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英国人巴夏礼提出进京亲递国书,如不让亲递国书就是中国不愿和好

英国人巴夏礼提出进京亲递国书,如不让亲递国书就是中国不愿和好

1861年3月11日,恭亲王奕䜣派员前往礼部将铸好的“钦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牌子领回,并照会英法各国公使,机构正式投入运作,这标志着总理衙门的正式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虽然是应对当时外交形势的不得已,但这一机构的成立,既是对传统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政策的抛弃,也是对国家通过这样一个机构解决争端,走向国际外交准则的过程。随着这一机构在日后外交事务的发挥作用,清王朝想恢复旧制,撤销这一机构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总理衙门六条章程中有“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语言之人,请饬广东、上海各派二人来京差委”。这是清廷首次提出学习外国语言的设想。为什么要学习外国语言呢?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横亘在中外之间的语言障碍,我们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鲜有会使用外国语的人,所以在交涉中也造成外国人滥施淫威。说起来还有一段尴尬的故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英法联军攻破天津,逼近京师之际,受命主持和局的恭亲王奕䜣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出面与列强交涉,此外,咸丰帝还让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与英法公使交涉。

1860年9月,载垣被派出之时,英法联军已经兵进通州。在通州,载垣等人奉旨屈从英、法两国提出的赔偿兵费、公使进京等要求,战事眼看就要结束。谁知9月18日,时任英国使团中文秘书的巴夏礼,却提出了换约时须亲见皇帝面递国书、皇帝盖玺的条约批准书亦须当场交给英国使节的要求。

咸丰帝忌讳的事情,载垣、桂良等人自然明白,没有得到允准是不敢答应的。当即表示“关系国体,万难应允”,双方为此争执了一天,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载垣等人没办法,上奏章向咸丰帝作了汇报,咸丰帝看了奏章当然也是不能接受,他告谕军机大臣:“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拜跪如仪,方可允行。”咸丰帝又把风行了几千年的中国跪拜礼制抬了出来。为了维护这种体制,他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惟有与之决战。”[1]咸丰帝还让僧格林沁做好战备。如果英法联军兵过张家湾,就应当全力抗击,不再考虑议和之事。

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的天津大沽炮台


得到这样的谕示,怡亲王载垣立即通知驻守通州东南张家湾的僧格林沁做好战备。可是僧格林沁竟然违反外交原则地扣押了巴夏礼等谈判成员。

原来,僧格林沁接到咸丰帝让他做好战备的谕令后,巴夏礼却向载垣、僧格林沁提出蛮横要求,要求将张家湾的清军全行撤退。张家湾是咸丰帝的底线,他也有谕令,一旦联军到了张家湾就要全力抵抗,不再考虑与敌议和。现在巴夏礼却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载垣怎能答应?僧格林沁吃了败仗,心里正在搓火,自是不肯答应。

巴夏礼在要求清军撤退张家湾的同时,又提出了亲递国书的要求,并且表示要按西方的礼制觐见皇上。巴夏礼甚至还说,如果不让亲递国书就是中国不愿和好。

巴夏礼的狂悖要求,在谈判与战场一线的载垣、僧格林沁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僧格林沁一生气就将巴夏礼扣押了起来,当时被扣押的英国人还有英国翻译洛奇以及随员26名、法国人13名。

前往中国的英国商人


扣押巴夏礼,怡亲王载垣也十分支持。他上奏咸丰帝说:“该夷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2]

以为捉住了巴夏礼即可在军事上获胜,载垣认为这是“擒贼先擒王”的兵家之道。他想得太简单了,他没料到此后的战事更是一败涂地。无奈之下,他便让关在北京刑部北监的巴夏礼写“退兵书”,而巴夏礼所写的“退兵书”又让他们瞠目,“该书只写英文,不写汉文”。 偌大个北京城,清朝找不出一个懂英文的人。这事情的本身,就能说明大清存在许多问题。

这还不是主要的,僧格林沁不懂外交原则的扣押英国外交官,希望以此要挟英法联军,达到迫使其退兵的目的。但是英法联军却不这么看,认为大清国扣押谈判代表,是对他们极大地羞辱,因而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报复。


参考文献:


[1]徐立亭:《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

[2]刘华明等著:《慈禧全传》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99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