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上古时代的四大能臣,你知道都是谁吗?细说上古元勋们

上古时代的四大能臣,你知道都是谁吗?细说上古元勋们


“上古三代”即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无论是在国人的印象中还是外人的眼中,都是神秘且不易被探究的时代。上古三代的王朝建立、王室传承、制度礼法等等,都是我们所关心并且好奇的。今天就以辅佐建国的能臣为主题,来简单得说一说。

一.夏:伯益

对于伯益的认知,比起夏朝的开国功臣,人们相较更为熟知的是其作为亲人先祖,即嬴姓始祖的身份。伯益本名大费,《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道:“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经过考证,伯翳是其另一称呼,益是他的名字,伯则是帝尧时期受封的封赐之名,比如大禹就曾被帝舜赐封为“伯禹”。

在关于说明伯益的身份地位的资料中有一条十分重要,《论衡·逢遇》中记载:“禹王天下,伯益辅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伯益在夏朝建立中一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才能在建国后辅治夏王朝。



大禹治水千年来所为人津津乐道,其“疏浚河道”的方法跨越了时代。那么,大禹治水时,作为大禹的得力部下,伯益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治水期间,伯益主要负责导山。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与伯益的另一个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伯益是朕虞,也就是执掌山林川泽之人。据记载,伯益精通山林、川泽、鸟兽之事,与后世的农、林、牧、渔、矿、水利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样的能力也使得他能够在治水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从而被大禹如此信任。身为朕虞,伯益通鸟语、驯鸟兽,推进了我国早期畜牧业的发展,将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

除了治水之功外,伯益追随大禹平定三苗之乱,有占岁、凿井、造箭之功,提倡德治法度,主张勤政爱民。历任尧、舜、禹三帝,伯益是名副其实的辅国功臣,功高德昭,地位显赫。

伯益是虞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实干家。尧、舜、禹三代都分别以部落首领、联盟官员、和助手等身份参与政治。特别是在皋陶早逝后,一举成为禹的继承人,并且帮助大禹管理政治。并且由于大禹在治水时身体受损,晚年伯益与之共掌天下政治,在大禹逝世后直接掌管整个华夏部落联盟的全部政权。最终因夏启联合其他党派,打压排挤之下丧失帝位。先秦典籍中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观点不一,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古代“禅让制”向“家天下”方向之间的转化,也就是过渡阶段。



伯益的政治能力与才干远超他人,《尚书·大禹谟》中有着相对详细的记载。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且大禹的光芒太胜,人们几乎对伯益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到了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伯益这个人,更遑论其事迹了。

二.商:伊尹

相较于伯益相对比较冷门、无人问津的状态,伊尹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出名的,毕竟是大名鼎鼎的“厨圣”伊尹。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写道:“治大国,若烹小鲜。”笔者认为,如果将其引用到对伊尹的理解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由于史料的缺失,加上年代久远,关于伊尹的记述并不多,更多的则是不太靠谱的传说。伊尹又名伊挚,一般都是称赞他辅佐商汤翦灭夏朝,以及做太甲的师保。伊尹在扶汤过程中,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籍、规章制度,以帮助商汤稳定建国初期的社会秩序,并使经济得到发展。在伊尹的从政经历中,其厨师身份与“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是其两大理论,既是政治主张,也是直至今日中国烹饪的规则。



伊尹被封为“商元圣”,是贤臣良相的代表性人物。在《竹书纪年》出土之前,人们对伊尹普遍采取褒扬的态度,历代将其与周公相媲美,认为他是忠臣良相的化身。但在《竹书纪年》出土且其中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可后,其中关于伊尹攫取政权等说法被人们逐渐接受。在这样的条件下,伊尹的形象崩塌越发迅速,其形象也从忠臣良相变成篡位失败被杀的逆臣。一代名臣却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不得不令人叹惋。

三.西周:姜子牙与周公旦

西周为什么这么特殊要介绍两个人呢?两点原因。第一,上古三代中,西周离我们相对最近,并且西周的礼乐制度仍旧可以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蛛丝马迹,影响深远,且史料相对丰富,那么介绍的人自然也就相对多一些。第二,武王伐纣成功后,武王仅在位三年便去世,继任周天子的姬诵不过十二岁,于是任命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与召公奭辅政。在这期间,周公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在伐纣之征中的贡献。因此几经取舍下,笔者决定将这二人全部列举出来。



尽管大家非常熟悉,但是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姜太公的事迹。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路遇西伯侯姬昌,并被拜为“太师”,从此出山辅佐姬昌成就霸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是伐纣集团中名副其实的首席智囊团,无论是姬昌还是姬发,对太公都始终礼敬有加。姜子牙的一系列行为也很好的回馈了这父子二人的礼待,成为西周的军事统帅,也就是“三军统帅”,辅佐周王室消灭商周,最终在武王时成功,建立西周,可谓是武功卓绝。随后帮助周公旦和召公奭辅佐年幼的成王诵,三监之乱时辅佐周公平定叛乱;随后又完成了辅佐康王登位的使命,最终亡于镐京,时年139岁。

除了对西周的建立与兴邦鞠躬尽瘁,在打理自己的封地——齐国时,姜子牙也十分细致。因为伐纣之征中功勋卓绝,姜子牙被周天子封在齐地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建国以后,姜太公奉行以法治国,安定民心。除此以外,太公积极选拔人才,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政治上任人唯贤,文化上政策开明,农业、工业、商业齐头并进,加上地理位置优越,这使得后来齐国称霸成为历史必然。无论是扶周灭纣,还是对自己封地的治理,都突显出了姜太公杰出、卓越的政治能力与军事天赋。这样看来,姜太公似乎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治国者、政治家、军事家,周公旦如何与之相媲美呢?



相比起对太公事迹的头头是道,大部分人提起周公旦都是一脸茫然。事实上,周公旦是真正奠定了周礼的存在,对于西周社稷的稳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位不过三年,武王就因病去世,成王诵登基时才十二岁,年纪太轻,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就被选拔出来世代辅佐周天子(在伐纣之征中周公旦也是与姜太公同等重要的人物)。周公旦作为第一任周公,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在有名的三监之乱爆发时,周公奉命东征,平定乱党,扫清外围势力。在周天子地位彻底稳固下来后,周公又开始着手建立西周的制度。他集夏商二朝的遗法,集上古之大成,开后世之规模,最终制作了礼乐,也就是周礼。周礼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呢?直至今日,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仍旧是在受周礼影响下而形成的。如果没有周礼,国人的意识形态就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周礼之完备,令孔子都赞美不已,一生孜孜以求。相较于伊尹是不王而王,周公是王而王,名正言顺。在历史上,周公被称作圣人。摄政时呕心沥血,成王长成后立刻交权,功成身退。周公虽名声不显,但却几乎以一己之力建成了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秩序社会。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规律,上古时代的辅国能臣们走的都是同一个路子:辅佐君主翦灭暴政的前朝,建立自己的全新的国家与制度。在第一任君主去世后,继续辅佐下一任君主,并且在君主有了理政能力后干脆利落的交还政权,功成身退。这似乎是带有滤镜一样的结果。



伯益、伊尹、姜子牙、周公旦,这四者哪一个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无论是神权思想影响下的夏、商二朝,还是“以德配天”进一步思想下的西周,建国初期涌现的人才都为国家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进步作用,何况是这四位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味地批评否认上古时代的思想显然是不对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这一类的辅国能臣,哪怕不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可以增长自身的能力与见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姜子牙、周公旦,但是尝试一番又未尝不可?

参考书目:

[1]姜越:《青铜时代》,群言出版社,2015

[2]冯慧娟:《中华上下五千年·夏商周》,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3]张富祥:《与夏商周年代研究》,中华书局,2013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2561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