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咱们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厌诉情结”“贱讼观念”。除去工作人员,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基层法庭这一矛盾纷争的集中地,来一次绝对不想再来第二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顺利、生活美满,而不希望与他人产生矛盾纷争,最好一辈子都别因为纷争跟法庭、法院有什么交集。
作为法庭的工作人员,也希望案子的当事人在案结事了之后都能工作顺心、生活顺意,不再有什么矛盾纠纷需要跑到法庭来。今年,商洛市镇安县法院云镇法庭却有一位“常客”。每个月的20号前后,都会拄着拐杖出现在法庭。
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年轻时因伤左腿落下残疾,现在年迈更是需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为了帮助远房外甥姜某做生意,把积攒了半辈子的几万元钱借给外甥,不料外甥做生意赔了本,在银行还欠下几万元贷款无力偿还。老人自身患有糖尿病、风湿等疾病,需要钱看病和持续性用药。外甥为了躲避催债,离开家出了远门,老人联系不上,气愤至极,诉至法庭,要求外甥立即一次性偿还借款。法庭多次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联系,姜某才到法庭来。经过法庭庭长的劝说和鼓励,姜某承诺,自己会正确面对目前的处境,努力工作,先把银行的贷款缓一缓,每个月给老人还几千元钱,至少能保证老人的治病钱。老人本来对于外甥的逃避行为极其生气,在法庭庭长的劝说和宽慰下,也表示对外甥的窘境可以理解,愿意接受法庭提出的调解建议。
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的调解意见,法庭出具调解书,外甥安心出门打工挣钱,每个月按约汇款。姜某说自己不会用手机银行,只会用微信转账,所以每次就麻烦法庭工作人员将微信上的转账提至银行卡。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银行卡不太会用,现金用着最方便,所以又请法庭的工作人员将银行卡的钱取成现金,交到老人手中。就这样,循环往复,老人成了法庭的“常客”。截止目前,老人已经从法庭领了六次钱款了。
作为法庭的工作人员,不禁感慨,法庭的工作,不仅是冷静地写下一篇篇判决,更是换位思考后苦口婆心地劝说、宽慰、调解,不仅是案结事了、江湖再见,更是不厌其烦、有始有终地为人民群众做好每一次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以人为本和司法便民。(刘莉莉 记者 李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7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