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大隐到中隐,唐代元和名相裴度的追求

从大隐到中隐,唐代元和名相裴度的追求

一、大隐于朝的追求

裴度于元和年间拜相,当时仰赖宪宗对他的信任,终于能够成就大业,也因此获得了许多人的肯定。虽然裴度受到人们的肯定,但他政治场合中的高位仍引人嫉妒,在元和末年以及长庆年间的几次政争中,裴度最终无法抵抗有心人士的阻沮及诽谤,丢失了宰相的职位。而当时丢失相位的裴度为了调适心情,转往追求闲适的生活,但在不久后却又得到皇帝的重用,重返台阁,并进一步展开闲忙两兼的生活,以下详论。

(一)逍遥自适到闲忙两兼

裴度在长庆二年(822)六月罢相后,被贬为尚书右仆射的闲职,这个情况令他十分挫折。裴度在罢相前,不仅是居朝之中枢,还亲自出征、以身讨贼,其生活忙碌之情状绝不在话下。但裴度在罢相后,生活内容被迫转向,这对裴度的心境必定产生剧烈的冲击。

裴度画像

不过裴度有找到解决之法门,观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以及张籍〈和裴仆射移官言志〉、〈和裴仆射朝回寄韩吏部〉等诗,可知裴度在罢相后,生活由忙而闲,便开始醉心于"林园"之中,过起"不与事相摭"的逍遥生活。

裴度的心境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变化,选择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生活,用来舒缓或是填补他心灵的空隙。事实上,裴度是被迫选择如此,就如程学恂说韩愈〈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诗之结句"必为愠于群小而思,为退避之词也"一样,裴度是看到当时贼臣、小人林立,受到排挤而志不得申,无奈之下方采退避之策。

韩愈

裴度在长庆二年(822)时受奸臣排挤而思退避,并寄情园林、山水之间。观当时韩愈、张籍写给裴度的诗歌,从"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功成归圣主,位重委群司"、"逍遥功德下,不与事相摭"、"从容朝早退,萧洒客常通"等句子来看,好似也说明裴度有意淡出政坛;再从"林园穷胜事,钟鼓乐清时"、"放意机衡外,收身矢石间"、"看垒台边石,闲吟箧里诗"、"案曲新亭上,移花远寺中"等句子来看,当时的裴度也是确实是表现出"功成身退"的样貌,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以达尽量不沾政事,同时亦不沾小人之目的。

不过即便裴度尽可能表现出退避的意愿与悠闲的形象,但其才能与声望仍令朝中奸党所惧,在李逢吉等"八关十六子"的经营之下,长庆三年(823)时裴度更被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裴度故乡山西的裴晋公祠

本来,裴度在长庆三年(823)被贬后便再无复归台衡之望,但穆宗在长庆四年时驾崩,敬宗即位后发觉裴度乃是有大用之人,旋即回复裴度的宰相资格,这无疑是给裴度再开一条政途上的康庄大道。裴度也没错失这次机会,在宝历二年(826)正月回到长安,也重拾他辅政兴国的美好志向。而裴度在宝历年间重持权柄,虽然从其作为仍可见他对国家抱有积极的心态,但其心境与生活的模式却不是回归到长庆年间罢相前的状态,反而保留了罢相后寄情于园林、山水之中的雅致与雅兴,之后还发展成宴饮游乐、诗文唱和的集会活动,充分的表现追求"闲忙两兼"此等"大隐"理想之意图。

(二)裴度在西京长安的兴化宅园

裴度在长庆二年(822)间受奸臣、朋党陷害而被贬官,其后便寄情于园林、山水之间,由此也可合理推断,在长庆二年前,裴度在长安便已有属于自己的宅园。探查史料,裴度在长安永乐坊有一宅园,但关于裴度永乐坊宅园的资料相当有限,无从得知其中状况。

长安城 模拟图

不过裴度于长安兴化坊还另有池亭别墅,据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宿裴相公兴化池亭〉以及裴度与白居易等人的联句诗〈春池泛舟联句〉、〈首夏犹清和联句〉、〈西池落泉联句〉、〈蔷薇花联句〉、〈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的描述,可知裴度兴化坊别墅有"亭台"、"东阁"、"泉水"、"石渠"、"水塘"、"潭洞"、"舟船"、"莲蓬"、"芰荷"、"柳树"、"松竹"、"桃李"、"蔷薇"、"梅花"等各式各样的园林造景,非常的气派、雅致。当裴度在长安时,其永乐坊宅第或兴化坊的别墅明显就是他于公务外偷闲、退避,或是与当时文人雅士对话、同乐之所在。

二、中隐的实践

本段接续在第一个时期,也就是大和四年(830)后,继续深入探讨裴度的生命情态。

(一)退避之思到非忙亦非闲

裴度在宝历二年到大和四年(826-830)间完成了大隐的尝试。但当时朝中局势一日不如一日,李宗闵、王守澄等奸臣、宦官败坏朝纲,纵使文宗胸有大志也无力回天。裴度洞察此点,在大和四年(830)时欲保全自身,遂有退避之思,他以"高年多疾,恳辞机政",然而文宗却仍欲用裴度,特许其为"平章军国重事"并可"每三日、五日一度入中书"。虽然文宗以隆恩示裴度,令其在高位却不需尽其职,但这终究不是裴度真正想要的待遇。终于,裴度在同年九月遭李宗闵所害,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离开中央。

唐文宗 李昂 章陵

虽然裴度可能在大和六年(832)时一度返京,但仍旧无法长久。在大和八年(834)时,裴度充东都留守一职,并在任内遭逢"甘露之变",事变后朝廷演变成"中官用事,衣冠道丧"如此腐败不堪的状况,而这个事件也完全浇熄裴度的政治热情,他"不复有经济意",遂在东都洛阳集贤里内建宅园,又于郊外盖午桥庄绿野堂别墅,以此二处为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地点。

裴度任东都留守,对他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比起京城权势斗争的波涛汹涌、或是山南东道节度使距离京城之遥远,东都洛阳的官场单纯,地理位置离长安也不远,且其时洛阳乃是"散地",而东都留守的职责也并不繁重,正符合他先前不想再任"机政"之愿望。且裴度在长庆年间就已担任过东都留守,此番第二次赴任应该也是驾轻就熟。

既然东都留守是为闲差,于公务后也就有更多时间可供使用,而裴度早先被迫中断的"大隐",也在此种情况下得再启动。只不过其时裴度已不在中央,权位与忙碌的情况皆不如在京时。"闲忙两兼"的"大隐"生活已成过往,其时所能实践的实是"非忙亦非闲"的"中隐"生活。

(二)东都洛阳的宅园

白居易

裴度在东都洛阳有二处宅园,一在集贤里中,一在洛郊午桥庄。先看到裴度的集贤里宅园。据白居易〈代林园戏赠〉诗题自注"裴侍中新修集贤宅成",可知裴度的集贤里宅园在大和八年便已竣工,又据唐代洛阳城图可知其座落在洛阳城东南方。

史书中说裴度集贤里宅园是"沼石林丛,岑缭幽胜"、"筑山川池,筑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盛概。"而观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时诗三十六韵见赠猥梦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一诗则更能清楚的了解集贤里宅园中的环境与景观,从诗句"嵩峰见数片"可证宅园与东南方的嵩山遥望,"伊水分一支"又点出宅中的南溪与中央的平津池乃从伊水引来,此外宅园中还有北方壮丽的宅馆、东方的晨光岛、西方的夕阳岭,以及水心亭、开阖堂、怪石假山、竹林树木、幽泉、方舟、桥桁等园林景致。

洛阳 模型

再来看到裴度的午桥庄绿野堂别墅,据两《唐书》载裴度"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可知裴度的午桥庄绿野堂别墅亦不输他的集贤里宅园。考察裴度绿野堂,其前身是开元著名乐工李龟年之宅第,到裴度接手后遂将其从东都通远里移往定鼎门外的南城郊。

又据史料所载,早在李龟年时,此宅就已是"僭侈之制,踰于公侯",而在裴度经营下更名为绿野堂,当然也还是有声有色。在午桥庄绿野堂这边,除了东方仍可见嵩山之景外,还有"小儿坡,茂艹盈里白羊散于坡上"、"文杏百株"、"楼花千万朵"、"柳树"、"桃李"、"竹林"、"石峭"、"亭台"、"池塘"、"泉脉"、"画舫"等自然景色或造景,多不胜数。

裴度雕像

观裴度晚年在洛阳所立之集贤里宅园与午桥庄绿野堂别墅,不难揣摩他在建造时的用心,故所成之居所,皆极为气派、雅致。从裴度如此大兴土木的举动来看,正呼应他欲退出中央朝政,并久安于洛阳的想法。裴度在放下权力后,以自己的想法另辟天地,开启他晚年别有意韵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全唐诗》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旧唐书》

《新唐书》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长安与洛阳(地图)》

《资治通鉴》

《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以晚年白居易为中心》

《唐代东都留守考》

《白居易集笺校》

《明皇杂录》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云仙杂记》

《穷幽记》

《丛书集成初编》

《曹林异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2206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