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的自由之路
引言:日本经济,长期以来被认为与中国经济有诸多的相似之处,而早在80年代末,日本经济就已经进入了停滞状态,至今依旧没能走出困局。中国真的有可能走向这条路吗?回顾80年代繁荣的日本,有许多值得当下思考的地方。
01 全面繁荣
“斯普特尼克危机以来,这一时期(美国)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感到外国的威胁。”美国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回忆80年代这段历史时说道。
日本在50年代走出战后颓败,在60年代成为GDP第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中逆势扛过了石油危机,终于盼来了80年代——一个属于它的年代。谈起这个时期的日本,有些人会用“金光闪闪”来形容。这个时期的日本有多繁荣呢?这段期间的GDP甚至翻了接近3倍。
可以看到80年代日本的GDP以可怕的速度上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经济增长给日本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这种繁荣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社会文化上的。日本的生活、日本的时尚、日本的动画等开始输出并影响着世界,这种文化输出,你甚至在现在的电影里还看得到。
《银翼杀手2049》中的日本元素
在日本人眼里,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未来的时代。而对日本这样一个岛国来说,贸易是最能展现日本崛起的了,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汽车和半导体。在上篇文章我们也已经有提到过,石油危机的冲击导致日本车取代了耗油量大的美国车,在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便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随后,半导体产量也开始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贸易的不断增长给日本带来了诸多好处,却也给后来的日本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各国汽车产量 资料来源:日本汽车工业协会
02 广场协议
在日本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日美贸易摩擦也在不断激化,最先出现争端的是纺织产品,以1955年美国降低纺织品关税为契机,日本向美国的出口剧增,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钢铁贸易也加剧了日美摩擦。到了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则扩大到了上面提到的彩色电视机及录像机等半导体和机电产品以及汽车行业。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落后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追赶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毕竟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也贵,将一些低端制造业放在国外还是很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到了半导体及汽车产业,其影响可就不一般了。于是在1985年9月,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签订了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外汇市场发生极大动荡,日元和德国马克均贬值了40%以上。
1985年,五国代表签订广场协议
为什么要诱导日元升值呢?因为有利于美国的贸易收支平衡啊。简单地理解,因为日元购买力增强了,日本国民就能够更多地购买美国的商品,那么美国的出口也就随之增加了;相反地,美元的价值减少了,原本的日本商品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购买了,对日本商品的购买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尽管后世对于日本停滞的原因仍有多种观点,但广场协议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在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可看不到这些。在广场协议签订后,正值石油危机过去,同时日本国内依旧保持宽松的政策,于是日本一下就有了原油价格降低、日元升值和利率下调三重“优势”。日本经济在这三重优势的温床下,犹如脱缰的野马,无可阻拦。
03 “卖掉东京就能买下美国”
随着经济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日本也阶段性推行金融自由化,开放了股票、债券融资、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众所周知,很多时候金融危机背后往往包含着金融工具的“创新”,比如2008年美国的MBS;股灾时期的场外配资工具等等。
在此期间,日本甚至出现了一种名叫“理财技术”的东西。这种“理财技术”简单说就是钻政策空子,即企业通过该时期开放的各种融资渠道以低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融资,再将资金存入银行中,赚取利差。这种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但在日本却是司空见惯的做法。除了将钱放在银行外,也有投资于信托基金的,但本质上都没有变——只要将钱从左口袋移到右口袋就能获得收益。
1987年纽约股市暴跌,引起东京证券市场也开始暴跌。这次下跌的原因是美国赤字不断扩大,市场预计将有紧缩政策。此时理应进行加息,但日本却担心加息会加速美元贬值引发世界恐慌,于是便维持了几年的极低利率水平。
在如此“繁荣”的光景之下,东京的地价也开始暴涨,与此同时日经指数也在1983年后的4年里涨了2倍以上,也因此催生出许多高市值公司,在1989年市值前十的公司中,就有7家是日本公司。
1989年和2019年,全球市值TOP 10的公司对比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地价的暴涨催生了很多狂热现象,其中就包括了奇葩的“高尔夫球场热”。在当时,建造高尔夫球场前,首先要销售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开发商利用预付金的形式筹集到会员资格面额90%的资金,然后从银行贷款,只要是高尔夫球场的项目,银行通常都会批准。也就是说,用这个办法,身无分文也能从事不动产开发。到了1987年,日本又掀起了度假地热潮,对兴建别墅区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了在本国的投资,日本还加快了对海外的不动产投资,一举“买下了世界”。西方世界一度将日本资金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从名贵跑车到古董字画,日本资金来者不拒,其中仅仅对美国的投资,就从1985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了1988年的165亿。
90年代的日本
在不动产狂热之下,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达到了2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总额的4倍。“卖掉东京就能买下美国”,这句如今看似夸张的话却生动地展现了日本当时的情况。
80年代的后半期,日本社会出现了很多“奇妙”的现象。工薪阶层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而普通的女学生通过招揽客户加入高尔夫俱乐部,就能够获得工薪阶层无法匹敌的高收入。这种畸形的社会分配,也隐隐揭示着日本经济的泡沫景象。
日本用“平成景气”来形容这段非凡的时期,但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马上要走入的年代,在后世被称为“平成大萧条”。
04 泡沫破裂
所有的疯狂都有终结的时候。1989年,日经指数一度触及38957的最高点,但在之后的两年,日经指数却跌破14000点,连高点的一半都不到。直至今日,日经指数都没能再度达到1989年的高点。
而地价则来得后知后觉,直到1991年日本出台一系列诸如房产税的政策对土地进行严格管控后,地价才开始扭头向下,相比起90年代初的高点,如今部分地区的地价跌幅甚至高达80%。
日本前后三十年房价对比,最高跌幅甚至高达80%
随着股价和低价的不断暴跌,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良债权的增多,公司丑闻开始频频曝出,如上市公司伊藤万为黑社会提供非法资金、富士银行非法融资、兴业银行仅仅给一位餐厅女老板就放出了上千亿日元的贷款等等。泡沫一点点破裂后,日本走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在接下来的20年里,日本从企业的利润率到工资率,再到工业生产率等都一蹶不振,GDP也陷入停滞,长期高增长的日本终于停下了脚步。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停滞的GDP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05 思考
有人认为,日本曾经走过的路与中国很接近,中国将走上日本的老路,尤其是今年以来的贸易摩擦,颇有当年广场协议的意味。但仔细了解过后,我并不那么认为。国内仅仅只是在一些表象上与日本的情况很相似,比如出口贸易、房价上涨等等,但这恰恰只是发展过程中共性的现象而已。在我看来,两国之间至少有以下的几点不同:
- 日本面对市场失灵,仅能通过房产税等政策辅助去引导,而在国有制及宏观调控下,中国对市场的纠正管控能力远大于当时的日本;
- 金融政策上,日本的金融政策更加宽松,而国内金融机构之间隔离较多,基于资本市场的炒作成分有限,金融自由化也还未到日本的水平,也远不到日本当年的投机疯狂;
- 不同的国情,导致推动房价上升的因素有别,尽管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但管控的决心在今年以来其实也已经很明显了。此外,日本的城市化率始终非常高,相比之下,中国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房价的上升也有推动作用。
本质上来说,体制和国情上的不同造就了很多内里的不同,但有了日本的经验,我们也将更有能力去应对未知。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我们将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真正原因》——池田信夫
《中国:下一个日本?》——王国培
“广场协议”词条——维基百科
我是木木的自由之路,个人理财、商业故事、宏观经济无所不谈,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别忘了多多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