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穷到吃土的国家:全球第一个黑人主权国,80%人口极端贫困

穷到吃土的国家:全球第一个黑人主权国,80%人口极端贫困

全球第一个独立的黑人主权国家,却有80%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中,甚至穷到吃土?

别怀疑,不仅80%人口穷到吃土是真的,全国千万人口中还有28万艾滋病患者,别说铁路没钱修,就连公交车都是货车和皮卡改装的。

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众殖民者迈出“开疆扩土”的步伐,于1492年在加勒比海第二大的海地岛上岸。从西班牙版的《航海日志》中可以看出,哥伦布最初以为找到了印度或中国,直到与原生民族阿拉瓦克人(台诺人)接触后才确认只是一座小岛。

十年后,西班牙国王下令正式展开殖民进程,第一个就设在海地岛,因为前可通过巴拿马抵达美洲大陆,后可横穿北大西洋掌控非洲,自此成为欧洲人在美洲的第一个定居点。

200年后,法国海上力量的大幅增加改变了世界海图,海地岛地处欧洲、非洲和美洲三点之间的关键位置,自然引起法国人的觊觎并使用各种方式争夺海地岛。西班牙海军先是于1638年被法国海军打败(次年主力被荷兰全歼),1643年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欧洲第一陆军”又被法国击败,只得被迫将海地岛割让给法国。

拿下海地岛的法国殖民者,很快就将其定位为“军事经济岛”,先是派遣上万士兵登岛强迫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开垦田地,再源源不断的从非洲大陆运送大量黑人奴隶前来种植甘蔗、咖啡等农作物。

虽说海地岛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当时全球最富有的殖民地,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原住民和奴隶的大量死亡,尤其是被西班牙“蹂躏”过一遍的数十万原住民,千年生息却在几十年内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来自非洲各地的50多万黑人,足足占据西半球奴隶总量的三分之一。

就好比俗语说的“鸠占鹊巢”一样,因“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欠下庞大外债的法国,君主制最终还是在大革命中被推翻。而海地黑人也趁机发起革命,经过12年冲突后如愿以偿地成为全球第一个黑人主权国家,也是全球第一个将废除奴隶制写入宪法、历史上唯一一次黑人奴隶起义且成功建国的国家。

有愿意独立的,自然也有安于现状不愿从头再来的。

于是乎,中高产阶层纷纷带上细软携家带口逃离海地,因为再不走就什么都没了,就连稍有家底的人都尽量往西班牙与美国控制的南部租界跑。很快,海地岛就被分为南北两种完全不同的格局:北部全部是非洲黑人后裔,南部则以印欧和黑白混血为主,黑人至今占比也没超过11%。

与海地一心抵制白人不同的是,多米尼加选择跟随西方国家的脚步,并且允许4.2万美军进驻多米尼加(美国担心多米尼加倒向古巴),还一度发起公投欲加入美国。

事实上,在照搬西方治国和发展方式的道路上,多米尼加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也因此成为19世纪颇受世人青睐的海岛度假旅游胜地,人均收入与发展指数一度狂飙到加勒比海各国前列,有着“明日之星”的美誉。

而反观另一面的海地,独立后先是制定高度集权的宪法,将原属法国人的产业全部分给黑人,一开始在海地北部得到顺利实施,但到了更接近多米尼加的南部时却遭到抵抗,进而演变成对立并导致暗杀连连,内战也因此逐渐蔓延至海地全国,甚至同时出现南北2位“总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总统”亨利一世,模仿英国王室贵族制度大肆册封亲王、公伯男等爵位,还驱使数十万黑人修建了6座城堡和8座宫殿,仅拉费里埃尔堡的工人就超过20万,足足修了4年才完工。

分地的做法在起步阶段确实笼络了不少人心,但缺乏技术和设备的黑人很快就把原先高产的耕地荒废了,从被殖民到独立的1791年-1825年间,海地蔗糖出口量从1.63亿磅跌到2000多磅,经济收入一度跌入谷底。

祸不单行的是,法国在大革命后对白人海地产业被夺提出巨额赔偿,被拒后直接派舰队封锁了海地去往南美的航道,迫使海地答应分期30年还款,每年支付40万美元。然而,当时的海地已经穷到举国上下凑钱才能还清这40万美元。

更惨的是,2.7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地,却被分为明显不同的南面多雨水洪涝、背面却飓风连年的区别,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强飓风或强降雨袭击海地北面以致洪水不断,而靠近加勒比海板块逆冲断层的南面则经常出现地震,迄今为止有记录的5级以上地震就多达400多次。

2010年7.3级地震导致20多万人死亡,直接损失超过15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倍。也正是这一年开始,海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五个极端贫困国家”之一,超过80%人口的生活水平处于极端贫困中。

在成为“最穷国家”之前,海地的极端现状早已进入联合国及各大组织眼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卫组织的调查报告:超过10%的海地新生儿活不过5岁(2003年至今),成年艾滋病患者保持在28万-32万人之间(2004-2014年)。

实际上,海地早在地震之前就有超过43万孤儿,这些孩子要么被穷困潦倒的父母遗弃,要么父母在逃往美洲各国途中死亡或失联。地震后这个数字直线飙升到60万,从2010年到2017年,全球各大儿童基金会与慈善组织都在倾尽全力援助海地儿童,却也只能保证这些孩子每天的消费在0.5美元左右,也就勉强维持生命的水平。

全球“知名”的海地泥饼也因此诞生,海地成年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效仿土著阿拉瓦克人吃泥补充矿物质的做法,从地下数米处挖出淤泥,经过简单过滤后加盐晒制成泥饼。从营养角度来说,海地泥饼没有任何能量能被人体吸收,但这种特殊的泥饼确实可以令人产生饱腹感,并且对人体的伤害也远比“观音土”要低的多。

尝试过的人一定知道,但凡有其他选择,任谁也不会去咀嚼这种除了淡淡盐味之外,满嘴泥浆夹带沙土的生涩口感(我试过,吞不下去)。但这些对于部分海地人而言,仍然是唯一的食物来源,以致这种泥饼直接进入市场售卖,成为多数苦力工人的唯一主食。

1200万人口的国家却有30万艾滋病患者(不含未成年人),可想而知海地的医疗条件有多么落后,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染水源以致各种传染病肆虐,海地人均寿命也因此常年处于50岁以下。同理,海地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也几近于无,唯一一所大学长期依赖捐助,中小学更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有要求学生“一三五和二四六分开上课”的现象发生。

见过没有铁路和高速的国家,但第一次见到把货车和皮卡车改装成公交车的,这就是全球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一个穷到吃土的加勒比海岛国:海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119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