出更多的利益集团,也致使人员关系更加混乱,常常表面是国家之间的战争,其背后却是各种亲属之间的利益争夺。国家之战加上政治集团之战再加上亲属利益之战,整个春秋战国就乱成了一锅粥。

面对这样一段乱史,我觉得应该抓住以下几点,也就能大致理清那段混乱的历史。

第一点、乱的原因。

春秋战国之前是周朝,周朝的政治体系实际情况就相当于一种联邦制,即王室具有统治权,但天子的真实力量不足以统治全国,于是让各诸侯在自己的家乡建立自己的国家,再由天子将权力下放给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分封建国”体制。

这就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天子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但天子权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权力的影响力却往往受到人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各诸侯未必会真心听从天子的命令,又或者因为地域远近的原因而藉口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而是否听从天子的命令,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天子自身的实力,当天子足够强大时,各诸侯自然是恭敬顺从,即使再有野心,也会维持表面上的君臣礼仪,可是当天子的实力衰弱时,各诸侯自然就会轻视皇权,这个世界自来是以实力说话的。

周朝时因周幽王宠爱褒姒,所以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之前烽火戏诸侯之事而不再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由盛至衰的重要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天子王权开始衰落,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反而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天子地位不断衰落。

周朝时期分封建国的体制从一定程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大家庭因儿女们长大了于是分家,虽然分了家,在初期大家长对于各个小家庭却具有绝对的权力。而周朝后期国力由盛而衰以致各诸侯开始怠慢皇室,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分家后随着家长和子女在年纪、智识、经济等方面的反比落差越来越大,于是家长的权力必然受到质疑。所以,皇权衰落和各诸侯实力的强大,是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局面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乱的衍化

面对王室皇权的衰弱,各诸侯开始蠢蠢欲动,而最早的行为也只是渐渐的不遵守以前所定制的周朝礼仪,不按时朝觐和进贡,进贡的物品也越来越少,这种对周室皇权不敬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郑庄公了。在当时,郑庄公名誉上担任着周王室的卿士(相当于总理或首相),但实际上郑庄公却并不管理周朝的政务,更不按期朝贡,进自己诸侯的义务。

于是,周平王决定撤掉郑庄公的职务,谁知郑庄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竟然来到周天子面前主动请辞职务,面对强势的郑庄公,周平王竟然怂了。先是否认自己想将郑庄公撤职的事情,再又体贴郑庄公的所谓难处,后又将自己的儿子狐派到郑国作人质,以打消郑庄公的疑心。出于规则及政治上的的权衡,郑庄公又将自己的儿子忽送到周朝来当人质,这就是历史上的“周郑交质”事件。

交换人质是诸侯彼此间为了取得信任或结成联盟时所做的外交行为,而周平王以天子之身主动向诸侯提出交质,可以说天子已将自身摆在了与诸侯同一等级的位置上了,由此可见当时王室皇权的没落。

之后,周平王死,其子周恒王上台,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之职。于是郑庄公派大夫祭仲带领军队先后来到周王室的边境温、成周两个地方,强行收割两地的庄嫁,这就是历史上的“周郑交恶”事件。这件事的发生,其实是郑庄公对周王室撤销他周朝卿士之职的报复性举动,更可以理解为是对周王室的欺侮性举动。

“周郑交质”事件中,周平王的软弱和郑庄公的强势,看似是两个个人之间的较量,其实背后是两个国家实力的较量,这时,大家还虚情假意的应个景。而之后的“周郑交恶”事件,则算是撕破脸面了。面对郑庄公的蛮横无理,周王室可以说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了,而忍让的理由无非就是实力的不足。

这两件事情充分体现了当时各诸侯对周王室态度转变的过程,即从开始的年年朝觐,到慢慢的不再朝觐,再到慢慢的不再尊敬王室,再到反过来欺侮王室,这其实是各自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果,而郑庄公可以说是第一个明显表露对王室不尊的诸侯,他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在他之后,各诸侯也算是有样学样,慢慢的也就不再将王室放在眼里了。

第三点、乱的局面

在郑庄公的“表率”下,所谓的王室如同虚设,各诸侯慢慢的不再尊重王室,转而大力发展各自的实力,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这些诸侯们或各自为政、或相互联合、或彼此联姻、或互换质子,常常是今天我和你联合起来对付他,明天就有可能是你和他联合起来对付我了。

慢慢的就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对于春秋五霸的人选,有些书籍会有些不同,大都对将宋襄公为五霸有异议,反而认为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这几人应取代宋襄公,算做五霸之一,这些看法不一而论,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之后的又出现了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而七雄也是在五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当年五霸中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摊,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事件。

从五霸到七雄,其实也就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分化或重组,这期间大国吞并小国,小国联合起来对付大国,各诸侯国之间或挟天子自重,或威逼利诱、或相互勾结,或伏低做小,都只为扩大自己的地域,增强国家的实力。

而各诸侯国内部也因争夺皇位,时时上演政变夺权之事。皇室内部各皇子个个摩拳擦掌、外戚也纷纷扶持各自势力,推选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人员上台。反正是,一切以利益多寡出发,一切以政治得失为主,真正是应了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各诸侯轮番上场,上演了一出出貌合神离、尔虞我诈的历史大戏,整个中原大地也陷入战火连连的乱世。

《战国策》曾经这样生动地描述:一场大战下来,战死者的丧葬费和伤者的医药费,再加上车马武器的损失,“十年之田不偿也”。死伤的将士“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曝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战败的国家“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状况之中。

从周朝到春秋战国,国家由整化零,同一时期多个国家并存,同时,每个国家自身内部也因夺权而出现新的政治势力,这些国家或新旧政权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相互打来打去的,一会你强一会他弱,一时你吞并我一时我颠覆你,而这一切大多都以战争的方式进行。

纵观这几百年间的实际状况,从国家层面来说,既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形象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权力继承的脉络,从社会民生来说,到处是战火狼烟,到处是满目疮痍,所以才会落下乱世之说。

春秋时期的划分是从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从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所以整个春秋战国共是549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战争几乎一直持续,且战争的规模与损害也越来越大,战争带来的伤害让人民越来越迫切的期盼和平的到来。

在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从秦孝公年代开始到始皇赢政,秦国用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强化军事统制不断发展自身实力,最终,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乱世终结者”。

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帝国,秦王嬴政,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统治者,从而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乱世,多国并存的春秋战国也由此结束,国家再次由零化整,从多权并举变成了一家强权的局面。历史就是这样分分合合,但历史总逃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本人这篇文章通过乱的原因、乱的衍化、乱的局面这三点来写,也算是让那段历史有了一个大至的脉络可寻,但这也仅仅只是个大至的框架,因为面对五霸七雄太多的故事、面对五百多年太长的历史真的是无法下笔?我总不可能再将原书的内容个个讲到,那样作者会找我打官司的。

其实,我在读这本书时,面对同一时期并存的几个国家及每个国家里发生的事情,也常常有看昏了的感觉,因为对那段历史确实是太不了解了,常常是看了好长的时间,才突然出现一个曾经听说过的人或事,而这时,才会有与自有知识印证的感觉,而对于那一整段历史,我能总结的一句话就是你打我我打你的一锅乱粥。

那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去了解春秋战国呢?也不一定,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象专业的历史人那样去做,我们没有必要去知道哪一年至哪一年,某某霸主如何如何,某某王子如何如何,某某战争如何如何,但我们可以另辟稀径,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体悟战国。

其实,就普通人来说,人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认知更多的是来源于一些传说或故事,比如郑庄公与母亲“掘地见母”的故事、鲍牙叔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的故事、孙膑被庞涓陷害而装疯的故事、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干将莫邪的故事、烹阿封即墨的故事,卫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的故事、李斯感慨仓鼠的故事。

还有一些成语,如白雪阳春、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窃符救赵、围魏救赵、田忌赛马、胡服骑射、悬梁刺股、卧薪尝胆、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朝秦暮楚、蚌鹬相持、毛遂自荐等。

还有那些诸子百家的学说及这些诸子们自身的故事,如孔子与子弟们的故事、庄子与惠施的故事、孟子与母亲的故事、荀子与李斯的故事、鬼谷子与孙膑的故事、墨子与鲁班的故事、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及当时集各种思想学说的稷下学宫。

流传下来这么多的典故成语,这每一个典故、成语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或事,而这每一个人或事,都让春秋战国的那段乱史化成了一个个清晰的画像,落在了我们的心上,而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些典故去了解那段历史、去体会春秋战国。如果说,春秋战国就如同是乱成了一锅粥的乱世,让人有身陷迷雾之感,那么,我们不如将这些个传说故事当作开胃小菜一般,来品一品春秋战国的一丝丝味道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716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