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用贝壳做货币——中古代货币的初期形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用贝壳做货币——中古代货币的初期形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从商人的出现到货币的产生

说货币首先要说商人与商业。夏商时期的商业也开始逐渐萌芽,东部沿海、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在各地贩卖。到了西周时已开始准许人们到更远的地方贩卖货物,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开始以倒卖货物为生,于是产生了商人。不过当时农耕为主,商人的地位很低,但随着商人的出现,经济逐渐繁荣。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以及“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也促进相关的手工业,一切器物变得精巧轻便,加速商品流通,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货币本是财富交换或流通的媒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物资丰富,私有制产生,物资流通中必然会产生货币。

二中国货币的最早形态:贝币
在我国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可能还没有过多剩余产品用来交换,部落或家庭之偶发生的交换活动最多也不过是以物换物,这种交易状态,货币恐怕无法派上用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物物交换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我们发现在夏商周时期,人们便开始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常有出现。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货币职能。这种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暂时无法得到确定。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贝壳已经成为珍贵物质,我们在新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陪葬贝的情况。不过此时贝是不是已经作为货币,还无法证实。即便是到了夏代,也无法说明贝在生活中充当的作用。

贝作为货币的计量单位是“朋”。古文字“朋”的本义就是指两串相连的“贝”,在商周青铜铭文中赏赐的物资中就有贝,所用的单位就是朋,比如商代帝乙时期的《小子夅卣》中就说“商(赏)夅贝二朋”,帝辛时期的《宰椃角》中说“易(赐)贝五朋”,等等。而且这些铭文也记载,用这些赏赐的贝作尊彝等青铜器,说明这个时期的贝应该是当时非常贵重的物质。否则不会成为赏赐的物资,也不会因此作青铜器。加之传世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商周时期,贝确实有充当货币的媒介作用。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贝逐渐退出货币舞台,我们发现到了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就已经很少能见到赏赐贝的情况了,这也给我们提出问题,西周时期贝是不是仍然充当货币角色?

小子夅卣

“贝”成为货币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看中国汉字中很多偏旁带贝的字都与金钱有关,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还有一些地区佩戴贝,用来驱邪生财。还有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喊自己的孩子为“宝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总之贝成为货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5990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