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转变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集中施力的方向。认识产业互联网,首先要明确其根植的互联网环境。从上半场到下半场,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对象、业务目标、支撑中心、以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互联网进入虚拟和物理世界融合化新形态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抢人大战,所有产品的核心都指向消费者,「8.3亿网民、14亿人口」的体量带来巨大商业价值,这让互联网企业想方设法地将社交基因植入到每个产品中。
在上半场中,互联网产品对社交属性极其执着,都是围绕人展开的。
在下半场中,这个核心将扩散到「万物」,即人们所说的IOT(Internet of things)。当然这里的「物」并不仅是中文里的物体或者物品,而是指「everything」,既包括了人,也包括了事件、数据、装置、系统、流程等。所有物理对象(不论是智能的或非智能的物体)与互联网无缝联接,从而实现虚拟和物理世界的一体化,物理对象可积极参与业务流程(互动、通信、控制)。
互联网也会将由此进入到新的阶段——CPS(Cyber Physical System),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它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当然,CPS技术还刚刚兴起,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
互联网从消费型进入消费-生产融合新业态
消费互联网环境下,注意力和流量是产品的业务目标。
在上半场,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以争夺用户注意力为目标,是围绕用户的「眼球经济」,属于2C性质的。互联网正从消费互联网向消费-生产型发展,即指向2B,最终达到2C,实现2B与2C的融合,也就是产业互联网化的过程,这将是价值经济。
产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或机构,其主要诉求是创造新价值,流量将不再是企业关注的核心。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从对立颠覆到融合竞合
消费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与变革的互联网之间的对立是常态。
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将不存在所谓的对立,或者是颠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转变成融合和竞合,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将没有界限,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产业互联网化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将互联网所承载的庞杂信息,高效地运用到传统行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传统行业的所有部分都机械的「互联网化」,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传统产业中的痛点问题,为传统行业做优化,帮助双方建立让彼此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
产业互联网的特征
产业互联网包含了面向企业的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产业互联网的关键主体是传统企业,不是原生互联网企业
产业互联网的主体既包括为传统企业转型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和技术支撑企业,也包括转型后的传统企业,但后者才是产业互联网中的关键主体。因为传统行业才是自己行业领域技术、流程、思想的持有者,而这些都需要时间上的积淀,是互联网企业所缺乏的。
在观念上,制造业企业注重的是务实求真,能够长期有效地投放资源,相对于依赖风险投资和金融市场支持的模式,更可持续发展。
而互联网企业始终扮演的都是为生产服务的角色,是创新引领的角色。制造业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产业互联网化是递进的,不是同步的
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进程并不是一致的,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信息密度越高的行业,互联网化的成熟度越高,例如媒体、零售等。而公共交通、医疗,以及制造、能源、农业等行业的信息密度相对较低,其互联网化的进程相对滞后。
产业互联网的主战场是制造业的互联网化
制造业成为可以突破的方向,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因为5G、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提供技术支持。
问题与出路
产业互联网化面临重重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企业信息化基础、管理组织、文化观念不适应。
例如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传统行业中。
其次是制造业融合需要两个「四基」同时发力。
即老四基: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新工艺、核心技术;新四基:基础芯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云平台。但在实际过程中,各方面无法同步、协调将会阻碍两个「四基」的同时发力。
最后是支撑服务能力及产业生态的问题。
传统行业的互联化需要技术的有力支撑,包括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升级、5G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的支持、物联网建设等。同时,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与旧规制之间的不协调、安全保障等问题都需要生态建设者各方的共同努力。
解决相关问题并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构工业互联网。包括了网络层联接的可靠、快捷、安全(低时延、多并发、高精度、大容量);标识层解析的互通、细度、精度、可控、安全;应用层服务的多元、效率、深度(定位、云能力、分析力)。同时还需明确的是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不是现在的以人为核心的「人联网」(Internet of People),而是CPS(Cyber Physical System),是人联网、物联网和服务联网(Internetof Services)的集合。
产业互联网需要时间,需要各方的参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