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成年人的“自杀式付出”:有些交情,投入越多崩得越狠

成年人的“自杀式付出”:有些交情,投入越多崩得越狠

最近在跟朋友聊天时,他跟我说了这么个感受:

每次跟朋友聚会,他都是充当组织者的角色。

KTV负责切歌加酒水,吃饭负责找位置搞气氛,一圈下来自己很累,玩得也不尽兴。

还有可能出现些众口难调,自己夹在中间的尴尬情况。

我反问他:

“你每次都在付出,其实你内心更希望当个参与者吧?”

他发了个无奈的表情,说道:

“我也想啊,可是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多做点什么不是应该的吗?”

无论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种鸡汤,似乎都在教我们:

吃亏是福,无私付出才能换得真心。

然而,理论终归是美好的愿景,现实却没有掉落的馅饼。

有时候,我们付出的是劳累,收获的是心累。

付出后,别说没把所谓的人际关系做起来,甚至还可能里外不是人。

我把这种情况,毫不夸张地称之为“自杀性付出”。


01 非顺应本性的付出=自虐

上面那个小伙伴,看似是在为了能跟大家搞好关系而付出,可最后还委屈了自己。

终其原因,是因为他的骨子里,就不是组织者的角色。

有些人,本性就是喜欢忙前忙后,帮大家解决一切,然后享受这个成就感。

他们在别人眼里是热心的老大哥,但在自己眼里,他是乐在其中的,完全不觉得这算是牺牲和付出。

但我这个朋友不是这样的人。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是后天学习到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超我”告诉他:

这么做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有利于搞好关系。

而人与人之间,是有情绪感知力的。

一个是用本性去付出,另一个是在“超我”的规范下付出。别人的体验不一样,你自己感受也不一样。

我们常把情商挂在嘴边,但情商究竟如何定义,很多人说不明白。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萨洛维和梅耶,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给出了情商5个维度的定义:

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情商的定义,把“了解自身情绪”,放在了第一位。

由此可见,先把自己活明白了,是谈人际关系、谈付出的大前提。

蔡康永曾在采访中,被问及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他表示,传统意义上来说,林志玲应该是公认的高情商。

因为她总是挂着笑脸、温柔待人,宁愿不带个人情绪,委屈自己去成全别人。

其实,周杰伦才是真正的高情商,因为他在公众面前是有情绪的人。

而且他的喜怒哀乐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并不会觉得被冒犯。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本性没有正确认知,体察不到自己的时候,很难想象他能正确地感知他人。

此时委屈自己,为了搞好关系的目的,一味地付出,自然有可能出力不讨好。

当你感觉到刻意地付出,让你在一段关系中日渐疲惫的时候。

不妨摘下面具,用你本来的面目去交朋友混圈子。

能在你最自然的状态下,和你处得来的朋友,才值得你去付出。


02 “吃亏是福”式的付出,为何没能帮你升职加薪

“吃亏是福”,恐怕是不少职场老好人的人生信条。

关于这个说法,自媒体作者“和菜头”用自己的故事,亲身证明:

在有些人面前,你吃多少亏,都是没用的。

作者刚到民航上班时,作为新人,打扫卫生、端茶送水、帮忙打饭都是潜在的必修课。

忙活了一阵他发现:

那些坚决不让自己端茶送水的前辈,后来都成了自己的朋友,一路领自己入行,教自己避坑,对自己的态度始终如一。

那些理所当然接受自己服务的人,对自己的态度,随着自己在单位里的地位起伏而变化。

面对第一种人,你想主动吃亏,他们也不会接受。这种对等的关系,到最后很可能发展成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面对第二种人,你吃再多的亏,也是白搭。他们从开始就没把你看做是对等的,巴不得在你身上榨取点好处。

吃亏是福,这句话其实只对了一半。

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前期吃亏和付出,迅速筛选靠谱的前辈与合作伙伴。

那些职场老好人们之所以吃亏多年,工作仍不见起色。

亏就亏在杂活琐事是帮别人做了,但是并没有通过吃亏来看清人。

最后被上面说的第二种人,牵着鼻子走,庸庸碌碌地混个温饱。


03 只感动自己的付出,都是白费

还有一类付出,看起来显得很珍贵,甚至是悲壮,故事的主角也是真心的。

然而,这种付出通常是只感动自己,让对方无感,甚至还给人带来困扰。

这类付出,在爱情里更为常见。

大学校园里,总能看见捧着鲜花、摆蜡烛告白的男生,呆呆地站在女生宿舍楼下。

等了一晚上,除了被风吹感冒之外,不仅没等到女神,最后还可能被拉黑了。

在他们的逻辑里,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觉得自己付出了做到位了,就完事了。

至于对方需不需要,自己有没有对他人造成困扰,脑子里是没有概念的。

记得以前公司里,有个家里在海边的小伙伴,过完年回来就带一些小鱼干在办公室分给大家吃。

这个同事其实人还不错,确实也是好心给大家分享家乡特产。

但是很多同事都是内陆人,是吃不惯海鲜的。

而且小鱼干腥味特重,办公室一整天都是味儿,当天这个事儿还被领导批了。

相较于非顺应本性的付出,这种付出虽然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最后白费心机事小,适得其反把关系搞砸,那就更不值当了。

付出之前,先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动动脑。

否则,这种只感动自己的付出,就是你心中的水蜜桃,别人眼里的毒苹果。


04 等着别人“涌泉相报”的付出,心态最容易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大概是大部分中国人,童年时期就被灌输的传统美德。

美德这种东西,用来要求自己可以,但永远别天真地想着别人也这么对你。

有些人买单的时候喜欢争得头破血流,显得自己大度。

最后单子是他买了,内心却想着:

“你欠我一个人情,下次要么你请我吃顿更好的,要么我找你帮忙你别拒绝。”

然后下次,朋友请他喝了杯咖啡,他就心理不舒服了。

他觉得自己被占了便宜,甚至受到了侮辱。

人在江湖飘,带着目的性甚至功利心去交友,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当你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付出之后,要求对方要给你同等,甚至得更高价值的回报。

这就让关系,沦落为变味的付出攀比,变成了低级的情感勒索。

倘若你真的珍惜这份感情,或者想长期发展某段关系作为目的性社交。

就别把寓言里“十年前给乞丐一碗饭,十年后乞丐拿着公司股份找到你”的老掉牙故事,当成人生准则。

不能豁达看待自身的付出,就会在患得患失中迷失自己,最终也会失去接受你付出的人。


05 结语

人非圣贤,毒鸡汤里那种完全不求回报的付出,或许我们做不到。

况且,真正的稳定成熟的交情,远不是靠一厢情愿的“自杀式付出”,就能维持的。

非顺应本性的付出,压抑情绪成全他人,虐的终究是自己。

“吃亏是福”式的付出,若没有辨人的本事,就是当一辈子老好人的命。

只感动自己的付出,不仅白费功夫,还容易带来反效果。

等着别人“涌泉相报”的付出,等于活在理想化的寓言里,最后交情没了,自己还莫名委屈。

“自杀式付出”换来的交情,投入越多,崩得越狠。

你以为的“付出”,有时只是自己的“付出感”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684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