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已从“不劳葱岭使,常得进君王。”中走进千家万户,是普通老百姓随处可见的水果,那么葡萄这种常见的水果,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古代医书中对葡萄的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上说“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轻身,不老延年。可做酒,生山谷。”意思就是说:“葡萄,味甘,性平,主治湿邪痹阻于筋骨,能加倍增添气力,增强人的记忆力,使人变得肥胖强健,耐饥饿,可以祛除风寒之邪。长期食用还能使人身体轻便,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葡萄还可用来酿酒,葡萄生长在山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葡萄生食或酿酒饮服还能通利小便,催痘疮快出的功效。魏文帝曾盛赞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美多汁,除烦解渴。葡萄还可酿酒,虽容易醉,但是醒酒也快。其他的各种水果,没有能与它相提并论的。关于葡萄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史记》中记载,大宛国用葡萄酿酒,能够贮存十几年不变质。张骞出使西域时采集了一些葡萄种子带回种植,中原便从此开始有了葡萄,渐渐地也就有了葡萄酒。《物类相感志》中记载,将麝香放入葡萄树皮内,则葡萄藤香气四溢。如果将葡萄藤穿过枣树,则葡萄的味道更甜美。
2.《本草纲目》中记载“葡萄,折藤压之最易生。春月萌苞 生叶,颇似瓜萎叶而有五尖。生须延蔓,引数 十丈。三月开小花成穗,黄白色。仍连着实, 星编珠聚,七、八月熟,有紫、白色。西人 及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货之四方。蜀中有 绿葡萄,熟时色绿。云南所出者,大如枣,味 尤长。西边有琐琐葡萄,大如五味子而无核。气味:甘,平,涩,无毒。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 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3.《滇南本草》中记载“石葡萄,生于石壁,倒挂而成。高仅一、二尺,亦如家葡萄,而小如乌饭果样。采取服食,乌须黑发。又治小儿痘疮、发痘助浆,陷者能起,烂者能平,奇效异常。”可大补元气,舒筋活络,治疗阴阳脱证,又可治宝宝的盗汗虚证。
4.清代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葡萄,御风寒、强筋骨、止咳安胎。胎上冲心,煎汤饮,无则用藤叶亦可。” 可补气,滋肾液,益肝肾,强筋骨,止渴,安胎等。
5.《本耳再新》中记载:暖胃健脾,治肺虚寒嗽,破血积疽瘤。
6.《陆川本草》中记载:滋养强壮,补血,强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惫,血虚心跳。
2.现在医学对葡萄的研究:
1.现在医学研究证明,葡萄可抗病毒杀细菌,对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可杀癌抗癌,防止正常的细胞癌变,并能抑制已癌变的癌细胞的扩散,抗贫血,常饮红葡萄酒,有益于治疗恶性贫血,降低胃酸,利胆,可治疗胃炎,肠炎,呕吐等。补益和兴奋大脑神经,对治疗神经衰弱和消除过度疲劳有很好的效果,能帮助人体积累钙质,促进肾脏功能,调节心搏次数。另外,葡萄的跟、藤、叶等有很好的利尿、消肿、安胎的作用。可治疗妊娠恶阻,呕哕,浮肿等症。
2.葡萄皮中富含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增强免疫能力等作用。葡萄皮中还含有单宁,它具有抗过敏、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葡萄的抗癌作用主要来自于葡萄皮,所以平时吃葡萄时,尽量带皮吃掉,这样才能不让大部分营养物质流失掉。
3.葡萄果浆中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12和维生素C以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葡萄糖。葡萄中的多种果酸有助于消化,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睥和胃,治疗慢性胃炎,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症、还有疲劳过度大有益处。因葡萄中的葡萄糖可被人体快速吸收,对低血糖的人可快速恢复。
4.葡萄籽95%的成份为原青花素,其抗氧化的功效比维生素C高出18倍之多,比维生素E高出50倍。花青素具有强抗氧化、抗突变、减轻肝机能障碍、保护心血管等功能。
5.不同颜色的葡萄,对人身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红色葡萄含逆转酶,可软化血管,葡萄皮中逆转酶含量丰富,心血管的病人带皮吃更好哦。白色葡萄有一定的补肺气及润皮肤的功效,经常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宝宝可多食用一些。紫色葡萄富含花青素和类黄酮,有抗氧化作用,可对抗和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常吃紫葡萄对延缓衰老、减少皱纹的产生有一定作用。产后的妈妈们可多食用一些。绿葡萄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吸附肠道壁的毒素,促进排毒。易便秘的宝宝或产后易便秘的宝妈可多食用一些。
3.葡萄虽好,可不能贪吃哦:
葡萄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食用过多容易造成腹泻,因而脾胃虚寒者和小宝宝不宜多食。葡萄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吃完后会被人体快速吸收,使血糖上升,故糖尿病患者须忌食。孕妇也不要食用过多,由于葡萄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过多食用会造成孕妇羊水过多。宝宝在吃完葡萄后,家长朋友们要及时的给宝宝漱口,避免龋齿的发生率。
吃葡萄有这么多好处,宝宝们让我们吃起来吧!(可不要贪吃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8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